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大丈夫-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枢凑到一起来找李景。

听完三人的汇报,李景微微点头,国家没有人才李景是早就知道的,因此才会出此下策选拔人才。

琢磨了一下李景对袁枢说道:“这次招录人才我就不管了,伯应兄你自己去挑选,选完以后跟衡臣打个招呼,如何使用这些人,你俩商量着办。至于找人代考的考生给他们一个警告,不必处罚,只是要告诉他们,想要当官得有真本事,否则就算他们一时做了官也做不长久。至于那些违纪的官员,全部记大过一次,今年的考成全部记不合格,如果来年还是不合格就降职或者罢免。”

袁才区}角言默默点头。

转头看了看马五,李景接道:“五哥,你这样干太累了,我建议你把安全普戒司分成两块,一块负责情报部门,一块负贵国家安全部门。我看骆养性这次做的不错,清查司的工作结束了,把国家安全那一块交给他吧,你帮他掌个总,再把你的得力下属派给他几个,做他的副手。情报那一块你亲自掌握,有勇超帮你,你也不用那么累。五哥,你得学会用人,要让下属们放手去做事。”

马五闻言笑道:“大哥把这么重要的部门交给我,我哪敢轻忽大意。不去盯着,心里总是放心不下。”

李景摇摇头笑道:“你得跟我学,该放权就得放权,不然的话,这么多事情自己怎么做的过来,”

“我可比不得大哥,我哪有大哥那两下子?”马五笑道。

李景笑道:“我有什么两下子,还不是靠你们这些兄弟帮衬,五哥,不要总是事事亲力亲为,可别累坏了身子。等过些年国家稳定了,咱们这帮兄弟也都老了,到时咱们一起卸任,然后咱们这帮老兄弟四处游玩饮酒,你要累坏了,我找谁拼酒去?”

“大哥,兄弟理会的。”马五说道。

见马五有些动情,李景轻轻拍了拍马五的肩头,转头看向袁枢和虞乐亭道:“你们也一样,你们要是累垮了,我可找不到你们这样的人来帮我,都悠着点儿,国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咱们来日方长。”

“是!大帅。”袁枢和虞乐亭忙道。

崇祯九年冬,李景执政后举行的第一次国考结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考生们考中以后大多又被m落,相反,斤良多一个大字不识和没有考试资格的人反而被录取了。随后这些人便被充实到各个州县,做上了吏员。

对于这个结果,考生们虽然大多心怀不满,但是并没有搞出什么动静。

因为他们知道录取的人都是干啥的,这些人就是那些枪手和代考。所谓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儿,这次黜落他们己是轻罚了,要是闹得大了,剥夺他们以后考试的资格,那就得不偿失了。

学子们不闹事,地方官府自是少却了许多麻烦,尤其录取了这批有实学的吏员以后,地方官府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看到地方官府开始有序运转,李景极为欣慰,不过他也知道,国家选才不能总采用这种方式,还得靠国家培养才行。

在跟朝廷诸臣商议了一番之后,李景开始对六部衙门进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整改。

户部被分割成三部分,分别是财政部,大明银行和人口土地部,其中财政部下设有大明税务总局。

礼部被分割为教育部,外交部和宣传部。

工部被分割为水利部,交通部,工程局和军械局。

都察院分成两部,一部仍叫都察院(由原来的都察院和原六科给事中组成),另外一部分改为监察部(即虞乐亭负贾的那些人)。

吏部和兵部还有刑部暂时不动。

原六部尚书晋升为内阁成员,即副总理大臣。

不过由于李景执政以后,并未任命六部尚书,因此晋升的乃是各部侍郎,也就是沈正,杨柳风,周衡臣,杨柳风,方程,袁枢和虞乐亭这几个人。

另外,武将的地位这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高奇,曹文诏,洪承畴,卢象升也被提为内阁成员。

如此一来,内阁成员共有十四人,其中袁可立和徐光启虽是首辅和次辅,不过由干这两人并不理事,因此内阁成员实际上只有十二人。

不过由于李景手中可用的高级官员太少,沈正等人大多兼职。

沈正兼财政部部长和大明银行行长,张鳌任人口土地部部长兼税务总局局长。

袁枢则兼任教育部和外交部部长之职,方程兼任工部两部部长和两局局长之职。

虞乐亭兼任监察部部长。

都察院都御史和宣传部部长由李景自己兼任。

重设都察院并且重设原来的职务,李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直以来李景重用的都是自己嫡系的人马,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启用的这些人都察机构是不大敢管的,就算敢管,管的也是下面的低级官员。

现在这些人不敢乱来,不代表他们不想,实是惧于李景的威严。

但是一旦李景不在了,那么这些高官就没人能管住他们了,除非李景在此之前就把他们全部拿下, 不过这样一来,就会重蹈当初朱元璋的覆辙,必然会留下一个容不下功臣的骂名。而且从感情来讲,李景也不想那么干。

那么就得有一个能钳制这些功臣的部门,这个部门就是都察院。

火都察院除了最高长官的职务很高(正二品),剩下的十三道都察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的职务都很低,让低级官员监管高级官员乃是朱元璋的创举,应该说朱元璋设置的这一职务还是有其高明之处的。由于这些人的品级低,正常来说,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是不敢乱来的。因此只要他们出来说话,荃本上都是证据确凿。

实际上朱元璋在的时候都察院在都察官员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用处,只是到后来皇帝越来越无能,尤其阁臣的权力原来越大,为了争权夺利,都察院的言官开始沦为朝臣们斗争的工具。

即便如此,让低级官员有说话的权力这种制度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李景砍掉这个机构其实是不妥当的。

而把都察院和宣传部独立出来,即便遇到强权人物,有都察院弹劾再加上舆论宣传,那么即便再强势的人也得被迫辞职,只要他们能辞职,以后就好办了。

当然,这个武器李景现在必须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李景得罪的人太多,而且自己也不敢说一点错误没有,要是被这帮人抓住痛脚大肆攻击,李景也受不了。

因此,在制度没有完善之前,李景是不会让这两个部门脱离自己的掌控的。

对于李景重设都察院,虽然有一些人不理解,但是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拥护,尤其是那些文人们。

对于这个结果,李景倒是没有意料到。

如果说都察院得到了文人们的拥护,那么成立教育部则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虽说明朝有很多书院,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由官府承担费用,大部分书院是私人承担费用。

而教育部成立后第一条规定就是,大明所有书院通通划入教育部管辖,也就是说,所有书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同时将会大量开办学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当然,李景开设的学堂不会只教授国学,还要教授别的学科。

考虑到当时世界科学的状况,许多学科是开设不了的,只能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科,比如说水利学,工程学,建筑学,数学,医学之类的。

李景相信,数年以后,通过专科学校的教育,国家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

而且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李景要求每个省份必须开设包含这些学科的学堂。

收起2楼2014…02…17 07:35 |

第351章 一战皆降

另外,虽然不能像后世那样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李景还是规定,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必须送往学堂接受一段时间教育,要让孩子们识字。

为此,李景下令启蒙教学的前三年免费,这三年孩子只学习国学和数学,也就是学习认字和识数儿。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各家才可以根据各家的状况决定是否让孩子继续学习更深一些的学问,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年龄以后,才会学习上面那些专科知识。

李景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扫盲,毕竞要把大明所有的人全部培养成才还是不现实的,不说国家的财力不够,单就现在大明百姓的家庭状况也是不允许的。

而且李景很清楚,就算是三年免费,恐怕大部分家庭还是不会把孩子送往学堂读书。

这一点不是说李景用强制的手段就能解决的,毕竟李景还建不起那么多的学堂,而现有的学堂也收不了那么多的学生。

更何况大明还没有那么多的教师。

但是明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李景依然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是在为以后打荃础,李景相信,只要不停地坚持下去,受到教育的人终将会多起来,这就跟滚雪球一样。

另外,在尽量推广基础教育的同时,李景还要走高端教育路线,这个高端教育就是国子监。

说李景走高端教育,只需看国子监祭酒(校长)就能看出来,因为自大明开国以来,国子监还从来没国子监祭酒只是挂名,但是至少从中能看出李泉是多么重视国子监。

而这时徐光启终于到京了。

从心里说,李景真的不想让徐光启进京,因为徐光启己经七十七岁了。

从平阳府到北京有数千里路程,徐光启这么大年纪,让他跑这么远的路程,李景实在担心徐光启在路上有什么三差二错。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李景没有让袁可立进京的原因,因为衰可立也七十七岁了。

在大明,现在只有两个人能让李景牵肠挂肚,一个是袁可立,另一个就是徐光启。

袁可立是李景的恩师,而徐光启则是李景心目中的大明国宝,这两人的年纪都己近八十岁,稍不注意恐怕都会有个好歹,李景怎能不小心在意?

但是徐光启还是来了,徐光启进京不是为了当官,而是怕自己的心血受到损伤。

徐光启花了五年的时间才终于把科学院建起来,现在科学院要搬迁到北京,徐光启自然放心不下,要是不让他亲眼看着科学院的人和资料以及设备安全到达,恐怕徐光启会寝食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