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廖莹中仔细听着贾似道的话语,一边分辨其中的意蕴,一边思索着对策。
“太师,若是迁移行在,您千万不能去洪州!去了洪州,只怕有性命之忧!”
贾似道迟疑道:“江古心不至于如此吧……”
廖莹中道:“大宋江山如此,人人都会以为是奸臣祸国所致。”
“奸臣?”贾似道苦笑,“那就是贾某了……”
“太师!”廖莹中皱眉道,“太师若去洪州,就真的是奸臣了!”
“不去洪州?”
贾似道愕然片刻,然后回头看着廖莹中,“你是要老夫留在临安?”
廖莹中点点头,“太师当知申生、重耳之典故。太师若去洪州,最多能带六千台勇,而江古心麾下有八万之众……待到陈贼入寇,两浙告急,朝廷一定会追究太师过失!”
“老夫的过失?”贾似道叹息,“老夫当政数年,昏招的确不少。”
历史上对贾似道比较好的评价就是有阃才而无相才。身为督师的文官,他表现的其实比宋朝大部分的阃臣都要好。
廖莹中沉吟道:“太师,朝廷如果西迁,两浙还是要有重臣坐镇的。而且坐镇两浙的重臣必须有阃才有兵力。放眼大宋,也只有太师和李祥甫能当此重任。”
贾似道道:“老夫守浙西,李祥甫守浙东?那两淮怎么办?谁能去守?”
宋朝的浙西路包括临安府、嘉兴府、平江府、湖州、严州等地……仿佛是在东面?而浙东路则包括绍兴府、庆元府、台州、温州、婺州、处州等地,似乎是更靠西面。
如果朝廷的行在所离开临安,那么两浙路肯定要安排一个安抚制置大使镇守,贾似道如果留守临安,自然是总领两浙的阃帅。同时还会兼任两浙团练大使,判临安府,总领两浙财赋等职。另外,根据宋朝的惯例,还会安排一位制置副使镇守浙东。在团练大兴之前,这个差遣会由武臣担任(如果两浙总帅是武资,那副帅就是文资),不过现在这个差遣是没有武将的份儿了。能担当此职的,李庭芝是首选,史岩之、赵与訔也可以担当。
不过对贾似道而言,安排自己的亲信李庭芝守淮东肯定是最理想的。
廖莹中冷笑,“太师您若出镇两浙,何必去考虑两淮之事?江古心、马华父(马光祖)、叶镇之(叶梦鼎)他们谁不能去守两淮?何必非李祥甫不可?”
他顿了一下,语气放沉,“太师,若朝廷迁移行在,就是存亡之战开始了。如今咱们大宋朝廷能管的地盘,就是两浙、两江、福建、广南东、广南西、荆湖南和淮东一部。若要举国抗战,应当将朝廷管辖的地盘分成各个战区,各置阃帅,授以全权,持久抵抗。”
“战区?全权?持久?”贾似道低声沉吟。
廖莹中重重点头,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思考出路,大宋的出路,贾似道的出路。现在终于有了一点想法了。
“两浙可置一个战区,由一制置司统辖;江南东路和淮东路置一战区,也设一制置司;江南西路和荆湖南路置一战区,同样设一制置司;广南东、广南西两路置一战区,也设一个制置司,福建单独设个制置司。如此,朝廷辖区便是五个制置司,各由一阃臣负总责,统辖所有团练、御前军和各地官员。太师可以出镇两江,江东、淮东可使马华父去。江西、湖南可由江古心管辖。蒲大参(蒲择之)可以去福建。史岩之或叶镇之去两广……”
贾似道琢磨片刻。“若是如此,咱们大宋剩下的那点地盘,不是给分了五份,这不是国分为五,互不统辖了吗?”
廖莹中淡淡地道:“五大制置司便能安排五个手握重兵的大吏,有他们支持,太师您才能坐稳两浙总帅之位。至于将来……若是不置五大司,太师觉得朝廷就能遥控指挥三十万团练军了?”
贾似道摇了摇头,苦笑道:“三十万团练军一出,这大宋朝廷就是空头朝廷了。这是贾某的过失……”
“怎么是空头朝廷?”廖莹中摇了摇头,“若无这三十万团练兵,大宋朝廷哪里还有一个可用之兵?陈明如今尚未进占临安,都是这三十万团练军的功劳!”
贾似道怔了一下,点点头道:“这倒也是……”
的确如此,现在南宋的国防力量,比起历史上华夏天倾之时,仿佛要强大许多。历史上蒙古东下的时候,南宋朝廷可拿不出三十万武装齐备,训练有素,组织紧密的团练军……虽然在勤王诏书下,各地忠于朝廷的士大夫也组织了几十万人的大军,但那都是仓促之间组成的乌合之众。
而现在的团练军,到底是花了两三年时间,投入了无数财富,还在原先宋军职业军官帮助训练之下,依托士大夫宗族、乡党、同窗等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而且还参与了几场低烈度的战争,拥有了一定实战经验。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他们已经是一支战斗力足以和原先大宋前线诸军相比的精锐军队了。
贾似道沉思良久,然后抬起头,一脸肃容地道:“群玉,去替老夫拟份奏折,明日老夫就奏请朝廷迁往洪州,并且设立五大制置司……老夫还要自请镇守两浙路,誓与陈贼血战到底!”
……
“马上要当皇帝了,仿佛也没有兴奋到哪里去的说……”
陈德兴有些无趣地坐在一张全新打造的御座之上,居然有点百无聊赖的模样。
这些日子,南宋的忠臣和奸臣们都在忙着救国,大宋和大明的商人们都忙着走私,而大明这边就两件大事,第一是大封士爵,巩固地方——陈明的路子是封建贵族民主,先封士爵贵族去镇压地方,再卖一批士绅出去,然后让这两方势力和中央派去的官僚一起组织地方政府,通过考试招募小官吏……
第二件大事还是制礼,之前是征询诸侯们的意见,现在是征询士爵和士绅还有平民们的意见。同时,《陈礼》也进行了几轮修正,正式的名称也定了下来,是《华夏之礼》。不过大家还是习惯性的称其为《陈礼》。
今天一整天,陈德兴都在修缮一新的昭明宫大殿上听着各种各样关于修改《陈礼》的意见,哪怕他压根不想再对已经颇为完善的《陈礼》进行什么修改,但是也得耐着性子听着。
来提意见的多数都是北地的儒生,内容自然脱不出尊孔和崇儒,当然还有开科举——这部登天之梯的吸引力太大了,就这样断然没有了,自然有人要不甘心了。
不过北儒这几十年来早就让蒙古人欺负的没脾气了,能到陈德兴这里提个意见已经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再不敢做什么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反抗陈明的力量。大部分只能去考个陈明的小吏,从底层慢慢做起,如果真的有能力,上升通道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不能一步登天就给个一县父母官啊。
只是从南边传来的消息有些不好,那帮南朝士大夫现在有钱有兵有地盘,还在使劲儿的折腾呢!
第616章宋国女王?
“官家……”
甜甜糯糯的声音在陈德兴耳边响了起来。
“官家!”
陈德兴一开始还没反应,不知道有人在叫自己——之前人家都叫他“明王”或是“大(念dai)王”的,听着有点象山大王,却是标准的叫法。
他抬起头一看,就看见两个熟透了的妇人,一身宫人打扮的杨婆儿,明明打扮的宝相庄严,却处处透着。她正搀着身穿一袭梅花纹绛紫色宫服,披着绣了凤凰的金丝披风,三千丝发被绾成盘丝髻,用紫金翟凤珠冠和一只蓝白琉璃珠镶嵌金腕轮装饰起来的郭芙儿缓缓走来。
郭芙儿现在已经三十五岁,不过保养得宜,现在心情又好,看上去只有成熟的妩媚,而无丝毫韶华已逝的模样。现在只是化了淡妆,浅粉色的嘴微微抿着,雪白的肌肤透出一种高贵之气。
“娘亲。”陈德兴收起了忧国忧民的心思,起身冲着郭芙儿行了一礼。
“还叫娘亲?难道不是太后吗?”郭芙儿半开玩笑地说。
陈德兴现在呆的地方是昭明宫内的御书房,不过布置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朴。除了一张书桌,一张御座之外,就是几把椅子,几张茶几,几个放满了各种书籍的书架,墙壁上挂着的是华夏地图、蒙古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另外,还有一把三尺三寸大横刀,也挂在墙上。这是陈德兴的日常佩刀,装饰也朴素到了极点。
而陈德兴本人的穿着,也不过是身白色道袍。他当皇帝的礼服、朝服、常服、戎服都已经做好了,还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是请燕京城内最好的裁缝做的。只是开店做买卖的裁缝,不过不是什么“织造”、“供奉”或是什么府什么监的。未来的大内总管杨婆儿倒是想成立个少府监,被陈德兴给否了……倒不是担心杨婆儿从中捞多少油水,而是没有必要搞这些。
在他看来,皇家的神圣不是建立在这上面的。人家欧洲这个时代的国王、大公,常常连丝绸衬衫都没有几件,不照样少有篡夺的事情发生?
中国皇帝们倒是奢侈,只用最贵最好的物件,还都是御用御制,开了诺大的官营作坊只伺候皇家,真是高贵的不行。可结果怎么样?还不是周期性亡国?到了后世21世纪,欧洲在台上的王室还有不少,哪怕下台的,多半还保持着体面。
之所以会如此,在陈德兴个人来看,这皇权想要神圣,就一定要有神,要有礼。
所以陈德兴才会先装神,再复礼。
天降明王这事儿,现在已经基本做实了,天道教也渐渐上了轨道,明洲大陆……早晚会发现,除非这里不是地球!到时候就更加能证明明王降世的神圣性了。
至于礼,也制定好了,只要好好维护,将《陈礼》通过教育,和天道教一起,印入华夏民族的灵魂,陈明王朝的神圣性就能建立起来。
穿什么衣服,一顿饭吃几个菜,这个不重要。
不过郭芙儿穿上她自己设计的太后朝服还是非常养眼的,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有服装设计的本事。
“太后,请坐。”
陈德兴一指边上靠着墙壁摆放的椅子,郭芙儿莲步轻移,走过去端坐下来。然后风姿如画地拨了拨发丝,微笑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