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陈德兴认为自己很快就要问鼎天下了,是时候给天下诸侯三条出路了——要么出国去开拓自己的国,要么就交出军队、地盘,当大明的贵族和臣子!

当然,陈德兴也考虑到出去建国是要带上军队、贵族和国人,还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所以,凡是愿意出国的诸侯,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地盘二十年。如果是陈明的功臣或陈氏皇族去建国,那自然要由陈明朝廷提供资助了。

至于第三条路,那就是准备和陈明开战了!

史天泽哪里不清楚陈德兴的意图,不过对史家而言,有一个出海封国的选择也不错——哪怕是现在封个藩镇,将来天下平定,还是要削藩的!华夏自秦行郡县以来,不就是这样的传统?莫说是异姓王,就是同姓之王,最后还不都被削夺了封地?

说起来,海外封国倒真是个办法……封到海外,和中国本土相距遥远,两边都够不大找,自然就没有削藩的必要了。

想到这里,史天泽站起身,冲着陈德兴躬身一礼,郑重道:“臣史天泽替史家儿孙,谢大王封国之恩!”

称臣又谢恩,这史天泽现在算是陈德兴的臣子了!陈德兴起身扶了一把史天泽,笑道:“史卿家能投我大明,实乃是大明之幸,天下之幸。如今孤王尚未称帝,封不了王爵,便先封史卿一个太原公吧。”

“臣谢过大王。”史天泽又要往下拜,却被陈德兴一扶,顺势也就免了拜礼。

陈德兴又道:“史卿,孤王与李璮毕竟是翁婿,兵戎相见总是不祥,史卿可否代劳?”

史天泽心道:“不祥你还领了十万大军杀过来?”不过面子上却只是皱眉道:“臣只有2万兵,怕打不过李璮……”

陈德兴摆摆手,道:“不是2万,而是5万。张柔和严忠济都受史卿节制,专征李璮。也不须取李璮性命,将其困于代州即可。史卿可有办法?”

史天泽松口气,笑了笑道:“此事易耳,大王可以堂堂之军长驱大进,突然出现在代州左近,李璮必然惊怖,定会死守代州,到时候臣再命人掘长壕以困之。”

第572章有变数

大名府城外一马平川,忽必烈骑着战马,在千余怯薛和十数位蒙古重将谋臣的簇拥下,只一刻钟便赶至城下。忽必烈在城南三里之外勒住坐骑,然后打量着大名城南几座城门前的三角形堡垒。

这三角形的堡垒显然是新建的,其浑然一体的外墙表面让众将都疑惑不解,有人道:“莫非是用整块大石头刻成的?可是恁般大的石头又是如何运到大名府的?”

还有人说:“不可能是石头刻成的,应该是用细泥和糯米浆和出来的。”

“那不就是个架子货?”

忽必烈看了半晌,也想不出来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几个三角形的出堡的外墙都是用明都府出品的水泥拌上石子浇筑出来的。至于这水泥,当然又是陈德兴开了金手指,叫人用明都府中极多见的石灰石和粘土混合后焙烧出来的。不过陈德兴也没学过烧水泥,只知道个大概,所以只提出了大致的方法,让天道书院组织人手反复实验才在去年夏天烧出了第一窑水泥。最先生产出来的水泥,就被运到大名府修筑守护城门的出堡了。

忽必烈挥了挥手,后面几个色目工匠已经将一架刚刚组装好的带有四个轮子的三弓床弩推了上来,三弓床弩上面已经上好了一支巨箭。几个工匠推着三弓床弩缓缓向前,一直靠近到堡垒四五百步的距离,然后才将床弩瞄准堡垒,用一把巨斧勾动机括,将好似长枪一般的巨箭射向堡垒。

巨箭还在飞行途中,一道闪光忽然从堡垒上方出现,然后就是一枚铁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了过来。猛地砸在了那架三弓床弩附近被冰雪覆盖的地面上,又忽地弹起继续飞行了一段距离,最后噗通一声落在了忽必烈马前二三十步开外的雪地里面。

忽必烈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只是举着望远镜看死死盯着那个三角形堡垒的外墙,那架三弓床弩射出去的巨箭,居然只在堡垒外墙上擦出了几颗火星,就被呈斜面布局——不仅三角形外观造成的斜面,出堡城墙并不是九十度垂直于地面的,而是呈七十五度角的斜坡,下宽上窄——给弹开了!

“这是什么墙!?”

几个手里同样拿着望远镜的蒙古重将人人倒吸凉气,纷纷叫嚷起来了。

“三弓床弩都打不动,这墙莫不是铁打的吧?”

“肯定能不是用细泥和出来的!”

“看来用骆驼铳和发石机轰击也不一定有用……”

“这城要怎么个打法?”

“架云梯,造冲车!”

“不行……这堡是三角的,只能从两边打,可是那样就把侧背漏给城墙上的明贼了。”

“对啊,这堡垒是三角的,若是从两侧打,后背就露出给城墙上的贼人,若是直接攻城墙,那侧背就露给堡垒上的贼人了!”

几个蒙古重将都是打老了仗的,因为之前一直和南宋交兵,个个都是攻城战专家。现在只是看看,就知道大名府城难打了。这大名府城虽然不是所谓的棱堡,但是在城门口建造三角形的水泥出堡,也让城池拥有了近似棱堡的防御效果。三角形的出堡上的守军可以同城墙上面的守军形成交叉火力,进攻一方无论攻击城墙还是出堡,都会面临腹背受敌。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火力摧毁出堡,可是蒙古人哪里有这样的火力?他们手中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天雷箭,可是那三角出堡的外墙太硬,天雷箭压根扎不进去!

众人争论不休,忽必烈却一言不发,沉默了良久,才开口道:“河间、广平两路可有什么动静?”

“回禀大汗,尚未发现有任何异常。”旁边立即有蒙古将领回报。

河间、广平两地现在都被大明控制,四个旗的八旗兵在这两个府的地盘上活动。不说把地盘遮护的密不透风,对蒙古人的探马游骑而言也算是个龙潭虎穴。不过蒙古人还是不顾损失,不断派出小股骑兵入侵河间、广平进行侦查。

但是一连多日的探查,都没有发现有明军大军南下的迹象。

“还没有动静……”忽必烈嘟囔了一句,又看看大名府城门外那几个三角形的出堡——出堡上显然是架着大炮的。大名府的城墙上面肯定还有炮。如果蒙古兵强攻,出堡和城墙上的大炮就会发射霰弹,形成交叉火力,连个射击死角都没有!

忽必烈摇了摇头,看来强攻大名府城,迫使大名府守军派出精锐冒死突围求救是不可能了。

这大名府根本不是蒙古人能打下来的,所以陈德兴也不会急着救援,他一定想等到蒙古人师老兵疲,再挥军南下……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陈德兴拖得起,大名城外这十八万蒙古大军可拖不起,他们连人带马每天都要消耗掉上万石粮秣。

这还没有计算军粮在转运途中的巨大消耗!

如果战事在大名府城外拖延上几个月,忽必烈大军的补给可就要大成问题了。

看到忽必烈的浓眉越拧越紧,刘孝元就明白这位蒙古大汗的心思了。顿时策马上前,到了忽必烈身边,低声道:“大汗,看来大名城难攻不落,便是团团围困,陈德兴也不会急于救援。为今之计,只有继续北上!”

“北上?”忽必烈眉头拧得更紧,“北上燕云?”

忽必烈身边的蒙古将军们听到这话一个个都表情凝重——北上去燕云送死?陈德兴的兵力大概也有十几万,而且装备精良,士气又高,再以逸待劳,蒙古人有什么胜算?

忽必烈沉默不言,仿佛在苦苦思索。刘孝元道:“大汗,与其顿兵坚城之下,不如北上广平、顺德,迫近真定。如今真定府大有恢复昔日繁华的苗头,去年陈明就分了十余万大名府的难民去真定安置,还有在真定府分封了数千个士爵田庄。若大汗北上,陈德兴必不会不顾真定安危的。”

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眉头深皱,低声道:“可是真定距离黄河太远,只怕大军不能及时撤走啊!”

“可以事先做些准备,”刘孝元道,“可将辎重粮草囤积于安阳和淇县,大军轻装而行。一旦察之明贼南下,就立刻撤往安阳,再退淇县。”

一支真正的大军,是由各个兵种和后勤运输队组成的,而决定这支大军机动性的并不是其中速度最快的轻骑兵,而是装满了粮秣的骡马大车。如果将大部分的粮草辎重放在后方的城堡里,大军轻装而进,机动性当然能大大增强。

但是被置于后方的粮草囤积地可得看守好了!

忽必烈看了兀良合台一眼,皱眉问:“把粮草辎重转移到安阳,用一个万人队负责看守。大军只带20日行粮北上真定……再留三个万人队监视大名之敌,并且警戒河间方向和益都方向。兀良合台,你觉得这样安排怎么样?”

……

大名府城南,蒙古军大营,刘孝元的帐幕之中。

“忽必烈要北去真定府了!还会把粮秣辎重运往安阳县安置,还有一个万人队看守。”刘孝元正在自己的营帐中和刘阳交谈。

刘阳现在已经不是喇嘛打扮了,而是一身蒙古人的皮袍子,脑袋上面已经生出了又黑又密的短发,活脱脱就是个还俗从军的和尚。他的公开身份是刘孝元的远亲,投靠刘孝元当个亲随。这在13世纪各国的军队中都不罕见,也符合刘孝元的身份,因此没有什么人起疑。

“什么?忽必烈要去真定?不打大名了?”

刘阳惊了一下,定定看着刘孝元。刘孝元低着头,手里拿着根木棍在拨弄着帐幕里面的火塘,火塘上面还吊着个铁锅,里面正煮着什么吃食,飘出诱人的香气。

“不打大名了……今天上午试探过了,三弓床弩都扎不进三角出堡的外墙……这是用什么材料修的?怎恁般坚固?”

“水泥,那个叫水泥。”

“水里的泥?”

“不是,是明都府的特产,粉末样的,遇水化泥,水干如石。”

“还有这种东西?”

刘孝元咂咂嘴,连连摇头。

刘阳的心思已经全在军情变化上了,他心头翻翻滚滚,想着十几万蒙古大军北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