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原先督察院在各地设的风闻衙门改为肃贪衙门,士绅百姓匿名控告官员墨迹的事长期固定下来,就由肃贪衙门全权管理,肃贪衙门以后不受地方管理,全权收归督察院,御史官员的俸禄也有朝廷出支,不能和地方有任何牵扯,为了防止御史长驻一地而与地方官员勾结,以后每三年各级御史要做一次调整,异地安置办差。朕先想到这两条,至于其他好办法,你们要向朕上折子提醒,还是老规矩,只要可用,朕重重有赏。这事再写份政令发与各地,让各地官员百姓也出些主意。”“臣等遵旨。”大臣们答应下来。“关于恩科的事,午时后曾楚卿、方明德、萧雨明……”我说着话不经意间看见了七王,突然想起也应该办些正规的军事院校,于是接着说道,“还有七王和马树华都到御书房来。”大臣们听我这么说,不禁面面相觑,都不明白为什么恩科还牵扯到了军队和财政,但既然皇帝这么说了,他们也不能明问。其实我这也是没办法,做这种前无古人的事势必会受到一些抵制,而光和议事大臣们商议压力就要小的多,这是我设立意识处后得到的甜头。午时后,七王他们五个早早的去了御书房,他们不明白恩科这种不是很大的事为什么要把在京的议事大臣全部找来商议,再加上早上我发了火,所以都有些不心安,等我一进门,忙上来和我见礼。“你们一定奇怪朕为什么为恩科的事把你们都叫来。”我坐下后开门见山的说道。七王躬身替大家回禀道:“还请皇上谕示。”我点了点头:“恩科的事本来不大,不过却让朕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朝廷如今兴商扶农、办器造场、设新技局,朕看着这些日子都办的不错,不过这些事办的有些操之过急了,只怕会后力不足。朕以前曾经提过开工商科考试的事,但那时时机还有些不成熟,今天萧雨明提恩科的事让朕把那件事又想起来了。”“皇上的意思是让新技局再开工考招揽能工巧匠?”曾楚卿第一个问道,“皇上圣明,这些日子朝廷拨款资助新技局革新农工技能,已经有些名堂了,能工巧匠们革新出了不少新东西。据陈淼大人前些日子在路上说,新技局有几个工匠弄了种新炉,可将铁器烧制的更加坚固,而且不易生锈,且耐磨损,可以与古时候的百炼钢相媲美了,现在新技局正想着将这种新炉在朝廷的铁场试用,若是能造出农具兵器必能好过原先的那些千倍,皇上起用陈侯爷当真是英明。”曾楚卿说完后下意识的看了看七王爷一眼。七王爷被拍的舒服,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陈淼为人机灵,主意多,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我学着曾楚卿的样也拍了七王一句马屁,七王爷顿时受宠若惊了,连连谦虚起来,说什么是我调教的好,我笑了笑不置可否,转头对他问道:“朕前些日子说要给陈淼赐婚,七王妃一直也没提这事,朕看着是不是挑花眼了?七王觉着苏州徐家的那个闺女怎么样?你要没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了,陈淼也满意不是。”刚才还在说新技局的事,我突然话头一转说起了陈淼的婚事,七王爷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愣了愣才说:“噢,那个闺女是官宦世家之女,而且又是皇上定下的,臣没有意见。”“那就好。刚才曾楚卿提新技局的事,朕说的还不是这个意思。”我一瞬间又把话题转了回来,“朕已经让卢斯特回佛朗机招纳能工巧匠,这老家伙一时半会还回不来,不过其他那几个红夷倒是从江南找了些人才回来,朕在金陵时召见了一次,看着还不错,所以就发到新技局供职了。不过朕看这些红夷虽然在一些器造工商的事上有些道道,但靠他们终究不是个长法,再说他们能来几个人,对我大汉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且我朝的巧匠其实一点也不比他们差的,只是工匠们的规矩向来是父子相继的,这个做法要想搞什么革新只怕是难,而且要是传到个不成器的儿孙手里,再好的手艺恐怕也要失传,实在是可惜了。所以朕想着若是有个法子把这些手艺传开,并且不使工匠们藏私就好了。”“皇上所说的事倒也可以解决,圣人之学传布天下靠的是教书受业,大汉上下除了官学以外,各地不乏书院和私塾,这些书院和私塾乃是私人的,能够为继靠的是学生的孝敬。其实工匠们也可如此,现在也不是没有授徒的工匠,只是他们多为私家作坊师徒关系,师傅对徒弟的盘剥就不用说了,所以这规模便大不了,朝廷若是能发政令让工匠们也象书院私塾那样传业授徒,那些工匠能得孝敬,吃喝不愁,这事就可解决了。”方明德接道。很好嘛,方明德说的已经是私立技术学校的雏形了,看来低估古人对新事物的发现能力是一种错误做法。我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方明德说的好。”我赞许的点了点头,“不过按私塾性质来办恐怕也有不妥的地方,工匠不同于教书先生都教圣人书,所教的东西各有不同,难免形不成规模,那样还是与以前没什么两样。既然朝廷开新技局已经招揽了不少能工巧匠,而且也有不少西洋人为国效力,咱们不如出资办些官学性质的工巧传授机构,让巧匠们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如此一来懂的人多了,而且又能把各家技能融于一体,将来必然有更多的革新出来。工巧可以如此,其他什么经商的道道也可以这样办,招上些天资聪颖的少年由朝廷供养起来,再请些经商能手传授经商之道,岂不可以为朝廷的器造场培养些经商的人才?这些东西与太学教授圣人文章不同,那就不叫太学好了,就叫……大学。”我终于说出了个现代词汇,心情舒畅啊。“皇上说的有道理,臣也有个想法请皇上圣裁。”在议事大臣中不大说话的马树华插了句嘴。
第一一八章新时代的大学(下)
我在招议事大臣来御书房时已经想好了,现在还不能急着搞什么全民普及性质的义务教育,这样做一方面国家财力不够,而且条件也不成熟,难免会受到大臣们的非议。所以我便先提到了开办一些工商类学校的想法,从现在的情况看,大臣们倒还没有异议,特别是方明德,他现在对我的“理财之道”佩服的五体投地,只要拿的出银子来,那是绝对不会逆我的意思的。当我提出“大学”两个字时,马树华突然插了嘴:“皇上的话让臣想到了一事,开工商学确是前所未有的盛举,正合皇上兴商强国之道。臣由此想到另外一件事,既然可以开工商学,不也可以开兵学嘛。当兵打仗虽是靠的兵士勇猛,但却不可缺了为将者的运筹帷幄,我朝虽然不乏领兵之将,但兵法阵图向来是私传的,其他人纵使有才却也难学别人的兵法,如今除了《孙子兵法》等等大成,其他玄妙兵法却得不到广泛传布,实在是可惜。只是这事有些难,臣说的不单是兵学,也是说的工商之学,只怕皇上虽有美意,别人却会藏私。”这个问题我倒是想过了,于是点点头道:“古时候有不少兵书、农书流传于世,著作者也是名垂千古,朕就不信大汉朝的高人们就不想像古人一样垂名,只要朝廷给予他们优惠,令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又能有流芳百世的机会,大多数人还是会遵从朝廷政令,著书立说,开坛授徒的。”“皇上圣明,谁都想名垂千古的。”曾楚卿说道,他的话不管什么时候听起来都像是在拍马屁,“以前少有著述流传皆因各代不重视,那些高人就算著述,也难免窘困,所以才会如此。皇上兴商强国,天下人都是看在眼里的,只要皇上圣命天下,予以优待,必可人人遵命。”我笑了笑:“人人遵命倒也难说,不过只要大多数人遵命,就不怕剩下的人藏私。”“皇上所说的倒是可行,不过……”方明德好象有什么说道,“《大学》乃是圣学经典,用在工商诸学上似乎有些不妥。臣以为不如分开称呼,比如商学各道就叫商学,依次可以有工学、兵学,这样就可以妥当了。”又是名分问题,连衍圣公都要颠覆儒学了,方明德还在这里死抱着名分不放。不过这样说也不是不行,现代的那些大学不就是叫什么工学院、商学院、军事学院的嘛,这样也行。就听方明德的了,反正我也不在乎名字问题。现在得先为以后的义务教育做做铺垫。“方大人说的有些错愕。皇上的意思正合圣人之意。”没等我说话,萧雨明先说上了,“大学者,集大成之学也。如何不能统称各学?皇上圣谕臣附议。”看来我不说话,他们要在名字问题上纠缠下去了,我忙打断道:“就叫大学了,老圣人礼乐射御书数,各方面都已包纳了,如此称呼并不违圣学,当然为做区分,商学、工学、兵学这些称呼还是要的。”“皇上圣明。”议事大臣们不敢再议论下去。该说义务教育的事了:“所谓文以载道,不识字还谈什么授徒著书?朕看不少工巧虽然有能耐,但却不识字,说出话来也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如果大汉百姓都能识文断字,文武全修,那将是何等强盛局面!方明德,依你之见,这事有可能做成吗?”“皇上,大汉如今是什么局面?要说办大学,朝廷掏的银子不过是九牛一毛。”“财神爷”方明德小小的自我满足了一下,但接着又有些心虚,“不过要说让天下人都能识文断字,这事……这事只怕有些难,那得多少银子!朝廷库银掏空了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方明德经过我的“调教”,知道我开源节流,大办工商就是要赚来银子花在各种公共事业上的,时间一长,一说掏银子,第一个先考虑国库够不够用,“不过从学之风大汉还是有的,朝廷可以出些钱,各大都邑也掏得出来,不过要想天下人都读书……唉,难啊!不过皇上做事向来是循序渐进的,此事慢慢来,有个几十年,应该办的成。”几十年?倒时候我还在不在世都难说。方明德这么一说,倒让我觉得办义务教育很急迫了,谁让咱好大喜功呢?“这事?既然说到循序渐进,咱们不如先办上些学堂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