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朝伪皇帝-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断国政比朕有经验,各部大事除难决难断必须朕处理的,其余事都应拟出办法再报与朕,如此才是贤臣之举,为朕分忧之行。”“皇上圣明,臣等谨尊圣谕。”群臣又是老一套办法来糊弄我。不行,虽然我说了广纳善言、不怕逆龙鳞,可明哲保身只怕才是这些官场老油子安身立命之道吧。怎么才能让他们敢做事呢?这一时半会还真不好改变他们的想法。“皇上,臣一向是最听皇上话的,臣便遵旨先说两句,就算是皇上所说的逆龙鳞吧。”吏部尚书曾楚卿这时走了出来,一句不伦不类的话顿时弄的朝堂上“哧”声一片,然而曾楚卿并不理会,依然满面严肃的说道,“皇上刚才说了要广纳善言,这是效法大唐贞观之治的圣举。然而臣看虽然皇上有唐太宗的气魄,群臣亦有房玄龄众臣的能力。可……皇上,各位大人,臣要说句得罪人的话,”这时曾楚卿将声音整整提高了八度,“众臣虽不缺房玄龄的能力,却缺了魏征般的敢言。各位大人,所谓圣朝不是挂在嘴上的,皇上说了如此贤明之语,我等却只以一句‘皇上圣明’对之,如此岂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片苦心?下官一番肺腑之言,还望各位大人见谅。”曾楚卿说的好啊说的好!他这哪是逆龙鳞?分明就是把我不好说的话替我说了出来。我果然没用错曾楚卿,他也确实履行了当日替我“背黑锅”的“诺言”。这个曾楚卿是个聪明人,小小的得罪一下同僚怕什么?只要替皇帝做了不好做的事,说了不好说的话,依靠这得了皇帝的信任,从而稳固自己的权位才是上上之选。恐怕他当初就是靠这成为太后党核心人物的吧。曾楚卿的话音刚落,兵部右侍郎夏朝宗接着走了出来:“曾尚书之言刊称当头棒喝,令下官茅塞顿开。皇上圣明君主,有兴复大汉,龙啸九天之志。这靠的什么?各位大人,我等皆是皇上股肱,光靠几句歌功颂德是不行的。”好,又是个聪明人,不过比起曾楚卿还是要差了一等。“皇上……”“皇上……”曾楚卿和夏朝宗开了炮,许多大臣纷纷照样学样的“逆起了龙鳞”。我也懒得理他们这种变了花样的拍马屁,抬眼处不经意间正好看见站在班首的七王爷很无奈的摇了摇头。“各位大人之语可以休矣!”户部尚书方明德在这乱纷纷的变相歌功颂德中突然大声发了话,他这一句另类的话顿时使群臣闭了口,纷纷诧异的向他看去。方明德似乎很生气,他等群臣都退回朝班里以后只身走了出来,“皇上,何谓圣君,何谓贤臣?这话臣也要问问满殿的大人们。曾尚书和夏侍郎刚才都说光会歌功颂德不是贤臣,这话不假,下官附议,可下官听着各位大人刚才的话虽不再是歌功颂德,但却比歌功颂德更让人难忍。皇上刚才说的话乃是让群臣做事敢担责任,不要推委塞责,可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却变成了借所谓‘批龙鳞’来讨皇上欢心?如此‘批龙鳞’,下官看还是免了的好!”方明德刚刚说完,群臣脸上立刻变色,方明德这可是真的得罪人了,他这个清流领袖怎么这么不顾别人的面子?我得想法保一保他。“好了,好了。各位爱卿所言朕听着都有道理,曾楚卿诸位所说的是应该去做,而方明德说的则是如何去做,这其实是一个意思。众臣能同心一意共保大汉,朕很欣慰。因此这些话就不必再争下去了。”“遵旨。”大臣们终于又用了一个声音说话。我点了点头道:“嗯,朕想了想,朝中政务多如牛毛,朕亲政时日尚短,若是出个纰漏,难免出了乱子。以前有丞相之设,弊端很多,太宗皇帝既然已经撤了此职,朕也没必要再重新设置。不过设一个辅政机构还是需要的,也好帮朕决断出些主意,至于……”“皇上莫非说的是重设奏事处?”七王爷出班说道,他对奏事处这事很是敏感,一听我说要设辅政机构,难免想到奏事处,“臣以为不可,奏事处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那是限制了君权的,于国家社稷不利。”唉,我得承认七王是个好人,可他做事太过稳妥,我要想把大汉朝按自己的意思进行改造,哪能考虑那么多呢,要不然就得寸步难行。不过我对奏事处也是很敏感的,自然不会去重新设置它。“七王想岔了,朕说的是辅政,而非限政,朕要设的这个机构,其职权嘛就是为朕处理政务提供建议,以便集思广益又不意见纷杂的将政务处理好。当然,这最后决断权还是在朕。嗯,此辅政机构就叫‘议事处’吧,‘议事’嘛,自然是议决大事以供朕参考的。人数嘛,不需要太多,五六个、六七个就足够了。至于地点,就在御书房边上的东暖阁,这地方正好,又方便朕询问,又方便各议事大臣处理各自部中事务。”“皇上的议事处果然设的好。”康大和满面红光的说道,“臣这话绝非歌功颂德,议事处之设既可免除权相专权,又可使天子决断国政不出偏颇。实乃是……是……呵呵呵,臣坚决支持。”康大和“是”了半天也没好意思把“圣举”两个字说出来,他一个清流领袖是最怕别人说他拍马屁的。我看见七王爷也点下了头,那么这事就没必要再问别人了,于是我开始安排起人选来:“议事处嘛,自然是各项国政都要议的,那么就需要各方面机枢都参与,不过议事处设立之初议事大臣人数不可太多,免得出现拖沓,好事变了坏事。朕看这样,康大学士是三朝老臣,又是朕的师傅,资格是最足的,你就与七王一起做个领班议事大臣,至于其他人,几位领了大学士衔的——吏部尚书曾楚卿、户部尚书方明德、礼部尚书萧雨明、督察院左督御史刘有光四位都要参加。”康大和、七王他们六个人磕头谢了恩,这就算是正式上任了。我又向下看去,看看是否还需要提拔谁,这一看眼光便定格在了兵部左侍郎史景隆身上,于是我有了主意:“兵部史景隆。”史景隆听见我喊他,立马一哆嗦出班跪在了地上:“臣在。”“史景隆,你虽不是大学士,但兵部是国家重中之重,朕不能缺了这方面的人。你也做个议事大臣吧。”“臣何德何能!”史景隆激动的浑身颤抖起来。自从四王死了以后,史景隆消沉了许多,虽然他表面上还强自振作,但要说他没受影响那绝对是假的。现在我突然让他越级当议事大臣,这摆明了就是准备让他代替生死不明的许名秀当兵部尚书。我丝毫不介意他曾是四王党的人,反而重信于他,这样的皇恩浩荡,他怎会不激动呢?我看着殿下站成一排的七个议政大臣满意的点了点头,嗯,官僚机构、皇族、清流、军方、财政、监督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齐了,我只要把他们几个用好,各项举措便可以开始进行。

第五十六章江南明秀

设了议事处还真是管用,第二天早朝只进行了约莫半个时辰便处理完了诸多杂务,并将几件需要斟酌的事情压了下来准备移交奏事处商议后再行决断,有了这个“推脱”,我第一次迎着东方刚升上来的太阳退朝返回了乾元宫。乾元宫里,萧玉和翠儿在南窗前面迎着和暖的东升太阳轻柔的为我梳理着头发。所谓幽香扑鼻,沁人心脾,佳人素手巧装扮,这是什么享受?不过这也让我感到麻烦,以前我可是只留板寸的,然而现在不一样,这满脑袋头发是轻易不能剪的,要不然大臣们又得大嚎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了。“朕今天听了件趣事,说是有个知府在任五年,离职时身边居然只有五十两银子,可书籍却装了整整一船。据说他常称自己是书蠹,那些书是他‘不择手段’‘搜刮’来的。哈哈哈,这真是个妙人,不过却是个清官,只是脾气太古怪了,难道要把那些书当饭吃不成?”我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萧玉、翠儿闲聊着。我和她们处的久了,没事也常捡些朝堂上听来的趣事逗她们开心,这也算是一种家庭之乐吧。“那位大人是个清官,那皇上一定要赏他了。”翠儿一边笑着回答,一边也没忘了帮萧玉拿簪子。我习惯性的捏了捏翠儿的尖下巴,很开心的笑道:“这还用你说?朕要是赏罚不明,那不成昏君了?朕已经下旨升他为京畿学政,并赏他纹银三百两,让他继续去‘搜刮’书籍。哎,你们知道他是哪里的知府?这人名叫姚辉鼐,在杭州这种富贵地当了五年知府还这么穷,当真是难为他了。”“当”的一声,站在我左侧的萧玉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把手里的银梳跌落在了地上,并且脸上现出了惆怅的表情。“玉儿怎么了,是不是身子不舒服?”我欠起身关切的问道。“玉姐姐是因为皇上的话想家了。”翠儿抢着回答道。萧玉微蹙下秀眉对翠儿斥责了一声:“翠儿别瞎说。”哎呀,我还真糊涂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心安理得的让萧玉她们伺候,却从来没想过问问她们的事:“玉儿想家了吗?朕还不知道玉儿是哪里人呐。”“玉姐姐就是杭州钱塘人。”翠儿又抢上了话。“翠儿!”萧玉拾起梳子又责备了翠儿一声,“皇上,奴婢十一岁便入了宫,皇宫就是奴婢的家。”萧玉虽然这么说,可她的表情却明显告诉我她说的是假话。我没敢再接萧玉的话,免得引起她的伤心:“翠儿是哪里人?”翠儿看看萧玉又看看我,她知道我问的是她的籍贯,自然不好再像萧玉似的拿什么“皇宫就是奴婢的家”来搪塞:“奴婢是姑苏人,不过十岁就已经应选入宫了,对家乡没什么印象。”我笑了起来:“一个苏州,一个杭州,难怪都长的这么清丽脱俗,江南果然是出美女的地方。将来朕要是巡视江南,一定带你们回去看看。”听了我的话,萧玉和翠儿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忙向我谢恩。我趁热打铁的问道:“你们都是十多岁进宫,应该还记得家乡的样子。你们说江南和京城比,哪个更好?”“奴婢从来没出过宫的。”萧玉小心翼翼的说道,她总是这么谨慎。相比而言翠儿就大胆多了:“皇上,奴婢坐轿子进宫的时候掀帘子偷偷看了看京城的大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