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着李自成进兵北京,多尔衮心急如焚,多次召开议政大臣会议,一再申明,满清只有进关占领中原,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复鼓动。
渐渐的,济尔哈郎一班人开始开窍,让了一步,同意阿济格和多铎的主意,就是派小部队进关打打试试,成就继续派兵往里打,不成就赶紧退回来。
多尔衮不同意这种加油战术,小部队去和李自成的大军对抗,很难成功。
而且,很容易被人家包围消灭,得不偿失。
要么不打,打就要抱着占领中原,雄霸天下的决心,全军出动,逐鹿天下!
就在这个众旗主犹豫不决,左右摇摆的时刻,二等甲喇章京范文程上书顺治皇帝,建议出兵中原。
范文程在奏章里说,李自成纠集难民,搞得天下大乱。其后方缺乏管理,并不巩固,很容易被一一击破。
而且,我们是和李自成争夺天下,不是和他大明过不去,这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师出有名。
李自成擅长蛊惑人心,糊弄着百姓跟他一起造反,这个并不可怕。因为他不会治理城市,率意胡为。
他在自己占领的地方肆意搜刮钱财,拷掠富户,城市往往被劫掠一空,官民俱墨,百姓也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因此,总体上看,李自成并不得民心。
我们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一改往日只重掠取的毛病,善待百姓,攻下城池来不再肆意抢掠,把它当做我们自己的城池。严禁士卒,秋毫无犯,沿用大明官吏治理,让百姓能够安稳生活,就一定可以守住,民心也会逐渐转向我们这一边。
这个样子走下去,中原的地方就会一点一点的变成我们的国土,入主中原就在此时!
范文程在奏章最后说道:
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就永远没有了,希望大家不要犹豫,奋力向前,建不世奇勋!
范文程的这份奏章,成为扭转满洲权臣们思想的转折点。
多尔衮令人在王公大臣议政时反复宣读,终于把这些迂腐脑壳说开了窍。
这也应了一句话,历来异族入侵中原,都是汉奸立功的好时候。
1644年4月,顺治皇帝福临在沈阳清宫笃恭殿,亲绶多尔衮大将军封号,命其率全军出征中原。
所有王公大臣,济尔哈郎,代善,阿济格,多铎,阿巴泰,阿拜,汤古代……就连刚刚被削职为民的豪格都随军征战,满清每个牛禄十四岁以上男子都必须跟从出征。
这次出征不同以往,多尔衮是下了决心要占领中原的。
所以,吴三桂那“裂土以封”的条件根本打动不了多尔衮。他要的,是吴三桂投降,要的是整个中原。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会答应吴三桂的条件。
那个时候,消息传递艰难。四月十四日,大军行至翁后(今阜新新境一带),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消息才传过来。
北京已经归了李自成,也就是说,大明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这样,就无法实现困李自成于坚城之下的目的。
关键是,多尔衮这些人曾经三次打到北京城下,都无法攻克北京的坚固城墙,而李自成据说两天就打下了北京。
这得多大的军事实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得多么勇猛?
从表面现象上来对比,大顺军的军事实力很可能远远强于满清八旗。
贵族旗主们再次犹豫了,连多尔衮都被这个消息镇住了,他不得不让大军暂时停止前进,急招在沈阳汤泉养病的范文程来广宁议事。
关键时刻,这位自以为聪明绝顶的睿亲王,还得指望汉奸来出谋划策。
范文程赶到广宁,详细看了传来的情报,笑笑对多尔衮道:
李自成占领北京,不见得就是他军事实力多么了不起呀。
崇祯视臣子为仇雠,臣子寒心,不愿为其卖命,无心守城。
李自成和崇祯都是汉人,这时候在臣子们心里,恐怕崇祯还不如李自成!那还守什么城?
直接把李自成请进去,换个对咱们好一点的皇帝岂不是更好?
所以,他可以不经过残酷的攻城战,兵不血刃就可以占领北京。
咱们去打北京,情形就不一样了。他们知道咱们是抢掠为主,为自己不被抢也得拼死防守。
所以,李自成占领北京并不稀奇,也并不能说明他的军队比咱们厉害。
从这件事上,咱们应该深刻反省,这回咱们进中原,千万别再象过去一样抢掠杀人了,不然,打进去也守不住。
多尔衮在这时是受到了较大震动的,这让满清八旗进入北京以后的疯狂烧杀抢掠有了极大收敛。
但狗改不了吃屎,多铎打到江淮地区,老毛病就又犯了。
这时候,山海关副总兵杨坤带着吴三桂的信也一路辗转寻到翁后。
多尔衮知道,再不表态,吴三桂恐怕就真的要投李自成了。
第263章 掩行迹分兵疾进 睿亲王名不虚传
即便满清已经决定了要进关争夺天下,这时候的多尔衮,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打过长江,灭亡大明。
能象当年大金一样,占领黄河以北,已经是他的最高理想了。
他让杨坤回去告诉吴三桂,答应他以黄河为界的条件,让他坚守山海关,等候他前去救援。
接着,他下令两黄旗和两白旗骑兵八万,跟他星夜兼程,改道直扑山海关,无论如何,也要在山海关丢失之前赶到那里!
其余军队,仍旧向中胁、西胁前进。
济尔哈郎不明白,问道:“为何要分兵进击?”
多尔衮微笑道:“此赴山海关,敌近我远。两黄两白乃我精锐,马多走的快,其余步兵多。
大军从翁后一出,敌军必以为我欲攻中西两胁,遂不敢全力以赴山海关。
我轻骑则可趁敌犹豫,星夜驰奔,以弥合我远之弊。
待我山海关得手,其余各部再突然由翁后转连城,向山海关急进。
如此,李自成就是发现我的目的是山海关,他也无力阻挡我大清铁骑了。”
济尔哈郎不由点头,这位睿亲王就是聪明。
这样安排,就算李自成不顾中、西两胁的清军主力,大军全力以赴山海关,多尔衮在山海关受阻,清军主力仍旧可以不转连城,由中西两胁发起进攻,让李自成首尾不得兼顾。此万全之策也。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战在即,北京城里却丝毫也没有感应到这场大战的到来,反而比往日清净了许多。
大顺军兵都被刘宗敏撵到城外去了,牛金星也派出官员在街道上巡视,严禁抢劫,没有承天府的衙票,谁也不许私自抓人。
早这么干的话,北京应该可以保住。抢完了再维持秩序,大家心都寒了还有个屁用?
有人心中不愤,在南城张贴告示,声称太子已经从外地调来兵马,不日即可反攻北京,号召大明旧官吏、军兵,做太子内应,拿起武器,在太子打到北京时里应外合,将李自成的强盗军轰出京师。
这分明是蛊惑人心,心怀不轨。于是追查贴告示者,逮捕旧官吏,审讯原大明士卒,又是一阵风声鹤唳,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李自成原本打算,在派出去山海关的使节后三天便率士卒开拔,结果未能如愿。
各营军官趁京师大乱的时候,也趁机抢掠,把京城大宅子的主人赶出去,自己住进去。
有些干脆让宅子里的旧人也住在里面伺候他,把人家的妻女弄来玩乐,再不去军营报道,荒天下之大极!一个这么干,其余纷纷仿效。
法不责重,刘宗敏不能把这些军官都抓来杀了,他只能撒出人去,满城的寻找这些军官。
前脚把这批军官弄回来,后脚找其他人的时候,这批军官又跑了一多半,三天都没把人凑齐。
其实,刘宗敏也不上心。把陈圆圆抢到他的将军府,他自己也只顾着享受,又哪里有心思管军队的事?
李自成这些天也是如此。他多年打仗吃苦,一旦安逸下来,后宫佳丽三千,还不天天歌舞升平?
既然军队暂时无法出动,拖几天也没什么,一个吴三桂,翻不起什么大浪。
这些军官士卒跟着他尽是吃苦受罪了,就再让他们享受几天吧。
牛金星本就是地主出身,享受惯了,跟着李自成受罪是迫不得已。现今进京了,自己已经贵为丞相,当然也想享受几天好日子,他比那帮土包子更懂得享受。
剩下的宋献策,李岩早就对李自成失望了,再懒得多管闲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一点不假。
王烁是知道吴三桂要降清,满清要进关的,李自成这样整日的贪图安逸,按兵不动哪儿行?他对李岩和宋献策讲自己的担忧。
宋献策为此也找过李自成。李自成令刘宗敏向长城以外派出侦骑,却丝毫没有清军大部队的影子。
从种种迹象上,反而表明,满清没有要施行大动作的意思。
而且,吴三桂已经派出使节到达三河,迎接李自成的送饷使者。他原则上已经答应投降,只是希望保留他的关宁铁骑。
另外,吴三桂还提出一些诸如给他的军队一些封地,以便于其修养和自谋营生,养活军队家属之类的细节。
这只能看出,吴三桂投降应该是真诚的,不然他提出这么多细节干什么?
连宋献策和李岩都对吴三桂放心了。
再说,没有真凭实据,宋献策和李岩也不好到李自成那里胡说八道,催着他率兵东进。
李自成会想,你没事干催着我出北京干什么,你是不是想把我撵出去你好谋划什么事啊?这就成没事找事了。
一切都显得越来越安宁,包括北京城里的百姓,都在劫后慢慢适应,开始按部就班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街道上又出现了各种小商贩,前门大街,棋盘街,廊坊一条二条,商铺在陆续开门营业,行人在逐渐增多,京师的繁华又在逐渐的恢复。
难道,这个世界的历史当真和他原先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历史不一样?
王烁也开始糊涂了,但心里仍旧是隐隐感觉到不安,以至于心绪烦乱。
趁着最近街上不乱,他一个人走出李岩在裱褙胡同的住所,出去散心。
他记得这裱褙胡同里有明代名将于谦故居的,不知现在是个什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