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之前,一片石守将唐通已经派人去转告吴三桂,大顺皇帝要给他发饷并给他进封侯爵。
同时,唐通还带给吴三桂一封信,是吴襄写给他的,大意是大顺皇帝待吴家如亲人,他已被释放回家,希望儿子尽早来北京朝见。
信的末尾,吴襄告诉儿子,他的小妾陈圆圆已经在家人保护下,独骑去山海关找他。
劝他投降的话,吴三桂懒得看。没有确实的保证,投降毫无意义。
再说,到现在,明眼人都能够看明白,李自成已经将好好个京师给弄了个乌烟瘴气,在北京根本待不住。
即便他不出兵赶走李自成,将来南方大明朱由崧必会反击,李自成失败的可能很大。
这时候,他选择带兵赶走李自成,比选择投降要明智的多。
关键是吴襄信的末尾说的事,让他有些坐不住了。
老爹怎么这么糊涂呢?陈圆圆一个弱女子,怎么能让她单人独骑的来山海关呢?现在世道这么乱,出了事怎么办?
他有点着急了,派出人去沿途寻找陈圆圆,又写了一封信,让唐通的人将信带给他爹。他不知陈圆圆出走内情,把他爹好一通埋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确实对陈圆圆情有独钟,“冲冠一怒为红颜”亦非没有根据。
李自成又是给钱又是封官,这是逼迫他表态。如果这一次他再不回北京,那么,李自成肯定就会明白他的意图,到时候全军来攻,他还真打不过。
多尔衮那边还真能沉住气,到现在不改口,不投降就不帮他。
他思虑再三,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李自成的使者很快就会到达山海关。那时候,多尔衮的八旗兵还不出动的话,他只有投降一条路好走了。
他找来副将杨坤商量。杨坤和吴三桂的意思是一样的,投降流寇是耻辱,宁可借兵灭了李自成也比投降他好的多。
吴三桂对杨坤道:“再不对满清让步,多尔衮不来帮我们,我们真就没有路走了。你携我亲笔书信去趟沈阳吧,就和多尔衮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都划给他!”
杨坤闻言倒抽一口冷气道:“如此,咱们出让这么大的地方与鞑子,将来怕是要担汉奸之骂名啊!”
吴三桂厉声道:“不如此,大明连长江以南都不一定保住!为国家尽忠,何计身后骂名?只要咱们将来缓过一口气来,将这些流寇赶尽杀绝,中华地大物博,很快会恢复实力。到那时,只要咱们不死,就是豁上关宁铁骑全军的性命,也要把失地重新夺回来!”
这个说法,大概就是吴三桂所有行为的指导思想了。
第261章 三桂演戏拖时间 旗主不忿现转机
打发杨坤去沈阳见多尔衮之后,吴三桂命人将山海关内士绅中有名望的都找到府中,对他们讲了大顺皇帝要招安他,给他发军饷,并加封他侯爵的事。
然后他对大家说道:“国家倾颓,先帝崩殂。三桂囊受先帝厚恩,本益以死报国。惟悬孤军于外,虽有心实无力抗拒,恐徒害将士性命,故三桂欲降之。然三桂难时,诸君鼎力相助,此恩三桂岂肯蘧忘!
三桂个人荣辱生死,实乃小事。只恐三桂进京,这边塞定为顺军占领,京师拷掠士绅之事要在此重演。
倘因三桂之降而令诸君受尽拷掠之苦,实三桂所不愿也!左右两难!今大顺饷银、爵书将至,如之奈何,请诸君教我!”
分明就是恐吓众士绅,让他们跟着他一起和李自成做对,却说的如此冠冕堂皇。这吴三桂还真不是省油的灯。
士绅们听他说完,不由面面相觑。
山海关离的北京不远,多有京师士绅逃到这里,顺军拷掠士绅的惨状,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士绅里名望大的李友松首先冲吴三桂跪倒,大声道:“平西伯不可降啊!只要伯决心抗贼,我等有钱出钱,要粮给粮!”
其他人也一并跪倒求告。
吴三桂急忙起身相扶,痛哭失声道:“吾亦不肯降贼,然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也!”
这戏唱的,还真动感情。一时间,总兵府客厅里哭声一片。
看看戏唱的差不多,吴三桂方道:“三桂还有一法,可免此难。”
大家止住哭泣,细听吴三桂讲来。
吴三桂便将借满清兵以灭李自成的法子说出来。
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大家纷纷表示理解和赞同。
吴三桂又道:“即便向满清借兵,其兵亦无法即刻就到,而大顺使节已自京师出矣。
今诸君可做我暂代,迎之于远途,尽力设法迁延其使者,以使满清之师获赶至之余时,亦令我军有空隙修筑御敌之工事,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最后,这家伙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搞这么热闹,无非就是哄着这些士绅,替他挡住大顺的使者。
这些已如惊弓之鸟的士绅们,早就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吓破了胆,只要能保住山海关,当然是吴三桂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
当下以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心、黄镇庵、高选六位士绅为首,组成一个声势浩大的迎接使节团,向南出发,去迎接大顺的使者。
这些士绅估计可以拖住李自成的使者几天,那时候杨坤也该从沈阳赶回来了。
如果多尔衮还是非要他投降不可,那就无话可说,他宁可投降李自成也不投多尔衮。
多尔衮这家伙这么好的机会都会错过,比之他哥哥皇太极可就差远了。
这时候,沈阳城里的多尔衮在干什么呢?其实,多尔衮也是坐立不安,左右两难。
大清虽然建国,左有朝鲜宾服,右有蒙古相助,但总体看来,仍旧是偏安一隅的小国,论人口和财富,比之中原远远不及。
此时中原战乱,没有明君尚不可怕。若有朝一日,中原平定,只要出一个明君,第一个对付的,肯定是他大清,到时候恐怕偏安一隅都不一定办到。
女真人自喻的祖先完颜氏建立大金,也是打到中原才使金国发展壮大起来。
依他的主意,中原大乱,正是天赐良机,不趁此时进兵中原,一举奠定大清基业,难道还要等待中原统一,出现明君吗?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后悔晚矣,就是能否保住现有的基业都难说。
毕竟,这辽东大片土地都是从大明手里夺来的。人家出了明君,统一了内部,不出关来灭你,把属于人家的土地夺回去才怪!
所以,早在李自成自陕西向北京进军的时候,他就在考虑趁乱进军中原这个问题了。
可是,满州大多数贵族目光狭窄,都还抱着偏安一偶,靠抢劫大明过日子的想法,反对他大举进兵中原。
阿济格和多铎觉得,他们在辽东已经过得很好了,有大明这个软柿子捏着,缺什么去抢就是了,干嘛非要去占领?
那么多汉人我们怎么管的过来?万一他们都起来反对我们,我们就有被汉人包围消灭的危险。
因此,他们还是主张,即便是进关,也得象过去进关一样,快去快回,只劫掠物资人口。
济尔哈郎、代善和豪格则根本不同意出兵关外。整个中原都让李自成给糟蹋一空了,我们这时候出去干什么,恐怕连洋落也捡不着,还得搭上人吃马嚼,不值得。
和李自成争夺中原?开什么玩笑!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没有一百万也有八十万。
我们才多少人?满打满算,连人家一半也不够,打得过李自成吗?
打不过的话,把人都搭进去不说,再把李自成给招到关外来,那麻烦可大了去了!
满清是旗主制度,兵并不全掌握在多尔衮手里,而是分做八旗,分别由各旗主掌控。
这些旗主们不同意,多尔衮就是想出兵进关也做不到。
后来李自成打出山西,看着确实有要把大明给拱翻了的样子了,济尔哈郎总算活动心眼儿了,想到要和李自成合作,共同灭掉明朝,然后他们平分天下。
顺治皇帝即位之后,其实是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郎共同摄政的,济尔哈郎因为年龄大,名次还排在多尔衮前面。
现在不管怎么说,另一个摄政王总算点头要谋划中原了,不管这主意高明还是愚蠢,这事总可以有商议的余地了,多尔衮当然同意。
结果以顺治帝的名义给李自成写了封信,把共分天下的意思对李自成说明白了。
李自成接到满清的信,连回信都懒得回,直接把使者给打发回来了。告诉他们,老实在你们那蛮荒地儿待着,别惹老子,不然灭了你!
那时李自成在宁武击败周遇吉,大同、宣府主动请降,正是信心满满,觉得天下已无敌手,又哪里会把关外这帮野蛮人放在眼里?
嘿,这下把这帮满洲贵族们给气的,这都狂没边了都!不成,得抽机会教训教训这小子。
多尔衮终于看到了转机。
第262章 汉奸努力劝旗主 满清终于定大计
多尔衮瞅众旗主生气李自成狂妄,大有同仇敌忾架势的这个功夫,让降将洪承畴给大家伙说说这闯王是怎么回事儿。
洪承畴过去曾多次跟李自成交过手,当然可以详细说明白。
在这方面,洪承畴的观点倒是和王烁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认为,大顺军就是一帮打顺风仗的土匪。顺了士气高涨,疯子一般,打谁都能打赢。
但其纪律性太差,稍遇挫折就会各行其是,乱作一团。只要败一次就兵败如山倒,谁也打不过。
因此,他建议不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夺取中原的良机。
在李自成进军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八旗应该集中所有兵力,迅速从西胁(即现古北口一带)进关,断掉李自成的后路。前有坚城,后有大清精兵,则大顺军不攻自乱。
洪承畴这招确实够损,有人说他被迫降清,实在是牵强附会,这厮明明就是满清走狗嘛,一招就能要李自成的命!
其实,洪承畴还是有借清军的力量救崇祯的意思。
幸亏这些满洲贵族还是有些怕李自成的声势,犹豫不决,没听洪承畴的,不然满清早就调兵进关了。
眼看着李自成进兵北京,多尔衮心急如焚,多次召开议政大臣会议,一再申明,满清只有进关占领中原,才能生存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