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锦衣卫-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一个典型地北方人,张知秋的口味很重,说白了也就是饭菜中的盐和调味品数量都要格外地多放一些。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饭店,为了省钱,张知秋这一路都是下意识地找的都是路边小店,而这种路边小店的赢利点,本身就不在品牌而在于成本。

在古代,盐一直都是国家控制最为严格地专卖品,也是朝廷最为重要地收入来源,即便是古代历史上商业最为发达地北宋时期,池盐专卖的利税都是要占到国家收入地一半之多,而明朝所占比重就更高了。

以有据可查地万历早期的一些数据为例:“商业税收入包括盐税二百五十万两,茶税十余万两、市舶税四万两、通过税六十万两、营业税二十万两,总额不过三百四十万两。”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明朝商业税收基本只是一个点缀,在洪武初年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而这一规定,在有明一朝都没有任何地改变。

对比一下现代企业,你就知道这一税收究竟是有多低——仅企业所得税一项的税率便是25%,如果加上其他的各种行政收费和“临时性收费”,有的地方能够达到40%!

事实上,山西并不缺盐,著名地“盐池”便是位于山西地解州境内,这里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暴晒而成,色白味正,杂质少,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

解州,读作“谢州”,当地人读作“害州”;盐池,亦即古河东盐池,亦称解池,开发于传说中的“虞人”,即比尧舜时代还要更早地一些时间,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有名,到汉已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

不过,即便是一般地山西老百姓也是吃不起正宗地解州盐的,这时地人们,更多地吃的是含有大量硝化物地岩盐等杂盐,并且价格高昂。

张知秋捧着撑的溜圆的肚皮,在回家的一路上眼珠子直转……

…………………………………………偶是分割线………………………………………………

在忻州知州张克俭看来,即便是锦衣卫如今已然开始失势,但也绝对不是他这么一个从五品小官可以忤逆与抗衡的,毕竟是虎死余威在,魏忠贤被砍头也才不过两三年的时间而已,厂卫的余威仍在。

当然,对于罗大佑百户不接受州衙地相关安排一事,张克俭还是比较高兴的,这意味着他们的这次行动应该与地方官府并无直接地关系,这就让人放心许多了。

事实上,整个大明都没有什么官员是愿意与锦衣卫们打交道的,他们的出现,往往便象征着灾难,就好比现在。

虽然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事情,但绝对不会是好事,这一点张克俭可以用自己的脑袋来和人打赌。

其实,与前辈们相比,到崇祯年的时候,锦衣卫已经是非常的没落了。

由于魏忠贤曾经是东厂掌印太监,而锦衣卫的都指挥使,则是他的干儿子田尔耕,是以崇祯在杀掉魏忠贤之后,随即便是极大地缩减了厂卫地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更是被直接裁撤。

可惜的是,如此专业而有效地一个国家强力机构,仅仅是因为其负责人出了问题,便整个地被崇祯所抛弃了,这不能不说是他施政最大地败笔之一。

厂卫的失势,其最直接的后遗症,就是使崇祯逐渐地失去了对官员集团的控制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速了大明王朝地覆灭。

不过,这一切在这崇祯三年的时候,却也还并不是非常地明显,锦衣卫的那些精英们,也都还在默默地蛰伏着,蜷缩着他们锋利地爪牙。

在这个时代,厂卫的势力还是仍然遍布全国的,虽然许多地东厂和锦衣卫人员被贬斥到了地方和军中,但如今时日尚短,他们地人乃至于精气神也还没有被消磨干净,其潜势力依然是不容小觑。

事实上,在每个藩王的府中,便都有被派驻地锦衣卫,他们的职责之一,便是监督这些藩王们,这一部分并没有被缩编。

不过,在失去了大本营本部强有力地支撑之后,这些游离于各地的锦衣卫们也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原本地历史上,也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应起地作用了。

与自己的祖辈们相比,崇祯可以算的上是数一数二地勤勉皇帝了,单纯以对政事的认真程度而言,他甚至还在永乐大帝朱棣之上,仅次于开国皇帝朱元璋。

崇祯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不好女色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崇祯殷殷求治,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的这个“勤勉”却是有着绝对地直接关系的。

朱由检本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于公元一六二二年被册封为信王,而明朝皇室对于这些宗室王爷们的政策,那就是“养猪”。

简单地说,作为一个宗室王爷,朱由检在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专业教育,以使他能够胜任一个皇帝的职位。

当然,这并不是说朱由检没有受到教育,而仅仅只是说,他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并不是作为一个“准皇帝”所要学习的内容,不是所谓地“帝王之术”。

于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崇祯越是勤勉,国家却越是被他搞的糟糕,是一个典型地“外行指挥内行”的悲惨实证。

崇祯即位之时只有十六岁,死的时候也才三十四岁,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之间,仅明朝的内阁成员,也就是民间被俗称做“宰相”的,竟然有五十余人之多!

事实上,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一种非常成功而有效地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内阁相当于后世现代地国务院。

十岁即位、在位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创下了中国皇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光辉”记录:长达二十八年未曾上朝,而这期间的朝政,便是全部由内阁来处理的。

万历皇帝的这一举措,也是被后世很多史学家所诟病的一个话题,很多人如此评价:“明亡,实亡于万历。”

但事实上,这个论调其实最早却是来自于清朝地乾隆皇帝;而不容否认的是,即便是在清修《明史》中,万历年间也是明朝不多地“四海升平、太平无事”年。

出于对外廷大臣的不满与不信任,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陆续地重用了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

在整个崇祯年间,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部、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内廷和文官们的矛盾尖锐而不可调和。

但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不学无术的太监们除了对崇祯讨好卖乖之外,并没有任何地治理国家的能力,而这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大明王朝的崩溃进程。

PS:四面作揖,求各位大大给个收藏吧……

第七十一章皆大欢喜

2012…2…190:08:33字数:2761

“我们的情报表明,山西、大同两地白莲教活动猖獗,在年前地蛮族入寇事件中,便有白莲教的人参与其中。”

此刻在忻州州衙的内衙之内,阴沉着脸的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罗大佑大马金刀地坐在主座之上,而职位、级别远高于他的张克俭,却是一脸谦卑地陪坐在旁。

“怎会如此?!”大惊之下,一直都小心谨慎地张克俭也终于忍不住地脸色大变,这才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蛮族也好、草原马匪也罢,他们地入寇与地方官的直接关系并不大,但是这白莲教的干系可就扯不脱了!

“这是我们死了许多个弟兄才得来的情报,决计不会有假。”在人前一直都是笑脸对人地罗大佑,此刻与张克俭二人密会,却是一面地阴霾之色。

“我在这里的人手不足,需要张大人给予协助——这些天来,我一直都在观察着张大人地所作所为,觉得张大人是确实是一个足以托付大事之人!”

看到张克俭地表现,罗大佑却是不经意地露出一丝微笑来,伴随着这娓娓道来地话语,张克俭地脸色则再次一点点地变了。

这次是变了回来。

在眨眼间地几秒种内,张克俭脸上地那些惶然、紧张之色,便已然是不翼而飞了。

罗大佑的话说的非常地明白,他们在这忻州城已经活动过一段时间了,对他张克俭这个知州,也已经是调查很久了。

换句话说,张克俭此刻所刻意做出来地这幅紧张、可怜模样,已经是完全地可以收起来了,对于张克俭本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地认知。

“罗大人是在怀疑本官吗?”听到罗大佑地所言,张克俭脸上也是一片地阴霾之色。

“张大人且勿多心,如果我对你有所怀疑的话,此刻也就不会是坐在这里了!”罗大佑微微一笑,脸上的那副招牌模样又露了出来,和煦的一如春风抚柳一般。

张克俭沉默以对。

“张大人近日所为,不失为战区地方的最佳地处置办法,下官深表敬佩,并且也已经转奏上官,为张大人请功!”

罗大佑脸色一正,却是于说话间向左侧方一拱双拳——这个“习惯”沿袭自魏忠贤时代,原本是只为尊敬他这个“九千岁”地,后来却是有将范围引申到所有“上官”头上的意思。

这种行为,与后世德国纳粹在提到希特勒地时候,都要马上起身敬礼是一个道理,都是拍马屁拍到极致时的一种表现。

张克俭脸色再变!

但这次却是真的有些难看了。

事实上,虽然效果确实是极佳,但是张克俭地这些做法,却是与传统地“仁义道德”有着诸多地矛盾之处地。

换句话说,有些事情,是“做的、说不得”的。

毕竟,张克俭地这些做法,多少还是有些“祸水东引”、“以邻为壑”地意思在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