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输粮,目的只是为了帮助雒阳渡过难关,并非长久之计。尽管已与袁绍达成换粮协议,但一纸协议有效期能维持多久,谁也不敢保证。马悍把这个期限定为两年,两年之内,雒阳必须自给自足。只有慢慢摆脱对辽东的粮食、兵员、物资等等各方面的依赖,雒阳才算是真正恢复活力,重新焕发出大汉帝都的风采。
目前看来,似乎还不错,或许明年真能达到预期。看来一直跟在天子身旁的那群公卿百官,打仗不行,谋略不行,但搞内政还是比较老到的。
回府之后,马悍顾不得与妻妾亲热,立即召来贾诩与郭嘉议事。
贾诩先汇报军队的情况。军心稳定,操练得法,将士安心,一切情况良好。当然,不和谐的音符也是有的,比如去岁年末之时,曾发生过一次未遂哗变。哗变发生在雒阳新军某营,多为原白波军卒。不过在哗变初起时,就为事先得到消息,紧急赶来的徐晃所止。只造成轻微的损失,并无大碍。事后这支哗变的新军,被再次打散,摊入其他营部里。几个为首的主谋者,也被斩首示众,平息了事端。
此外,朝廷也分别向龙狼军、新军里加塞了不少中、高级将官。新军那里倒没什么,但龙狼军是一支打上马悍个人烙印的军队,加塞的这些将领。处在数千龙狼军中,简直就像白米里的老鼠屎一样显眼,基本被孤立。他们的命令与权力,几乎不出军帐。更无人买账。
贾诩对前来发牢骚的周仓、乌追等人,只淡淡说了一句:“征战难免有损失,眼下有一批可供损失的人,不是挺好么?”
与军队相比。朝局就安定许多,在眼下百官几乎都是靠马悍来发俸的情况下,没几个人敢对发自己“薪水”的老板颜色看的。不管百官心里有什么不满,都不敢针对他。至于官员互相倾轧,勾心斗角,评议朝政,暗中诋毁,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可避免,只要不影响到国事大局,让他们闹去。
对于朝廷动向,以及贾诩、郭嘉,以及徐晃等一众武将的工作情况,还没回到雒阳,马悍就已先接到鹰眼传书,基本大小事都已心里有数。同时批准了一批清除名单,将部分反对、背叛他的官员及豪强下手除掉,有些是要暗中清除,有些则可罗织罪名,动用廷尉批捕下狱。
马悍没那么多精力与这些朝官斗嘴斗法,朝廷事务都是交给贾诩与郭嘉,两人一暗一明,在规则内行事。如果这种规则内行事都不能制止某些强烈反对甚至背叛的话,那么专政的铁拳就必须砸下来!
乱世用重典,容不得太多温情脉脉。
正商讨间,有侍卫在阶下禀报:“谏议大夫董昭求见将军。”
“公仁来了,正好。”马悍一边说请,一边对贾诩、郭嘉笑道,“必是为那件事而来。”
两位谋主互望一眼,心照不宣。
董昭出使冀州归来已经三个月了,他是带着一项秘密使命归来的,没想到马悍却半途折去徐州,令他等得心焦,简直度日如年。故此闻马悍归来,不管不顾,立即求见。
董昭的使命,马悍事先已有所了解,心里有了底,这的确是一桩重大决策。即便董昭没来,马悍下一个召见的,也必定是他。
马悍没有骄矜,亲自站在玄关迎接董昭,更挽着董昭的手臂,呵呵笑着引入室内:“公仁此行辛苦,说不得,或许还得再跑一趟。”
董昭苦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辛苦无妨,只是足下……唉,让昭等得好苦……”
马悍哈哈大笑,请董昭入坐,三人自然少不得互相见礼,寒喧几句,然后进入正题。
董昭神情郑重地取出一封书扎,双手托举,自有侍卫托盘走近,接书转呈马悍。
这是袁绍手书的一封信,在信中,袁绍正式提出,袁马结盟,共灭公孙,平分幽州。
从初平四年起,那会马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袁绍就曾想与之联手,但为马悍婉拒。以他当时的实力,连结盟的资格都没有,不过为袁氏利用罢了。同时公孙瓒也派遣长子公孙续与长史关靖前来结盟。不过,那会马悍的身份官职实在太低,公孙续与关靖都没把他放在眼里,以为凭公孙氏的名望,马悍定然狂喜而拜,没成想,却碰了一鼻子灰。
当时马悍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关系,即不宜与袁绍结盟,也不便与公孙瓒翻脸,一直持中立态度。但自从上雒以来,日益与袁绍接触频繁,甚至展开密切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双方已处于半结盟状态。
通过粮食置换协议,袁绍看到了辽东的富足;通过北海冲突,袁绍看到了辽东的强悍。再加上马悍此时的身份职位已不可同日而语,袁氏已正式认可马悍及其辽东集团,与冀州集团有平等话语权。双方建立平等关系的结盟条件,成熟了。
这一次,为除掉公孙瓒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袁绍已下血本,做出重大让步——将幽州东北的右北平郡、辽西郡以南为公孙氏所控制的四县一并划给辽东,战利品对半分。同时承认辽东对东莱占领,以及对北海的保护。
也就是说,袁绍让出了一个半郡,自取五个郡,同时不再觊觎青州的北海及东莱。而袁绍的要求。则是马悍必须派出一支不少于五千人马的军队,从东北牵制公孙瓒,并在恰当的时候,与袁军两面合击。
“……公孙势蹙,譬如朝露,君如艳阳,岂可共舞?”这是袁绍信末结尾的话,不得不说,很有说服力。
根据马悍所掌握的情报。自从鲍丘之战惨败后,公孙瓒近一年来,的确差不多废了。他先是临易水挖十余重堑壕,又在堑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营垒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七岁以上男子不得进入,只与妻妾居其中。又以妇人习声传令,疏远宾客。将士离心……这样一个公孙瓒,很难让人相信就是当初那个持双头铁矛,呼喝奋勇,以十余骑冲杀数百鲜卑锐骑的白马将军。
公孙瓒高居重楼之上,曾指着囤积的三百万斛粮谷。谓左右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云,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这番话,简直就是当年董卓的翻版。
当初董卓被天下诸侯共讨,意气消沉,遂在封地郿县修建了坚固的郿坞,并囤积了三十年的粮食,自语“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历史上每一位自负雄才的枭雄,开始都是满怀激情,热血激昂。待历经挫折、激情耗尽,知道世事难为之后又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非常敏感和多疑,或沉迷酒色或嗜杀成性或脾气暴躁,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董卓如此,公孙瓒也正走在这条覆辙之上。
从历史上看,公孙瓒的灭亡,正是官渡之战的催化剂。
官渡之战是怎样打起来的?在此前,袁、曹一直是守望相助,而就在此时,接连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吕布,终被擒杀;二是袁绍的死对头公孙瓒,终于授首。两大军阀几乎同时解决了心腹大患,再无后顾之忧,彼此势力接壤,一山难容二虎,终于兵戎相见。
也就是说,袁绍何时与曹操掐架,风向标就是吕布与公孙瓒何时灭亡,这两个势力的灭亡,就预示着官渡之战也将随之提前或推后发生。
马悍需要吕布顶住曹操,但却可以帮袁绍拔掉公孙瓒这颗钉子。如此一来,没有后顾之忧的袁绍,会对昔日的盟友兼老朋友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真令人期待啊!
马悍并不担心袁绍在灭亡公孙瓒后,进而对付自己。时人讲究的都是逐鹿中原,谁也不会对辽东那旮旯有兴趣。历史已证明,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在主政北方时,都没有对辽东势力动过手。甚至曹操都已经杀到了柳城,也不过跟公孙度打个招呼就撒兵了。
马悍目注他的两大谋主。二人对此事早已知悉,也经过反复权衡,已有定计。
贾诩点头:“可!”
郭嘉肯首:“可!”
马悍仰笑:“再加上一个条件,若他日我与曹孟德角逐豫州,望大将军保持中立。”
公孙瓒灭亡是迟早的事,马悍绝不会站在失败者一边,这是汉末三国,不玩扶弱锄强,而是以强凌弱。
春秋无义战,三国,同样也无义战。
要结束这样一个乱世,就首先从河北开始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二章 【进攻序曲】
(感谢大盟!谢谢赵无恤2014、ufgw、强520,果然都很强啊!)
~~~~~~~~~~~~~~~~~~~~~~~~~~~~~~~~~~~~~~~~~~~~~~~~~~~~~~
六月,辽西,白狼城。
烈日炎炎,一队顶盔披甲、佩刀挎弓的骑兵,矗立在茫茫草原上。纵然汗出如浆,面红如酡,但谁也不敢抬手擦一下,因为他们的将军,同样披挂整齐,骑着神骏的白马,肃立于小山坡顶。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在视野里出现了一股淡淡烟尘,凭烟尘的移动速度,与扬尘高度,有经验的士兵可以轻易推测出来人有多少人马。
山坡上的将军举手,骑兵立刻散开,挽弓拔刀,呈警戒状态。
又过了一刻,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一支人马,约有百骑,旄旗飘扬,不过隔得远了,看不清其上标志。
再过片刻,数名骑兵飞驰而至,向山坡上的将军禀报:“将军,夏侯校尉到了。”
山坡上的将军点头,笑道:“终于到了。”
他一开腔,便可听出,正是白狼城守,平北将军赵云。他举手摆了摆,骑兵收弓纳刀,重新聚集。
很快,施旗上的标志也清晰入目“讨逆校尉”,“夏侯”,清楚地表明来者的身份——讨逆校尉夏侯兰。
“子龙!”
“子惠!”
两个分别数年的战友加兄弟,催马相驰,靠近后伸出胳膊,紧紧挽在一起,团团兜转,相视大笑,声上云霄。
经过两年多的征战,夏侯兰终于完成讨伐三韩的任务。返回辽东休整了。
朝鲜半岛已成为新郡——带方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