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精细化管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而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却不能及,最后人才也被埋没抹杀,就像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只有岗位难易适当,并循序渐进,犹如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才能真正体验出人的能力与水平,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智慧。
  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要用不同层次的人去做不同层次的事。
  人才大致有六种不同的层次:
(1)单一技术人才。即只掌握一种技术的人才,这种人很容易被取代。
(2)浅度通才。就是什么都了解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
(3)多功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掌握了两种以上的技术,可以一个人同时做几种工作。
(4)深度通才。比起多功能型人才,深度通才具有丰富的经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但是当企业做大的时候,他们就无法凭借人格魅力来影响那些无法兼顾到的地方。他们最大的弱势是无法使企业变得系统化。
(5)结构性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能够建设和领导一个团队,能够使部门运作程序化、标准化、合理化,能够有效地激励与培训下属。企业应培养出一批标准化、程序化运作的管理者,才能使企业的运作变得更加顺畅。
(6)整合型经营者。一个整合型的经营者能够带领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具备以下能力:描绘企业愿景与建立共识的能力,制定战略与组织的能力,汇集与分配资源的能力,创建企业文化的能力,调和组织的能力。
  我国企业传统的人才结构从最上层的领导者到核心部门的主管都是深度通才型。这就是没有用正确的人做事,这样的组织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事实上,一个组织的核心领导者必须是整合型经营者,供、产、销、人、财、物每个部门的领导者必须是结构型的管理者。企业必须把传统的人才结构改造成以“整合型”为核心,以“结构型”为架构,在“结构型”的底下是深度通才型的金牌人才结构。只有采取这样的结构才能使员工从单一功能进化到多职能,再进化到深度通才型人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一个获胜的坚
实基础。如何才能选对人、用对人?对此,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如下总结:
着眼于一定数目的候选人并扬长避短;
与几个曾和候选人一起工作过的人讨论每一位候选人;
确保被任命者了解职位;
仔细推敲任命,尤其要把握好任命的核心和性质;
不要冒险给新来的员工安排新的重要工作;
及时纠错。

2.“学力”比“学历”更重要
小故事
  一只博士猫被分到一个动物研究所上班,成为这个所里学历最高者。有一个周日闲着没事,博士猫到单位的池塘里去钓鱼,恰巧一正一副两个鸡所长也在钓鱼。博士猫只向他们点了点头:与这两个本科生,有什么共同语言呢?
  不一会儿,正鸡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一般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鸡也会在水上走?正鸡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
  博士猫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呀!过一阵,副鸡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不一会儿,博士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猫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而很多企业往往重“学历”轻“学力”,习惯性的、想当然的把机会留
给“学历”高的人,而对学习能力强的人重视不够。在日本的某企业,有一个著名的“烧档案运动”。就是在员工过了试用期后,公司当众把该员工的档案全都烧毁,让大家忘记他来公司的时间。无论是硕士、博士,还是中专生,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按照公司既定的目标往前冲,看谁完成得最好,谁就是第一。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竞争围绕知识资源展开。过去普遍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要归结为人才的竞争,所以认为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然而,在当今社会,知识翻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次性学习的时代”早已终结,学历教育已被终身教育取代,要想永远成为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力作后盾。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中国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之所以比较短,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学习力不够。
  在农业经济时代,知识适用的时间相当的长。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速度正以几何级数增长,学习不可能停止在获取最后一个文凭上。终身学习的要求成了时代的必须。
  据中央电视台2003年7月12日“央视论坛”报道,1980~2000年,人类20年创造的知识量是过去2000年创造的总和;到了2020年,我们前2000年创造的知识量只相当于2020年的30%。知识的更新、折旧速度在加快,过去能应用10年的知识,现在3到5年就折旧完了。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学习就意味着消亡。只有努力提升学习力,才能永葆活力。因此说,企业只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的更快、更好,才能在剧烈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有个成语叫“居安思危”,很多企业、很多人就输在这个“安”字上。

案例
  创维集团2001年从全国引进8名MBA,但在一年内都离开了,创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大松感叹:“MBA给我的感觉确实一
般。”王大松第四次去北大招MBA时,开出了“不低于2000元月薪”的承诺,其实这代表了人们对一部分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有学
历而没有学力人才的重新认识。
  江淮汽车集团(JAC)是安徽省的一个地方企业,原本规模较小,但自1990年以来,企业销售收入已连续11年保持平均49.18%的增长速度,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JAC董事长兼总经理左延安认为,JAC成绩的取得是把“学习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并坚持不断培育的结果。
  JAC在1990年的时候就开始培育学习力了。当时的主要做法是先培养领导者的学习力,每个公司领导在工作之余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并传达到每一个中层干部,在中层以上干部中确立了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思想。由于他们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技术要靠引进,通过对当时市场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他们引进了适度超前的“客车底盘技术”,然后结合中国的市场实际和道路发展情况,进行了“二次适应性”创新,又称为“增益性”创新,实现了先进技术与企业实际和市场实际的结合。1993年这项创新取得了成功,产量即由1990年的不足1000辆,上升到万余辆,而主导产品占据着国内同类产品80%的市场。如果不讲学习力,而是直接把国外技术照抄过来,是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我们处在一个十倍速变化的时代,处在快速变化中的人们不断探寻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道。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最终的竞争优势有赖于其学习能力。”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几乎囊括了管理中的所有重要因素,如人、组织、决策、沟通、技术等等,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通过周密筹划的学习过程,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可以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弥补缺陷与不足,全面提升竞争力。
  学习力是购买不到、复制不了、消除不掉的,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其他资源,如资本、人力、原材料乃至技术和知识,即使挖走你的人,但没有人能够购买、复制或消灭一个组织的学习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学习力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力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学习力是组织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本、创造力之源!

3.要“管”更要“训”
  某天,某企业的一位副总突然发现垃圾桶里有本公司生产的优良产品,他怀疑有人故意搞破坏,于是展开层层调查,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本来优良产品和不良产品是用不同颜色的篮子盛装的,不良品用红色篮子,优良品用蓝色篮子。但是,这一天,一位负责包装产品的员工不小心用红色的篮子装了优良产品;接下来第二个人随手把一张报纸丢在红色篮子上面;接着,第三个人把垃圾倒在里面;最后,来打扫卫生的第四个人一看是垃圾,就把它倒在垃圾桶里。
  很多员工,甚至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犯一点错误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将99%连乘10次,就达不到90%了;如果一个
公司有100个人同时犯1%的错误,这个公司就无法正常运转。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员工的心态、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更多的是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把对员工的工作要求更多地通过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固化到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之中。因此,要真正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培养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