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威”,无非就是一种震慑力,让人畏惧,让人服从。那么震慑力从何而来呢?别人凭什么怕你,凭什么服从?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你能给人好处,也能给人坏处。打工仔之所以怕老板,因为饭碗是老板的,听老板的就吃得饱,不听老板的,饭碗就有可能砸掉。同样,下级为什么怕上级,因为下级的前途在上级手里,和上级作对,就算不给小鞋穿,至少没有好果子吃。
“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利害关系。一个下属,如果做了你许诺可以得到好处的事,却没有得到好处,或者做了你威胁说会受到处罚的事,却没有受到处罚,他还凭什么听你的?
“威”和“信”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威必有信,有信才有威。
商鞅变法前,于国都南门立三丈之木,告曰,凡将此木移到北门者,得十两金。百姓无人敢试。又将赏金提高,数度,直至五十两金,终于有人豁出去了,将木移至北门,果然得到五十两金。商鞅通过立木取信,使政府的威信得以树立,新政也就有了群众基础。
古人到底要淳朴一些,现在的人进化了,头脑也复杂了,信一旦失去,要重新建立,可不是立根木头就能解决的。
权力的运用,最根本的就是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但是,无论奖惩,如果经常都不能兑现,也就成了儿戏,你再声嘶力竭,又有谁会认真去听呢?一个人逞一时之威容易,但要保持长久的权威,必须有信用的保证,有威有信,才是威信,有威信,权威才有深厚的根基。
再大的老板,再大的权力,都必须取信于人,商业的成功,还是要从为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