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的故事-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体测量最热情的倡导者是詹姆斯·麦基思·卡特尔(1860-1944)。他出生在宾夕法尼亚的伊斯顿城,在拉弗页大学接受教育,1883年去莱比锡,跟随冯特学习到1886年。他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反应时间,可是,他是个极端独立的青年学生,敢于向冯特就一些关键的方法问题提出挑战:卡特尔提出怀疑,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以冯特提出的办法内省的,也就是把反应时间分成感觉、选择等等。结果,卡特尔尽管是冯特的实验室助手,但他只有在自己的住处进行一些实验,因为冯特不允许他在实验室进行不遵守他的内省法的实验。 
  卡特尔对他检测过的一些人当中不同的反应时间感到兴趣,并在1885年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件事,把它看作是“特别兴趣”。次年获取博士学位后,他来到伦敦,遇到了高尔顿,而且,尽管他们年龄相差40岁,他觉得这人十分亲近。他对高尔顿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年之后,卡特尔称他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一个人”——在两年时间里,他在南肯辛顿博物馆的“人体测验实验室”里时不时地为高尔顿工作,并熟悉了在这里进行的一些测验。 
  卡特尔1889年刚28岁,他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个教衔的人;詹姆斯在哈佛并非授予这样一个头衔,直到次年才授予他心理学教授头衔。)卡特尔收集了一套测试题,约50个,有些是高尔顿的,有些是从费希纳、冯特和其它的来源搞来的,并把其中的十项测验交给学生去测量智力的个体差异。他提出,如高尔顿所说,通过这些测量得出的主要生理特征与智力是相关的:握力、臂膀运动的速度、对声音的反应时间、重量上仅仅可以辨别出来的差别、对字母的记忆宽度和其它五种特征。1890年,他在《意识》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他的工作,这篇文章叫做“心理测试和测量”;这篇文章第一次用到了这个术语,并掀起了心理测试运动。 
  卡特尔于1891年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成了心理学教授和系主任。他把心理测试的范围扩大了,每年让50个新生志愿者进行这些测试。他的目的使人敬佩,那就是要证明,这些测量可以测出智力来,可以显示测试结果与学生的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收集了近10年的测试数据和学生成绩。同时,同一种测验智力方法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也展示出来,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一位领导人约瑟夫·贾斯特罗在这里建起了一座与高尔顿的“人体测量学实验室”差不多的复制品实验室。到访的心理学家们毫不例外地感到有兴趣,而且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90年代,这样的测试是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实验室里开始的。 
  到1901年,卡特尔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可以进行确定的研究了,而他的学生之一克拉克·威斯勒,也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一项高尔顿…皮尔逊式的相关性分析。他的发现使卡特尔十分吃惊,也很沮丧:学生的成绩与任何一项人体测验结果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如果说成绩与学术地位可以指示智力水平,人体测试却不能够。另外,这些测试之间的相关性也极差,看上去好像很明显,这些测试根本就没有在测量同一个特征,而不是事先假设的那样可以测量智力。这样,由于又出现了一个矛盾,正如高尔顿的发现,即相关关系的分析所示,他的智力测验方法证明是无效的。 
  可是,这并不是卡特尔或者心理测试的末日。毫不气馁的卡特尔设计了其它的一系列测试,特别是在价值评判方面,编辑了两份科学杂志,创立了心理学公司,把心理学应用作为一门生意来做,并成为心理学忙碌、实际、商业性一面的代表人物。 
  尽管高尔顿利用人体测量方法来进行心理测验的活动很快就告一段落了。可是,不同的一种智力测试法很快又替代了他们的位置,并很快使个体差异研究成了美国心理学当中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到1917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会议上近一半多的研究报告都是关于个体差异的。高尔顿对心理测试的评估控制了美国心理学,而智力测试也成了一个主要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遗传主义者的观点影响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军事机构里让男兵们操练的任务和这个国家的移民政策。 
  最后一个矛盾是,这些结果没有哪一项是发明了智力测试并排除了高尔顿法的人所要看到的。阿尔弗雷德·比亲的测试胜过了高尔顿法;高尔顿的观点胜过了比奈的观点。   
心理年龄法:阿尔弗雷德·比奈 
  每个学《心理学导论》的本科生都知道阿尔弗雷德·比奈,可他并不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没有形成任何公式,没有任何聪明的发现,也算不得一位有号召力的教师。可是,他曾有过一个虽然比较简单,但极富创意的想法,根据这个想法,他和合作者西奥多·西蒙搞出了一种心理测试,该项测试给千百万人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比奈1857年出生于法国的尼斯;他父亲是位医生,母亲是位有艺术天才的妇女。父母在他年轻的时候离异,他因此跟母亲一起长大。不管是不是出于这个在当时不多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家里惟一的孩子,或者是因为他的天性如此,他长大之后成了一个相当内向的人,没有什么朋友,一个人独自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感到最自在。 
  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长,比奈走了好几段弯路。在学生时代,他曾拿到一个法律学位,可又认为科学更有趣,因此转而学医。可是,由于他有固定的收入,因此不需要自己去谋一份生活,他又放弃学医,转而研究心理学,因为他受心理学的吸引已经有年头了。他很不聪明地选择了不以正规的方式接受心理学培训,却让自己独自埋头于图书馆的阅读之中(除了其它著作外,他还在这里阅读了高尔顿的《遗传天赋》一书)。 
  他这种自我教育法本不会得出什么成果的,可是,1883年,他的一位老同学,即约琴夫·巴宾斯基(这人后来会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婴儿反射),把他介绍给查尔斯·弗雷,他是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的员工,后来又把比奈介绍给了自己的院长让·巴丁·夏尔科。虽然比奈没有医学学位,也没有心理学学位,但夏尔科对他的智力、知识和对催眠的兴趣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他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担任了神经学和催眠法的职位。 
  比奈在这里颇有成果地工作了几年,可又走了一条弯路。他和弗雷进行了一些控制得不太好的催眠试验,他们想象,自己已经发现了在歇斯底里病人中以前不知道的现象,并把他们的发现公之于世了。他们说,通过磁铁的使用,他们已经可以转移处于催眠状态下的病人正在进行的任何行动,比如举臂、从身体的一边到另一边。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已经能够通过磁铁的使用来让病人的情绪或者感觉变成相反的内容,比如,将对蛇的害怕变成对蛇的喜欢。 
  这种就算是在梅斯梅尔的时代看上去都令人生疑的戏法立即招至批评。奥古斯丁·里埃波及其弟子,即催眠术中的兰西学派,都说这是通过暗示达到效果的;他们在非歇斯底里受试者身上光通过暗示就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根本就用不着什么磁铁。因为这项测试的结果而使自己的名声受到威胁的比奈只得公开宣称,这些结果是无意间由实验者暗示得来的,因而没有什么价值。(后来,他经常说:“告诉我你在找什么,我就可以把你想要的东西告诉你。”这句简洁的话后来在心理学家中成了著名的“实验者期望效果”。) 
  这次令人不安的经历使比奈只好退出医院,也不再与其它心理学家们接触了。在约两年的孤独生活里,他就恐怖、谋杀和心理疾病等主题编导了好几部戏剧。他还兴高采烈地花费很多时间观察他的两个孩子,马德兰和艾丽丝的思想过程,这两个孩子当时一个4岁半,另一个才2岁半。为了研究这个年岁的思维本质,他设计了一系列简单地测试:在一项测试中,他请孩子们说出某些日常用品的用途;在另一项测试中,他请孩子们判断两叠硬币或者两堆豆子中哪堆或者哪叠数量多些;在第三项测试中,他从一堆物件里面当面拿走一些,然后一件一件还原,再问他们还有多少没有还回来。当这两个小姑娘长大一些时,他让她们解决一些问题,以便研究推理过程的发展。他在三篇论文里发表的这些研究埋下了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未来成就的伏笔,而且也是使比奈出名的第一部分工作。 
  朝这个方向迈出的另一步是,在35岁的时候,他又回到了职业生活当中。1892年,在一个火车站的站台上,他碰巧遇见享利·波尼斯,即巴黎大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并与他就催眠法进行了友好的争辩。结局是,波尼斯邀请比奈当他的助手,而且,两年后,当波尼斯退休时,比奈接替了他的职位。他在实验室里进行了自己的研究,指导了许多学生,并在37岁时获得了迟来的博士学位。这个学位是自然科学学位,而不是心理学,可是,到这时,由于他的地位和发表的作品,他成了法国心理学界的著名人物。而且,也因为他满脸卷起的胡须,夹鼻眼镜和一头很有艺术气息地散布于前额上的卷发,他看上去也的确像那么回事。可他最大的愿望,即要当心理学教授的愿望,却从来没有兑现;对于这个机构内的成员来说,他在催眠法上的恶名、他不正规的教育和他博士学位的错位,都对他不利。 
  除此之外,还有他最近奇怪的一种热情:他想证明,智力直接与大脑的体积相关,并可以通过“测颅术”(头颅测量)进行测量。他读过保尔·洛克的书,也相信他(也许还有高尔顿)这方面的观点。比奈回顾了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