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的故事-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实际上只是一些现象,它们符合历史某个特定时间和在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上的既定人类的抽样。 
  作为例子,格根说,米尔格莱姆服从实验取决于现代人对权威的态度,可是,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认知失谐理论宣称,人类觉得前后不一致是令人不快的,可是,早期存在主义者却认为这是受人欢迎的;而顺从研究报告说,人们更容易受到朋友而不是别人的影响,这个结论在美国可能是正确的,可是,在一些朋友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里,事情可能就不是这样的。格根的果敢的结论是: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过程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基本概念,这是错误的。反过来,它们更有可能应该被看作文化常规的心理学对等物……社今心理学研究主要是现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格根刻薄的批评过后许多年,社会心理学家召开了无数搜索灵魂的学术会议,主要解决其论点问题。艾德华·琼斯说,由于格根的悲观结论并非新鲜事,“人们可以奇怪为什么现代社会心理学家会把许多的精力浪费在这些奇谈怪论上,”并说,“一种广泛的自我惩罚需求也许是社会心理学家们独有的,它可以解释杰根的话里面所包含的益处。”这种特别的需要来自何处?琼斯并没有说什么,可是,也许它是对心理学这门职业到那时为止自以为是、自我主义和目空一切的特点的悔过。 
  最后,这场辩论并没有得出可以答复由格根和其他人提出来的一些辛辣问题的答案,也没有把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象恢复起来。 
  在大学生身上可能是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在其他的人类身上也是正确的,对于这种说法,方法学家们说,为了证实一个假设的正确性,选来做研究的人并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果变量X导向变量Y,而没有X就没有Y,则X与Y之间的在这个组中的因果关系就被证明了。如果这种关系证明在其它的组别中也存在,则它可能是一种普通真理。许多发现就是这样形成的,包括米尔格莱姆服从现象和拉塔内的旁观效应,这些发现在这个国家和不同的实验受试者的不同组别里都得到过映证。 
  为了彻底反驳格根的攻击,佛罗里达大学的巴里·谢伦克指出,自然科学开始的时候也只有有限的和互相矛盾的一些观察结果,慢慢才发展出一些可以将看似矛盾的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统一起来的普遍理论的。同样,社会科学在有限的环境里已经分辩出什么是全人类共通的东西,并把一些分布甚广的证明收集到一起了。比如,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提出,后来也证明,所有的社会都有近亲通婚禁忌、某种形式的家庭和某种维持秩序的办法。社会心理学走的是同一条路。社会认知的原则、顺从和地位控制都是一些已经在多重文化里得到映证的发现。 
  到70年代末,这场危机退潮了,再过几年后,艾德华·琼斯可以用乐观态度看待社会心理学和这个研究领域的未来: 
  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已经开始确立其作为在社会科学的漫长历史中一个小小的插曲的位置了。这个领域的学术力量并没有受到致命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未来之所以前途无量,不仅仅是因为其研究主题极为重要,而且是因为其独特的概念上的及方法上的力量,它们可以确定日常生活中起支持作用的一些原理。 
  到现在仍然正确的是,社会心理学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是,其许多中期理论都已经证明是极其有效的,它们大量混杂的发现对人类行为和本质的自我理解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可是,从特里普莱的时代到今天为止,社会心理学的价值一直就是在对一些根本原则更深刻的理解和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有益的利用是相当不错的:其中有使病人更好地遵守医疗过程的办法;利用合作而不是竞争性的课堂教育法;对孤寡失助和处于危机中的人们以提供社会支持的小组和网络;在培训小组中进行人际交流的培训;给养老院的病人们更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以改善其情绪和精神功能;治疗忧郁病人、孤独症患者和害羞者的新方法;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培育同感和有利社会的行为;通过小组和家庭疗法来控制家庭冲突的办法。 
  艾略特·阿伦森最近表达了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对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看法: 
  (这)是我的想法,即社会心理学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可以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的确,我更夸张一些的时候,在心里还在暗想,社会心理学家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而有益的影响,他们可以为理解像顺从、说服、偏见、爱和进攻性这类的重要现象提供更多的解释。 
  如果说它没有合适的界线,没有一致同意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理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心理学的故事》 
墨顿·亨特著        
第十四章 知觉心理学家    
 有趣的问题 
  米诺鱼几乎没有什么大脑可言,可它能够看见东西(多少是这样);一只蚂蚁也是这样,虽然它整个的神经系统只不过是由几百个神经元构成的;其它许多与思维沾不上边的物种也是这样的。由此看来,视知觉是一种生理功能,虽然它影响到许多的心理过程,但却不是任何生理过程本身。(鉴于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只涉及到视觉,我们将把其它的知觉先放在一边不谈。)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认为,至少在人类中,知觉基本上是一种心理功能;它是思维与外部现实之间的连系,我们对它的了解当然也只限于我们的感官所告诉我们的。知识从知觉当中偏移出来,因此也引出了一大堆有趣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人”的意思,而是指科学上的“重要性”或者“有可能带来新思想”的含义)。然而,尽管哲学家们在2500多年里都曾考虑过知觉的问题,而且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曾经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研究过它,可是,有些最为有趣的问题仍然还是问题,而其它的许多问题已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了,不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又提出了无数同样麻烦的新问题。 
  请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古希腊哲学家是第一个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的:外部世界的图象是如何进入内部智性的? 
  柏拉图有个想法,认为人的眼睛在活跃地发出可以接触物体的探寻——可以说是从视觉上接触物体。德谟克利特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感知的作用正好相反:每个物体不断地将其同等性印证在空气的原子中,而这些复制品在传达至接受者的时候可以与眼睛的原子相互作用,然后重新在眼睛里面重新构造这个同等性,因而就在这个时候传达到了思维。这个想法比柏拉图的稍强一点,可在所有的细节上都是错误的。 
  德国天文学家乔安尼·开普勒在1604年在对视力的理解上又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开普勒时代刚刚出现的光学和光学仪器上的发展使他有能力看出,眼前的清晰物体是一个透镜,它可以弯曲来自物体的光线,再在眼睛里面像筛子一样的视网膜上形成有关一个物体的图象,从这里得到的神经脉冲再传递到大脑里面去。 
  从那以后,眼睛是一种相机这种看法就流传开来,这个比喻适合近视、远视和散光的现象,并且符合用眼睛能够对它们给以矫正这一点。可是,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是符合事实的,可从另外许多方面来说,它又与事实完全不合。拉尔夫·N·哈伯长期以来就是一位在感知研究方面出名的人物,他说,人眼像相机这种比喻“虽然是最有希望但同时也是心理学史上受到误导的一个比喻”,因而也造成了无数的“危害”。 
  哪一种危害?一方面,在相机里面,由透镜形成的图象是倒过来的,而在1625年,天文学家克里斯朵夫·申纳又证明,这对眼睛来说是正确的。他小心地剥开了牛眼后部的包层,并通过半透明的视网膜看见了一个倒置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看见视网膜上形成的图象,为什么我们不会看到一个倒置过来的世界?这个问题将会困扰心理学家,达300年之久。 
  随着摄影术的出现,把眼睛看作相机的比喻而引起的麻烦就更明显了。相机要生成一个清晰的图象,必须在曝光的时候抓牢它,如果是拍活动电影,则其快门在一秒钟内必须快速地开关许多次。可是,人眼却是不停地前后闪动的,就算是在紧盯住某东西看时也是如此,但人眼却不会看到模糊的影像。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而且一般也不会体验到这些移动,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办法来看到物体。我们可以盯着下图中心的黑点看约20秒钟,然后再快速地把眼睛移过去盯着白点看。你会看到由黑线条构成的一个错觉图案在前后晃动着。这些黑色的线条是一种余象,其成因是,白色线条落在视网膜接受器上约20秒钟,造成暂时的疲劳所致。晃动的原因就是本章所论的永不停息的移动。   
  这个演示的意义是,眼球可能会是某种相机,可是,察看事物却与摄像完全不同。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真的就在那里吗?进而推论一个问题:这个东西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吗?民间的说法是,我们看到什么,什么东西就存在在那里,而且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忠实反映。我们看到眼前有扇门,伸手摸门把手,门把就在我们认为它所在的地方,也作出我们期望它作出的反应。我们在椅子上低下身子来,椅子就真实而结实地存在着,就像它看上去的样子。我们叉一块食物到嘴里,它就是食物的丰美、肉感和汁液感,就跟我们预料的一样。常识和哲学都认为,知觉就是与现实的接触。只有极少数稀有的超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