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励志]"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分之一则由于资金问题尚未投产。   
  上海一家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也在2000年底关门散伙,原先的公司负责人先后回归“毕业渠道”各奔前程。   
  浙江一位博士生,创办了一家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不到一年就关闭了。公司关闭后,投资方搬走了所有的固定资产,博士生不但投入了技术,还投入了15万元钱,最后却一无所得。当他意识到不公平而找对方理论时,对方说:“只怨你自己愚蠢,读到博士,连张合同都看不懂。”   
  大学生创业缺什么?不管是在“海”里游的,还是在岸上看的,都认为,他们最缺的是市场经验,是管理能力。虽然他们学历很高、其中不乏名校的MBA,但大多数人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开发的项目是否有市场,如何进入市场?不知道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投资多长时间能得到回报?   
  也有人由此反思中国的教育,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理论与实践分离,致使多数大学生走的是“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考研究生,研究生考博士生”的路,造成了一种为学而学的循环,学生不但缺少动手能力,更缺少市场上的实战能力。   
  面对一些创业者的失败,更多的人认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因为创业本就意味着冒险和付出,意味着失败和挫折,王选为此付出了18年在实验室里没有节假日的艰辛,比尔。盖茨苦熬了17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因为,风险投资本就是九死一生。在美国硅谷,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家公司诞生,每天也有成百上千家公司倒闭。这就像当年的硅谷奇花仙童公司,虽然从商业上看它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孕育了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众多世界顶尖级高科技公司的成功。   
  大学生创业,引来了褒贬不一的关注。但是,它所激发的不仅是老板梦、致富梦,更是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荒的人们也许最终不会成功,得不到鲜花和掌声。但正如一些有识之士分析的那样“拓荒本身将成为一种标志,一个里程碑。而学生创业者,却很可能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启蒙一个时代—一个强调参与、拒绝群体性的随波逐流与平庸的时代。”   
  目前,虽然大多数创业者还处在玩“种子基金”阶段,有的得到了“天使”的垂顾,有的仍在寻找。虽然有的创业者在海里呛了几口水,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但是,有谁敢说,在美国发生的创业神话在中国就不能发生呢?        
第六章 “不就业族”闪亮登场   
毕业分配表上写下“不就业”           
  10年前,如果有人大学毕业了不就业,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人犯过错误,没单位愿要。可是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分配表上写下了“不就业”。   
  选择“不就业”的大学生是一批对自身素质充满了自信的人,他们不在乎传统意义上  
的“就业”,不在乎“铁饭碗”、干部身份、职称,甚至不在乎户口。他们凭着才智、勇气和胆量闯荡江湖,他们只在乎舞台和天空,不在乎传统眼光中的“身份”。他们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据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1999年,申请“不就业”的毕业生已由1998年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常能遇见大学毕业的“不就业族”。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他们是外来人口或边缘人,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他们是外来的打工者。但是,失去“身份”的他们却自得其乐,他们喜欢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冒险。      
今天不就业,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就业               
  今天不就业,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就业。   
  在北京海淀区一带,散居着一群满怀梦想的年轻人,他们自称为“考研一族”。      
  “考研一族”大多是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当他们的同学为找工作四处投寄简历、四处奔走时,他们仍平心静气地坐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当他们的同学拿着录取通知书兴致勃勃地去单位报到时,他们则收拾起行李去了校园外临时租下的小屋,继续他们考研的梦想。   
  2000年7月的一天,陆东从学校宿舍搬到了与两位志同道合的考研同学合租的小屋。小屋就在北大附近。说是小屋,其实就是一间12平方米的地下室,摆下三张单人床,又挤进去三张小书桌,人在房间里只能侧身而行。由于这里紧靠大学,蹭课蹭教室方便,而且信息灵通,上各种考研辅导班、串讲班也方便,所以在这一带驻扎下来考研的大学生为数不少。   
  陆东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毕业那年,中国的IT业发展正如火如荼,北京城里,几乎每天都有一家电脑公司开业,几乎每天都有一家网站开通。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成了炙手可热的紧俏人才,陆东他们上大三时,就有公司到学校来预订毕业生。   
  可是毕业时,陆东却出人意料地在毕业分配表上填上了“不就业”。陆东选择不就业,是准备第二年考研究生。   
  听说陆东不就业要去考研究生,很多人都说他傻,对于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前摆着许多令其它专业毕业生羡慕不已的就业机会,随便进一家大公司,少说一个月也能拿个五六千,放着好好的钱不挣要去考研究生,不是犯傻是什么?   
  可是陆东铁了心要考研究生。他说他接触过那帮读研的,跟他们一聊,他就觉得自己跟人家差了一大截子,研究生毕竟是研究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现在都知本时代了,本科学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用。   
  陆东之所以铁了心要考研,还因为他遇到了两件对他挺有刺激的事。   
  大四上学期,也就是12月份吧,北京举办了一次人才招聘会。当时,陆东还在就业和考研之间摇摆不定。于是便抱着看看的心理去了招聘会。   
  虽然学计算机的本科生在招聘会上比学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抢手,但是IT业的大公司大都盯着研究生。陆东来到一家声名赫赫的大公司招聘点,与陆东交谈的是该公司的一位副老总。他笑容可掬地问陆东是哪个学校的,陆东回答了。听了回答,那笑容依然灿烂。他又问陆东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陆东说是本科生,那笑容一下子就变得很勉强。正在这时,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走过来,首先就亮出了研究生的牌子,那副老总一听说是研究生,那眼神立马就不一样了,说:“来来来,请坐请坐,咱们好好谈谈。”这使被冷落在一边的陆东大受刺激,本科生能找到工作,可是研究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文凭就是机会!   
  还有一件让陆东大受刺激的事是,他的一位师兄去了一家大公司,公司分配宿舍的标准是,博士生一套两居室,硕士生一居室,本科生两人共住一居室。师兄只有本科文凭,当然只有与另一位本科生挤住在一起。   
  更让他受刺激的是,因为师兄是本科生,只能在公司的下层做,除了自己的那份活,基本上接触不到核心技术,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而硕士生、博士生都被安排去了研发部。   
  当陆东告诉家里他要考研时,父母倒是很支持,说:“你考吧,只当家里再养你几年。”   
  可是陆东知道,他不能再向家里要钱了,母亲有病,几年前就已病退回家,父亲厂里也不景气,工资常常拖了几个月才发下来。他决定边打工边复习。   
  陆东找的是一份家教,一个星期去上两次课,每次50元,是周六和周日的上午,不会影响他去辅导班听课。去辅导班听一次课50元,一个月光听课费就是200元。如果有钱还可以去名家串讲班听讲,一个月听讲费300元。可是陆东不敢去听名家串讲,如果去了,他就得饿死。   
  做家教每个月只有400元收入,除去200元听课费,还有200元,这200元里有他一个月的伙食费,还有买资料的费用。他必须节省再节省。去学生家上课,他从来不坐车,六、七里地,他都是走着去。   
  陆东几乎每天都去北大三教看书,那儿是考研游击队苦读的“根据地”。就象去新东方学英语一样,去那里图的是一个气氛,大家聚在一块儿,彷佛就找回了当学生时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这种气氛可以相互感染、互相鼓励,比自己关在小屋里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可是,那里晚上灯熄得早,不到11点校工就不停地吆喝着赶人,因为要打扫卫生了。没法子,陆东只得抱着一堆书和资料,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赶地儿,哪里灯亮就去哪里,想再多看一会儿。   
  陆东苦学着,苦熬着,撑不住时就给自己打气:这叫“放长线钓大鱼”,考上了就会咸鱼翻身。   
  有一段时间他真的撑不住了。那份被他视为命根子的家教丢了。请他做家教的那个15岁的孩子出国留学去了。一时找不到工作,陆东只好跑到老乡那儿厚着脸皮蹭饭。房租也交不起了,虽然同学不说什么,他也不好意思白住,只得从小屋里出来,跑回学校和老乡挤床铺。   
  后来,陆东在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了一份做网页的活。虽然做网页比做家教来钱多,但是耗费的时间也很多。因为没有电脑,他必须去公司做,加上在路上奔波的时间,一周里,他有大半时间都用在了做网页上。陆东很快就放弃了这份工作,他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在学校跟老乡挤床铺,陆东得到一个信息,附近几所大学开始安装201电话,201卡在学生中的需求量大增。他敏锐地感觉到了潜伏在面前的商机。他找同学和老乡借了1000元钱,从批发商那里买进了一批201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