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双方本来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定得男方破费。在一定意义上,华人女性的这种观念是自我看低的心态表现。
六、长远考量说
两性交往大多数不一定会一见钟情。有的会员过于强调“来电说”,觉得第一次见面没有产生激情,就怀疑双方是否合适。其实,摩擦才会生电,接触就是摩擦。只有在多接触后,才能多了解,即所谓中国人常说的日久生情。还有的会员虽知道对方人品等各方面都不错,但过于看重对方目前暂时事业还未有成,而不从发展的眼光,看到其潜力,结果错过很好的人选。
一股黄白交合的大流
“米酒”加“咖啡”
米酒加咖啡?多奇怪的喝法!
米酒者,中国土产饮料,其味香醇,功在养身;咖啡者,西方主要饮料,其味浓郁,功在提神。将两种饮料搀和在一起,其味及功效可想而知。喜之者赞之为妙上加妙,恶之者斥之为怪上加怪。
海外的华人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用来形容黄白交合或中美之间的异族通婚,这就是“米酒”加“咖啡”。
近20年来,有谁料到“米酒”加“咖啡”竟然逐渐成了一条混合融一的“大流”,而且气势愈来愈猛。
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已有200万儿童生自异族通婚,比1980年多了1倍,更比1970年多了4倍。
在这种逐年增长的异族通婚中,尤以亚裔与白人之间的通婚最显著,甚至几乎到了爆炸性的地步。很显然,亚裔中又以华人与白人的通婚为主。
原因何在?是时,是空,是人,还是三大因素为一?
一些性心理学家和性社会学家对这种现象做了初步分析。
一、世界的潮流
本来,所有的人类都属于生物学上的同一物种。一方面,人的群体由于遗传基因和居住环境的两大不同,在渐进的演化中,形成若干不同的人种;另一方面,原不同人种经过不断的迁徙和混血,又继续产生了新的人种。这种人种的演变过程在数千年中无休无止地进行。因此,要想划分种族,就必须考察某一个种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内,如何与另一个或另几个种族混血的历史。
美国人类学家亨利·夏皮诺在他的《种族融合》一文中指出:种族融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现象”,它差不多与“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就连《圣经·旧约》上都记载了如摩西与不同种族米甸牧师的女儿易泼拉的婚姻、所罗门王与许多不同种族和肤色女子的婚姻等。
历史上,一个部族的被征服,就意味它的女人的被蹂躏,从而产生新的混血。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不论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扩张、迁徙和移民,都伴随着种族和民族的接触与融合。
在一定意义上说,种族的历史就是种族不断混血的历史。
当代,种族之间的混血以更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而加剧。
在这个星球上,各种异族的通婚都在暴长。黑白、黄白、红白等各种肤色人种之间的交合,使人种的演化更趋多元性,其中包括拉丁西语裔与非拉丁西语裔的白人、犹太人与白人、犹太人与亚洲人等族裔的混融。例如,犹太教会的宗教领袖和社会学家们,都惊呼这种通婚比二次大战希特勒的大屠杀更多地失去纯种的犹太人,因而对保存犹太特有的文化是最大的威胁。在这种世界性的通婚大潮流中,占全球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华人不可能不卷于其中。
二、经济的发展
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近二三十年来,经济的起飞和繁荣,使之日益融入世界性的整体格局,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因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政治变迁等综合因素,有更多的机会到世界各地移民、留学、投资、工作、出差、访问或观光,自然打破了传统的闭关锁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地球村的一员。随着一方面隔阂、偏见、歧视与敌意的减少,另一方面自身国力的增强与经济地位的提高,华人与外界的平等接触也就愈来愈多。
三、接触的深化
华人到了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立即由原来的多数民族变为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其中尤其是华裔年轻人,在教育上,在职业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原属的故土和文化,愈来愈少地接触自己的同胞,而愈来愈多、愈来愈深地接触占主体的族裔,也就是白种人士。
四、个人的同化
移民必须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现代移民再不像前辈移民那样靠群体的同化,而是主要靠个体的同化,也就是说是否与当地文化融合成功,取决于个人的个性、文化素养、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迁徙动机和预期结果,同时也取决于其对当地社会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接受度。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年人、女性比男性,在个人同化的能力上要强。
五、异性的相吸
不同人种或族裔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性新鲜感,现代影视等传媒使人们对“俊男美女”有了不同口味的欲求。美籍华裔性心理学家卓以定博士,在《异族融合》一文中认为,洋人从猎奇的角度,认为中国人很带有“异国情调”(Exotic),很“独特”(Unique)。随着华人经济地位的提高,教养、打扮等包装也随之跟上摩登世界的潮流,这也对洋人非常吸引,华人也对性的多元化有了更多的要求。例如,中国男人原来欣赏的“樱桃小嘴,柳枝细腰”的传统女性美,可能改为洋妞的“性感健美”。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异性相吸主要表现在中国女人与白种男人之间:中国女人喜欢白种男人的英俊、高大,白种男人喜欢中国女人的细嫩、水灵。
白人媳妇与华人女婿(1)
美国的华人把下嫁给白种男士的华人女性叫“白人媳妇”,而把那些娶了华人女性的白种男士叫“华人女婿”。这两个专用名词,在严格意义上恐怕有语病,也许应该说是“白人的媳妇”和“华人的女婿”。
当然,能得到这种“光荣称号”的男男女女,绝非等闲之辈,大都是常见诸于媒体、出入于上流社会、来往无白丁的人物。
不少受世人仰慕的“白人媳妇”们,或是出身于显赫的世家,或是家族有雄厚的财力,或是受过贵族式的教育,或是本人即拥有事业的建树和响亮的声名。
总之,她们成功的“黄白结合”是“米酒”加“咖啡”妙上加妙的范例。它造成了积极的良性互动,反过来使这些女人的世家更显赫,财力更雄厚,事业更有建树,声名更响亮。
这些“白人媳妇”的联姻大致分为政界型、学界型、艺界型、商界型四类。属于政界型的有陈香梅、包柏漪、赵小兰等;属于学界型的有聂华苓、李惠英等;属于艺界型的有靳羽西、宗毓华等;属于商界型的有甄素莲等。
陈香梅,抗日战争中著名美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遗孀,半个多世纪来,她成为美国政坛的知名人士,共和党的亚裔重量级代言人。
包柏漪,著名女作家,其夫是当过美国驻中国大使和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的洛德,近十多年来,她在美国民主党的政坛上相当活跃。
赵小兰,出身国民党官宦世家,本人受过良好教育,曾任美国联邦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和国际和平工作团总负责人,是迄今为止,华人在美国联邦政府中官衔最高者。后来,她嫁给肯塔基州联邦参议员。这种联姻可能对其将来在民主党政坛上更大的发展很为有利。
聂华苓,著名女作家,美国爱荷华大学文学教授,其夫为美国著名诗人保罗·安格尔。近几十年来,她在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交流上做了不少贡献。
李惠英,学者兼社会活动家,其夫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学白人教授和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前系主任和东西方研究中心主任。在与丈夫的合作下,她对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研究以及海峡两岸问题的研究建树颇多。
宗毓华,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NBC的惟一亚裔明星女主播,年薪达300万美元之多。她嫁给另一位著名的“脱口秀”白人男主持人莫里(Maury)。成功与婚姻,使她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嫉妒和歧视。处理问题上的某些失误和不妥当,就连华人同胞也对其不满和不理解。结果受到华人和白人两方面的夹击。不过她与白人丈夫之间倒是相亲相助,其夫帮助她应付了不少事业上的风风雨雨。
尤其应着重提到的是甄素莲。她是商界女巨子,其夫为已故去的美国第二大电话电讯公司MCI的创始人威廉姆。G……麦克高万。1980年,因为业务关系,甄素莲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顾客52岁的威廉姆。五年后,在她44岁时,两人共结良缘。可惜没过几年,威廉姆便因心脏病去世。
有人说,看来甄素莲没有旺夫相,而威廉姆却只有帮妻命。也有人馋涎欲滴地说,甄素莲有世界上很多女人最理想的命运:嫁给一个阔老头,很快他就死了,占了其遗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谈到亡夫时,甄素莲说:“他非常好,非常聪明,是改变美国通讯工业的人,极有影响力,是一个有主意而且能实践的人。我们拥有最美好的婚姻,我每天都从他那里学到东西。”
不过,平心而论,甄素莲并非完全靠丈夫,可以说,她丈夫看上她的正是她的苦干精神和敏锐的生意头脑。她本人在婚前,就在生意上颇有成就,早年经营过中餐馆、洗衣店、花花公子俱乐部等。
当然,后来在得到亡夫四分之一的遗产后,她更是如虎添翼,成为芝加哥,甚至全美国一名餐饮业女王。她经营的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简称FFF),为法航、加航、意航、印航、韩航、环航以及泛美航空等数十个国内或国际航空公司和八个大机场提供餐饮,甚至将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