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说同这个洋老公并没有语言上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文化差距。他个性上的缺点,在中国人身上也可以找到。结婚十多年了,两个孩子都上学了。当然相互也打架,不过他个大,所以她常常不动手。至于饮食习惯,她同他倒是什么都吃,像中国餐、意大利餐、墨西哥餐,并不专吃一种。 
  至于外遇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那么对自己的这场婚姻到底如何评价? 
  “婚姻,对我们是清水汤。” 
  “清水汤”与“浓羹汤”哪一个更好?也许还是以个人口味而定。   
  “这个婚姻我无所谓”   
  与洋老公结婚刚一年的阿唐,与王女士有一点相似,就是多多少少都鼓吹那么一点“文化虚无论”,也都对现存的婚姻有点看得太淡。 
  正因为刚过蜜月,她似乎觉得下结论为时过早。 
  “我不是很适合谈我的婚姻。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能谈这个。为什么?太敏感。现在还是一种尝试阶段。为什么?在美国嘛。” 
  阿唐认为与美国人结婚,没有什么不同。除了生活习惯不一样,男人女人都一样,就像广东人嫁内蒙古人,都一样。 
  “性生活?闭上眼睛都是人。蛮简单,就是这么回事。” 
  她来美国很多年。原来有过一个中国男朋友,是搞艺术的,而她是在诊所工作,两人感情很好。但双方父母都反对,为什么,不晓得。后来,她离开他,嫁了老美,父母都很高兴。 
  “凭良心讲,我先生不错,但我心中有一个人,没办法全接受他。丈夫很尊重这个婚姻,我蛮尊重他的,但这个婚姻我无所谓。过去我是不敢回家,每天下班都害怕,对他有陌生感,害怕回家,现在是一日三餐在外面吃,无所谓。” 
  看来,阿唐“有所谓”的婚姻只能深深地藏在内心深处。   
  “中国人、美国人都可怕”   
  叶女士对婚姻本身持很悲观的态度。在国内,“十亿人民九亿离,还有一亿正在提”,她不知从哪里拣来了这句顺口溜。“各种问题,婚姻不能解释。”她感叹地说。而对美国的两性关系,她也不知从哪里搜集到下列一组统计数字:离婚 50%偷情 25%想离婚而因故离不成 20%真情 5%这样看来,“5%以下才是真正理解、相爱的。难吧?”不过,两害相较取其轻,但总的来说,交往一个美国人比交往一个中国人easy(容易)。美国人公开、坦率。中国人有心眼,让你去猜,不喜欢你也不告你,一两年后,最后给你来个意外。中国人的习气不好,但有可能是不愿意刺伤你。 
  在她看来,不论什么婚姻,都得讲缘分。有缘分,中国人、美国人都可以合得来;没缘分,就算是自己家乡的人也合不来。愿意要中国女孩子的美国人,很大程度上,是已经习惯吃中国东西的人;而找美国人,很多人是绝望了找中国人才找到美国人头上。当然也有人不适应,有些人就明确地说过不找美国人。这也可能是胆小,不愿找,有各种原因。叶女士说自己原本不一定找美国人,但只不过因缘分碰到了。其实,美国人、中国人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除了语言外,传统习惯没什么不一样,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嫁美国人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很快地了解美国社会。 
  看来,叶女士同她的洋老公是属于5%的“真情”那一类。她与她的丈夫是在晚会上认识的。她的丈夫是一个婚姻杂志的主编,在旧金山湾区也有20年的历史。她结婚后,自己办了一个婚姻俱乐部,专门为中国女人同美国男人搭桥。   
  “没有什么特别的好”   
  温女士原来并不爱她的洋老公史蒂夫。当时她在大学里读书,挺红的,能唱又能跳,追她的男生很不少。有一次,她随口说了一声想吃芒果,一个男生就专程跑到莫斯科餐厅给她弄来20个。史蒂夫在另一个大学当外教,喜欢上她,向她求婚,还要带她来美国。但她嫌他不好看,拒绝了。 
  后来,她来美国留学,他又找到她,再次求婚,她感动了,但还是没有答应。他很伤心,但他俩还是朋友,仍继续来往。有一度,她住在他妈妈的家里,完成学业。后来,他们都在波士顿学习,在那里,他们终于结了婚。 
  她生了孩子后,得了产后后遗症,头疼得不得了,精神快崩溃了。但史蒂夫那时特别忙,根本顾不上她。她的父母从国内搬来同他们一起住,算是融洽,但也有矛盾。有时,她父母害怕女婿会请他们回国。 
  “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或者不好。”温女士平静地说。   
  “丈夫总说,女人是邪恶的”   
  张女士在美国似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颇有新的理解。她认为恩格斯的理论很有道理,“将来的社会共产共妻,我不会奇怪。因为你想嘛,一个人怎么可以满足得了另一个人的全部需要呢?”她问她的朋友。 
  她的那个洋老公似乎对女人有着特别的偏见。在他的眼里,女人是邪恶的!男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最后一拥抱,还是兄弟。女人呢?满腹心计、阴谋,总是一不小心就上她们的当。 
  其实,张女士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对政治没有什么抱负,喜欢体育,喜欢大自然和家庭生活。平日除了上班,回家就陪孩子们玩,等孩子们睡觉了,他也累得跟他们一起睡了。她眼睁睁地等了他一天,但他回家后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没说一句话,一天就结束了。日复一日,多年来他们的生活就是如此。浪漫何在?正因为生活是如此,她才想到在恩格斯那里找依据。张女士在结婚前同一个美国女孩分租一套公寓。这个女孩曾对她说:“丈夫像衣裳,想脱就脱,想穿就穿。”她说:“行,你行。”后来,她常常想到,这种“丈夫衣裳论”还是不现实。于是,她千方百计企图改善,例如,她每逢过年过节,在给丈夫写卡时,一边恭维,一边暗示。 
  “你对我的爱宠还不够,鬼子丈夫!”   
  “对婚姻没有安全感”   
  孙女士有过三次婚姻,一次同中国人,两次同美国人。尽管如此,她还是陷于困惑之中,深感自己对男人,不管是对中国男人还是美国男人都了解得太少。 
  “我对婚姻始终没有安全感。”她遗憾地说。 
  她的中国丈夫是一个贾宝玉式的花心萝卜,到处撒情种。她的第一个美国丈夫同她经常吵闹不休。有一次,他俩到野外去玩,不知为什么吵起来了,他就把她甩下,也不顾她的人身安全,一个人驾车走了,害得她后来在路边拦了一位女士的车子才回到家。中国有一句话,哀莫过于心死,她对这个丈夫完全失去了信心。于是,她同他离了婚,一分钱都没要他的,连离婚费都是自己掏的。 
  她认为的确美国人比中国人会说话。比如说,她脸上有雀斑,中国男人会说,你长得很漂亮,只是脸上有雀斑,而美国男人则会说,你脸上的雀斑美丽动人。你说,这样听起来不是很舒服吗? 
  不过,找美国男人结婚也有不协调的地方。比如看书、看电视就看不到一块,毕竟文化背景、民族不同。 
  “我没有打算跟我丈夫长久地生活下去,所以我不打算要孩子,凑合着过吧。”她无奈地耸了耸肩膀。     
  走向世界化的两性关系   
  “性”无国界   
  在当前的世界,真正能闭关锁国的国家已不复存在。社会的危机与转型,旧制度的解体与变革,原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更新,这一切都使性关系和性行为以与从前不同的方式展现。 
  中东海湾战争时,科威特与沙特阿拉伯,这两个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国家,不仅受到战火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价值观的冲击。在这两个国家,原本恪守传统教规,而不能在社会上抛头露面的妇女,突然见到满街跟着男战友“耀武扬威”的美国女大兵,眼界为之一新,而在心灵上的震动更是令人难以想象。 
  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年轻女郎掀起奔向全世界的卖淫浪潮,仅以色列一地90%以上的妓女来自这个前超级大国。别说港台,就连中国大陆也一度可以看到俄罗斯女郎的芳踪。 
  美国的按摩院、夜总会和脱衣舞间充斥着各种肤色的“各国佳丽”,有来自西欧、北欧、南欧、东欧、澳洲、中南美以及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美国执法机关近年来破获了好几起专门偷运大批中国大陆女“人蛇”到美国卖淫的犯罪集团。 
  卖淫并非下层女性的专属,也受到因某种成名而进入上流社会女士们的青睐。某富裕小王国,以重金“购买”全球知名的女影星、女歌星、女名模以及环球和各国选美小姐们,为其君主和贵族提供“性服务”。据说,投身此运动的“名女”们至少以上百计。美国好莱坞级的属第一等,美元报酬可达七位数;港台级的属第二等,报酬也至少可达六位数。此事经媒体披露之后,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大查历史旧账,凡是某名女在一段时期内突然不知所向,人们就会猜测其一定是到此国服务去了。结果,众名女又掀起一股“摆脱干系”运动。 
  国际婚姻成了最热门的商业活动之一,甚至形成了跨国大企业的买卖。 
  在美国,“邮购新娘”经久不衰,近来甚至掀起新一波的热潮。二次大战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先是日本,然后是菲律宾,大批的女子被“邮购”到美国,与美国的各种男光棍配对。20世纪80年代之后,邮购的对象国,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甚至包括中国大陆。 
  别的族裔不用说,光是华人女子的踪影就已经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少是卖淫或变相的卖淫,也有不少是婚配。 
  婚配的结局形形色色,辛酸苦辣甜五味俱全。   
  丹麦王子与华裔王妃的爱情童话   
  中国人对北欧的国家丹麦的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