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终于设法借故离开,而保罗也自然要送她回家。一路上,他俩都没有说话,她觉得她让他丢了面子。
为什么他在朋友面前,叫她“弗兰西”?每当只有他俩相处时,一切都很融洽和自然,但一旦有其他美国人在场时,情形就变得完全不同,原有的亲密关系马上中断,而她却成了外来人。美莲虽然从骨子里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很早以前就相信不同的文化可以因相互了解而构成婚姻。她把她同保罗的友谊看作一种象征,仿佛自己想以同他的来往和相爱来证明这种文化联姻是可能的。她一向认为人的灵魂是不分国籍的,人人都应该是世界公民!她多么希望世上没有国界,人们可以自由旅行,不需要护照签证。没有战争,和平永在,各民族相互团结,互不猜忌。但到此时,她才发现这都是梦幻。她对自己和保罗都感到失望。她原以为两人之间没有距离,站在同一条线上。她原以为他俩之间有一种默契和相互了解。然而这都是幻觉,实际上他俩从未真正接触过,而且永远无缘接触。好像两人各自站在鸿沟的两边。这就是距离,一条由不同国籍、种族和文化所造成的距离……
欧阳子描述的那个美国年代,还是一个种族歧视相当严重的年代。后来经过蓬勃发展的民权运动,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当时那种禁止黑人到白人餐馆就餐的赤裸裸的歧视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跨族裔的婚恋也不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了。现在来美的中国女留学生们再也不像上几代老留学生那样拘泥和彷徨,她们更容易融于这个不同的文化。然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仍会在某种更深层的撞击下以另一种形式展开。
《喜宴》中的“角色错位”
以深受好评的《感官与感性》和《冰风暴》而闻名于美国主流影坛的著名华裔导演李安,在打进好莱坞之前,有两部成名作,一部叫《推手》,另一部叫《喜宴》。这两部影片都相当细腻地展现了中美婚恋中的某些文化冲突。尤其《喜宴》以某种喜剧的手法,描写了中美婚恋中的某种“男女角色错位”。
影片男主角是一个留美学生,出身于台湾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其父母为了香火不断,最担心的就是爱儿的终身大事。这位男生偶然遇到了从中国大陆来的一名学艺术的女留学生。不久,他得知这个女生有了签证问题,不能继续留在美国。他并不爱她,但出于怜悯之心,为了帮助她,再加上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催促,而不愿伤二老的心,便与她举行了婚礼。
然而,在婚礼后的喜宴中,却闹出了一连串的事件。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男生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长期与一个美国白人小伙子相好,而且感情很深。但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东方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中,他深深地陷在困惑、彷徨和无助的状态中。
就在洞房花烛之夜,从来不与异性做爱的他,竟一时性起,与不爱的“妻子”有了房中之欢,而且使之怀了孕。这样一来,本来只是应景的婚姻,又增加了一层伦理责任感的束缚。
这部影片涉及到当代美国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就是“同性婚姻”的合法性问题。本来根据传统的定义,婚姻最根本的职能是为了再生殖而延续后代。“同性恋”作为“恋”而成为一种性爱的方式,也许可以宽容,但“同性婚”作为“婚”而成为一种合法的家庭形式,就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大哲康德说过,倘若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们都采取同性恋,人类就会停止生殖而归于灭亡。
《女大当婚》中的中美代沟(1)
《女大当婚》描述的是在中美跨族裔婚姻中,白人丈夫与中国岳父、岳母之间一些微妙的文化冲撞。
33岁的新娘邓晴,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女郎,在洛杉矶迪斯尼乐园的后花园笑迎众多来庆贺的宾客。这些宾客中,最重要的是刚从大洋彼岸专程赶来的双亲。她想,自己一身洁白的婚纱和身旁那位棕发碧眼的新郎,就是献给爸爸妈妈的见面厚礼。
“现在我向各位介绍马克·墨利森先生和他的太太。”牧师宣布。
邓晴的母亲泪如泉涌。怎么也不能想象,10年未见面的爱女,居然变成了什么“墨利森太太”。邓晴泪眼地看着老妈,仿佛听见她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自己的中国名字。而老爸,在她紧紧拥抱他的时候,他的全身都在发抖。
婚礼上,所有的人都喜气洋洋,惟独老妈抹不去的愁容和老爸深邃的目光。
风尘仆仆的老爸、老妈,当着洋女婿的面,将一件大红金旗袍放在女儿的手中。哥哥来信告诉她,两位老人冒着赤日炎炎,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穿梭,终于用2000元人民币买到了这个让他们称心的礼物。
“30岁,对一个共和国来说,真是太年轻了,但对一个姑娘来说,却有嫁不出去的危险。”当年,邓晴看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那篇短篇小说的开端时,还是个少女,对爱情和人生都充满幻想。她没料到,自己会一个人远走他乡,一去就不复返。父母在地图上跟着她,从亚洲到欧洲,又从欧洲到美洲,到了美国,从东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部。他们的爱无所不在,同她一起品味打工的艰辛,一起分享学业的成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越来越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她的终身大事。母亲反复叮咛,一定要找个疼你的中国人,千万不要找外国人。
在30岁时,她开始体会到似乎有嫁不出的危险。就在这个关口,她遇到了马克,一个性情稳健、高大健壮的美国男子。
马克给了她一个平静的港湾,然而却在她的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父亲反应冷淡但尚能克制,而母亲几乎昏厥过去。“中国有12亿人,你什么人不好找,偏偏要找个外国人?我的话你就是不听!我白疼你那么多年,白养了你这么一个女儿!”母亲一边哭,一边骂,并将自己锁在屋内不吃不喝。后来还断然拒绝来美参加婚礼,并宣称永远不准她带那个“该死”的外国人回家。每次接到的家书,都是老爸简明扼要的笔迹,每次打回的电话,从来听不到老妈的声音。邓晴深感委屈,在心里和母亲无数次地对话:妈妈,女儿是在美国!这里哪会有12亿中国人?!你们不来,婚礼还有什么意义?我又怎能不带自己的丈夫去亲眼看看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漂泊异乡,自己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什么样的罪都能受,惟独不能忍受的是没有亲人的温暖、亲人的关心、亲人的理解,因为它是自己在异国他乡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啊!
马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亲爱的夫人,我想让您知道我是多么爱您的女儿,并非常想见到养育了这样一个女儿的父母亲。我听说您爱看书,我就好比是一本您从未看过的书,书的封面您可能陌生奇特,可是当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您会发现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老妈看了信,不禁为之心动。
老爸老妈第一次拜访亲家的情景让邓晴感慨:一边的美国老年夫妇,身材高大、红光满面、衣着鲜艳,而另一边的中国老年夫妇则身材瘦小、笑容满面、衣着朴素。老妈向亲家母递上了精致的丝绸被面和上等的中国茶叶,老爸则向亲家公滔滔不绝地讲述几幅当成礼物的中国山水画和书法。马克的父母回赠的是一个印有邓晴马克结婚照的茶杯和一本美国西部风光旅游画册。
邓晴的父母饱读诗书,文学造诣精深,感情丰富细腻,可就是无法向马克倾诉一切。“他要是中国人多好!”老妈不止一次地感叹。老爸则悄悄开始学起了英文。那时,她也不禁希望自己找的是一个中国丈夫。为什么找的是美国人?真是太难为了爹娘!
生活在异国他乡,每天都有新的撞击和新的融合。邓晴和马克双方的亲人每天都试图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接受。饭桌上,老爸畅谈马列主义,评价着社会主义,带给她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马克耐心地听她的翻译,礼貌地对着泰山老丈人频频点头,并不时地微笑,不知他是否真的明白。老妈在一旁将大块大块的红烧肉放进马克的盘子里。马克的目光在求救。她告诉老妈马克不喜欢吃猪肉,他爱吃鸡肉。猪肉是红肉,美国人怕吃了会发胖。“哪有人不爱吃红烧肉的?他应该多尝尝,这是我的拿手菜。”“美国人懂什么吃?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饮食文化!美国餐馆里那些饭菜实在叫人倒胃口。”老妈兴致勃勃不停手地为马克挟菜,比吃进自己嘴里要快乐许多,老爸却不以为然地批评美国人。老爸说的是大实话,邓晴的翻译,却是现编的另一套说词。
马克的朋友们来访,两位老人愉快地同他们攀谈。大家说说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双方接触虽然短暂,但美国人的活力和幽默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明明知道他们要来,为什么一点糖果点心都不准备?人家说不喝饮料,你就真的不倒一杯?不像话!”客人们刚走,妈妈就严厉责备起来。“妈妈,他们是美国人,美国人不讲究这一些。”“你是中国人!”老妈毫不含糊,批评的口气一如十几年前。女儿觉得非常委屈。
《女大当婚》中的中美代沟(2)
为了孝顺岳父岳母,马克精心安排他们去美国西部旅游。临行前,老人孩子般兴高采烈地打点行装。女儿则满心喜悦地给父母买来数套宽松的衣裤,想让他们旅游时穿戴舒适,更多的是想让他们有一种入乡随俗的亲切感。然而,他们坚决不肯接受,尤其是老妈,说这些衣服色彩过于艳丽,不适合他们的身份与年龄,要女儿退货。女儿心想,在美国有谁知道你们的身份和年龄?!即便知道,又有谁在乎?!她很失望。老妈终于留下一套淡蓝色的衣服,并专门穿着它照了许多相。老妈到底还是怕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