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作者:丁子江
闯荡美国的中国人,尤其是女人,已有一大群走上融入美国的“捷径”——与美国人通婚。还有一群人,几乎都是女人,正以此为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搜寻。通成婚的,面临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大多数婚姻处于成功与失败两个极端的广大中间地带;通不成婚或根本无意通婚、却又亲身经历实质性亲密关系的亦不在少数。
本书对在美华人及大陆新移民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中美婚恋(黄白婚恋)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究,其所涵括的丰富的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等更使它成为一部很好了解在美华人婚恋的性爱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
仙蒂旋风与黄白角效应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引言(1)
“性—爱—婚姻—家庭”,这是永恒的主题。
在美国,也许更是如此。
圣人智者也罢,恶人罪犯也罢,在这二者之间的芸芸众生也罢,没有一个人最终能避开这个主题。只要是人,只要是有灵性、有情感、有欲求、还有着一息生命活力的人,就必定思考和探索这个主题。
上至大总统,下至流浪汉,没有一个人不为它所困惑、所烦恼。
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电脑网络以及其他各种媒体,天天都在炒作这个老旧而又常新的焦点。
政治家、思想家、工业家、金融家、商业家、教育家、宗教家、艺术家以及所有各行各业的权威们最终都以此为主线,展开他们的全部专业活动。
涉及这个主题的所有理念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或是正面,或是负面,或是正负面相杂。
许多数千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金科玉律”,现在被全然抛弃;而眼下不少人们视作当然的,却在数千年里被当成“离经叛道”。同样,今天的“离经叛道”也许就是明日的“金科玉律”。
就像我们常常感叹过去“老祖父老祖母辈”的伦理规范如此愚蠢一样,我们的“小孙子小孙女辈”也会对我们嘲笑不已。
性是什么?
爱是什么?
婚姻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
你在大街上随机问一千个人,可能会得到一千种不同的回答。
有的人理性一点,有的人感性一点,有的人共性一点,有的人个性一点。
你是人,我是人,他或她是人。既然大家都是人,碰到一起,就会在构成某种特定的关系中,产生情感的碰撞、欲求的碰撞、价值的碰撞或利益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或带来消融,或带来妥协,甚或带来更大的冲突。
不管人类如何“群分”,最终只有两种:男人和女人。
不论宗教“创生论”中的“亚当和夏娃”,还是科学“进化论”中的“公猿和母猿”,都是将人类最初分为两性的始祖。
男人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女人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男人和女人加起来,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这就是全部生活的所在。
没有这个“所在”,一切辉煌都会黯然失色,人类既没有过去和现在,更不会有将来。
最起码你得承认,没有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与她的相加,无论什么理想的政治、绝佳的经济、美妙的宗教都将在人类绵延的中断之际而彻底消失。不过,你同时也得承认,在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与她的相加中,有“真善美”,有“假恶丑”,但更多有的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那些“平平常常”。
眼下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小得就像一个“村庄”,有人称它为“地球村”。从星球的这一头到另一头,可以说,打个长一点的“盹”就到了。男女“村民”们虽肤色不同,但挤在一起,热闹非凡。有喜事,也有丧事;有舞会,也有械斗;有爱心,也有恨意。
笔者所旅居的大都市洛杉矶,就是这个“地球村”内的一条“小街”。在这里,你可以碰到来自几乎世界各个角落的男男女女。
笔者每天任教的那所州立大学,又是这条“小街”上的一个“小院落”。在这里,两万多成员中有60%以上是非白人的各种“有色人种”,而华裔为主的亚裔又占了“有色人种”的一半以上。
为了多元文化相互沟通的需要,笔者在大学里开了一门课,叫做“东西方性爱哲学比较”。
这门以讨论为主的课,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广泛涉及到“性”与“爱”的以下一些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关于“性”的方面有:(1)东西方“性”观念的形成;(2)“正常的”性与“反常的”性;(3)婚姻、婚外恋和婚前性行为;(4)家庭暴力与“丈夫强暴”;(5)堕胎与节育;(6)卖淫与性疾病;(7)性教育与色情文学;(8)性骚扰与约会强暴;(9)同性恋。
关于“爱”的方面有:(1)东西方“爱”观念的形成;(2)博爱;(3)友爱;(4)父爱与母爱;(5)自爱;(6)浪漫爱;(7)伪爱。
在讨论中,跨族裔的婚恋与性爱关系,自然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论题之一,而且它几乎涉及到以上所有层面的问题,如跨族裔的浪漫爱、友爱、婚外恋、同性恋、卖淫、性骚扰、约会强暴和家庭暴力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带有强烈的争议。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管怎么样,今天的年轻一代总比老一代对很多问题要宽容得多,更注重个人的权益和选择。换句话说,只要个人觉得可以接受,又不影响其他个人的权益,就是合情合理的。例如,大多数人本身并非同性恋者,却认为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是个人的选择,因而应该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对待跨族裔婚恋,年轻人也比老一代人要包容得多。在校园里,跨族裔的学生们似乎没有丝毫心理障碍,到处展示甜情蜜意、男欢女爱。
笔者曾经对选修“东西方性爱哲学比较”这门课程的182名学生(共4期,其中:白人86名、亚裔47名、拉丁裔38名、黑人11名),作了有关跨族婚恋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引言(2)
肯定 否定 无确切回答
本人可以理解 97。3% 0 2。7%
家长可以理解 52。2% 22。5% 25。3%
本人愿意约会异族异性 86。8% 2。2% 11%
本人曾约会异族异性 58。8% 28% 13。2%
约会中无交流困难 34。6% 24。2% 41。2%
约会中交流困难可解决 53% 0 47%
根据1997年12月5日《今日美国》刊载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57%以上的美国年轻人约会过异族对象,其中包括白人、黑人、拉丁裔和亚裔。
有三个原因使然:(1)由于多族裔社会结构的日益发展。例如:过去20年来,中学少数族裔的学生数目猛增,从1976年的24%上升到1997年的35%,因此年轻人有了更多相遇的客观环境。(2)由于家长们的某种宽容。例如:有62%的受访家长表示完全接受儿女的跨族裔恋情。(3)由于性需求的多元化。例如:对600名13~19岁年轻人的调查,有97%的被访者觉得异族对象有性吸引力,故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提出约会。此外“好奇”、“标新立异”,甚至“满足对家长的叛逆心态”等等,也是与异族对象约会的理由。
从教室和校园,再向整个美国扫瞄,跨族裔的婚恋和性爱关系更是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角落。
这种现象当然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挑战,同时也带来正面效应的进步与发展和“负面效应”的“困扰与危机”。
随着中国大陆史无前例的社会大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中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全方位,包揽万事万物的,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不仅是总体的,而且是个体的,可以说涉及了人类所应有的一切理念、情感、欲求、价值和行为。
其中自然而然牵扯到性爱、婚恋与家庭。
不少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同其他种族的美国人,其中主要是白种人,产生了性爱、婚恋,以致组成了家庭。
像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这种新组合的生活中有喜剧,有悲剧,有闹剧,还有更多的是悲喜闹一应俱全的正剧。
笔者根据自己在美国多年教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的经历,以及对祖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熟知,力图揭示出中美婚恋和性爱关系的外在现象中一些带内在规律性的东西。
任何社会现象从整体上看绝非是孤立的,或多或少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地缘的、甚或心理的原因。例如一个中国男人或女人到美国来,可能从纯粹个人意义上说,是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但从总体大环境来说,却是中美互相开放的结果。
本书尽量尝试用较客观、理性、全面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观察和总结、分析和综合。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中美婚恋的历史缘由;(2)中美性文化的差异;(3)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性心理基础;(4)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某些困惑与问题;(5)中美婚恋关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分析;(6)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文学再现;(7)中美婚恋关系的趋势展望。
本书虽远非鸿篇巨制,却是在参阅了大量有关专业书籍、收集了大批有关资料、访谈了众多有关人士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材料和篇幅的限制,笔者需要申明两点:(1)本书主要讨论中国人与美国白人的婚恋和性爱关系;(2)本书主要讨论中美异性之间的婚恋和性爱关系。
不论褒贬如何,有一点也许可以不太自谦地说,在中美婚恋这个领域,本书是第一部较系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