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的亚洲人都记住了这个恐怖的日子,记住了这个可怕的人,人们开始叫他“金融大鳄”,在一些亚洲人的心目中,索罗斯甚至是一个十恶不赦、道德败坏的家伙!
但是,索罗斯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是一个复杂的人,在世界一些地区,我以迫使英格兰银行屈服和使马来西亚人破产而出名,即作为投机者和魔鬼而出名。但在世界其他地区,我被视作‘开放社会’的捍卫者。”
的确,他是一个复杂的人,让人无法猜透,与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无情杀伐相比,他又是一个慈善家、哲学家,他曾获得的代顿和平奖,是根据1995年签署的旨在结束波黑内战的代顿和平协议而命名的。仅在2000年,索罗斯旗下的援助波黑基金会就为波黑的教育、卫生、社会发展等领域投入了近5亿美元的资金,还把2万5千美元奖金捐献给波黑的重建事业。他还将自己的钱,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
这就是索罗斯,人们永远无法预料到他的下一步又会是什么,是高扬和平旗帜,还是又一次让世界震惊、民众遭殃的大地震,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成功秘诀
拥有一双发现经济泡沫的锐利慧眼,同时拥有一付扫荡市场的冷酷心肠。
不确定中榨取最确定利润的把握能力。
冒险买空卖空的胆略。
第179节:传媒巨头(1)
康丽
传媒巨头——默多克
财富档案
在随后的近50年里,默多克不仅收购更多的报纸、更多的电视台。他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性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
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
企业类型
传媒业。
成长记录
今天,如果要问,影响人类生活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估计每个人都会说,是报纸,是电视,是广播,这些在我们身边,影响我们生活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而今天全球最大的传媒帝国就是默多克的信息传媒帝国。这个澳大利亚人,把自己的事业拓宽到了全球,至今他还在不断进取,用自己的舆论影响着人们的思考。
四处出击的少年英才
1931年3月11日,默多克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是4个孩子中惟一的一个男孩。因此从小父亲就对他寄以厚望。
1949年,默多克在澳大利亚一所中学毕业后,进入英国的牛津大学学习,这时他的父亲已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报人,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默多克的生活是悠闲而宽裕的。
然而,没过多久,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未满22岁的默多克急匆匆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事业,告别了自己的欢快时光。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竟出乎意料地发现父亲的资产存在某些混乱,几家报纸在财政上正陷于困境。他说服母亲,保住了两份报纸没有转让。他又到伦敦《每日新闻报》参加了简短的培训。返回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后,默多克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这是1953年,他刚满22岁。他决心把这两份父亲留给自己的报纸作为事业的起点。
当时,这两份报纸并不赚钱,而作为出版商,默多克清楚地知道读者要看的是什么,于是对报纸彻底动了次手术,新的报纸出版后迅速受到了热烈欢迎。年轻的默多克并不满足,他决心扩大影响。
就在此时,他听说珀斯市的《星期日时报》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便决定兼并它。珀斯市在澳大利亚西海岸,人口35万,从阿德莱德到珀斯乘飞机需6小时。结果,默多克筹措了40万美元兼并了这家报纸。默多克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他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
占领了阿德莱德、珀斯,他的眼光又开始转向了悉尼,而当时悉尼被三个集团瓜分,费尔法克斯控制的《先驱早报》、《太阳晚报》,帕克公司的《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控制的《镜报》。由于《镜报》经营不善,诺顿把它卖给了费尔法克斯;但费老板仍无法把它办好,就又转手卖给了默多克。成交价400万美元。对一个29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但是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
《镜报》的地位刚刚巩固下来,默多克又不停顿地扑向新的目标,他想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这是默多克一直以来的愿望。而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场梦。但默多克决心梦想成真。他断定,一份严肃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经过不懈努力,《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许多人称《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张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正儿八经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小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事实上这张报纸相当赔钱。为了荣誉,默多克一直坚持下去。直到15年之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盈利。
第180节:传媒巨头(2)
康丽
英伦霸主
1968年,新婚不久的默多克登上了英伦三岛。一到英国,默多克自然就想到了那份著名的报纸——《每日镜报》,可是时机还没有成熟,他转而把眼光瞄向了《世界新闻报》,经过一番周折,他掌握了报纸的主要股份。
默多克的报纸为迎合读者口味,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的事实,证明他的策略行之有效。在60年代,默多克属下的《世界新闻》连续报道了一名妓女撰写的她与麦克米伦政府一名部长鬼混经过的文章,迫使麦克米伦政府下台,使《世界新闻》性+丑闻的办报特色举世闻名。
20世纪70年代,默多克又买下了《太阳报》,经过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默多克战胜了强劲的对手,购得了这份日报。而《太阳报》从此以裸体女郎、过激言论、体育报道作为自己的招牌。一年之内,发行量就从80万份猛增至200万份!80年代末期,这份报纸超过《每日镜报》,成为英国最畅销的日报之一,成为默多克的“摇钱树”!
这次成功,使默多克成为了“百年不见的风云人物”。
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很难让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满意,有人诽谤他是个“澳洲乡下人”、“肮脏的掘地佬”……为此他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英国人是傲慢的、摆架子的,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就集中体现了这点。但它的历史悠久,虽然不赚钱,但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自从70年代以来,《泰晤士报》就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处境艰难的时候,默多克乘虚而入,成功收购。最终结束了报纸从不赚钱的历史。
到了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经占有全英报纸发行量的35%,成为英国报业的执牛耳之人。
默多克永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
人们期盼着默多克的下个行动,他扩张的下个对象是谁?
第181节:传媒巨头(3)
康丽
媒体帝国的形成
1973年,默多克的儿子出生了,意气风发的他感到激动和骄傲,他要开发另一个新的天地——美国。
默多克认为这是进军美国的一个好时机,因为“水门事件”之后,公众舆论会欢迎一个保守的代言人来对抗自由派的舆论攻势。
可默多克来到美国,发现一片萧条,罢工不断,生产成本暴涨,迫使许多报纸倒闭。在默多克登场时,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报纸可买了。
而默多克关于市场的见解是:买现成的报纸,利用这家报纸的知名度——哪怕小得可怜,利用这家报纸的机构——哪怕混乱而落后。对现成的报纸进行购买——整顿——扩大——收取利润,这是一条非常快捷有效的路子。比重起炉灶要更省钱和有效。
一次无意中,默多克得知一家报纸陷入了财政危机,非常兴奋,立即付了2000万美元买下来,但遗憾的是,报纸卖出了很多,却没有赚到多少钱,这是默多克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澳洲和英国,报纸是从发行量上取得利润的,但美国的报纸主要靠广告。初来乍到的默多克还不是很了解。
于是,由于一时没有报纸可买,手里的报纸又不赚钱,默多克只有做了一件平生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自己创办一份报纸——《国民之星》,光开办费就花了他1200万美元。可是一年之后,该报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而且前景黯淡。默多克的财政顾问建议他赶紧脱手。但默多克咬咬牙,坚决不撒手。他把“国民”二字从报头上抠下,只剩下个“星”字,并增加一个“占星术与咨询”专栏,但这仍未能吸引美国读者。
默多克并不灰心,他把他的一名记者伊恩从澳大利亚调来,让他把《星》从黑白报纸变成彩色杂志。伊恩来美国两年后,《星》的发行量稳步上升,至关重要的广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腰包。
默多克通过《星》杂志,认识了尼克松总统班子里的许多有权势人物,还认识了许多银行家、律师、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报人等社会各界要人。
有了个好的开始,下面就好办了。
1976年,他收购了美国最古老的日报《纽约邮报》,1982年11月,他又买进了《先驱美国人报》,原来的美国报纸都有个毛病,就是记者和编辑都喜欢高人一等,用充满优越感的语气来教训读者,报道、评论事物,而在默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