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学--阅读材料-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9年和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了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大力提倡消费信贷;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电子联网,批准农村信用联社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融资代理业务,为中小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渠道。同时,灵活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节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灵活运用利率政策工具,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经过三年的改革,货币供应量及贷款平稳增长,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8%、7。1%和8%。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0。8%、…1。4%和0。4%。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进入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2001…200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货币政策稳中带松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财政政策因受政府支出影响无以为续,货币政策逐渐成为主要的调节手段。2001年货币政策的维护主要措施有: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有效发挥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这些措施对增进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共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起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金融稳健运行,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货币政策措施有: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制度建设;发挥货币政策促进改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
这两年货币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为全面提升经济建设速度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稳步提高;利率手段得到灵活运用,稳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改善,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4、2003年货币政策进入微调阶段
受前几年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步入2003年,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投资高潮。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自2001年1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1-5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0。6%,扭转了近两年来物价持续下降的局面。随着经济预期出现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出现转变。央行先后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流通中现金以便给经济适度“降温”。
2003年9月1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第三季度例会会议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一致认为要维护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势头。虽然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货币信贷增长明显偏快。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加剧结构性矛盾,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会议研究了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认为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前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应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二、有关货币政策的争论

(一)人民币是否该升值的不同观点。
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始终处于调整之中,中国经济却是一枝独秀。2002年摩根斯坦利公司发表的《中国因素》的报告,报告声称“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把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此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主要媒体转载并发表评论,也认为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通缩的重要来源之一。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扩散至台湾、香港甚至全球,中国应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在今年“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巴黎聚会前,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曾在各种场合宣称,将提交一份所谓的全球反通货紧缩计划,并将提请其他国家与日本一道通过一项协议,强行要中国将人民币升值。此后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此起彼伏,人民币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国际上对待人民币币值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人民币升值论。美国财经斯诺、法国兴业银行外汇专家及里昂信贷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纷纷预言,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日益增长的货币储备应该要求中国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价,国际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将在1年内升值,升值幅度为2%。二、人民币稳定论。“欧元之父”蒙代尔、美国斯坦大学教授麦肯恩、摩根斯坦利亚洲执行董事谢国忠等机构和学者都认为,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建议是错误的,当前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三、人民币自由浮动论。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建议中国应建立一个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以真正地推进中国的结构改革,以及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但中国政府显然有着自己的立场,2003年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此后中国货币当局在诸多场均合明确表示将在近期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9月19日就人民币汇率等有关问题接受记者专访时再次重申,中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二)存款准备金率是否该调整的不同观点。
在今年4月21日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中,央行统计司提出“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和货币贷款投放情况,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促使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2003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决定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由6%上调至7%,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等,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仍执行现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近二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1998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最近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由于对目前经济是否过热和人民币币值问题存在争议,因此对此次准备金的调整也引来许多争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可以减轻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因为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央行票据利率,这也将相应减轻央行财务成本;更重要的是央行通过这项措施可以争取〃反客为主〃,扭转近来基础货币下降,但货币供应却高速增长的被动局面,加强货币调控的主动权。这项措施还将引导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利率变化的预期;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谢安则认为人民币在目前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央行此次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固然有利于解决“货币增长明显偏快”的问题,但对“人民币确实面临着升值压力”的问题则不仅无助,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国务院发展中心王召博士也表示,我国今年的物价指数目标定在0~1%之间,现在并没有超过这个范围,央行调高准备金率的时机并不十分恰当。
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否能达到控制货币扩张的目的,还值得商榷。因为比较特殊的现状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一直较高。目前,法定准备金率为6%,而超额储备平均超过5%。一旦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如果商业银行不愿收缩信贷,就可以采取减少超额储备的方式,来冲销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也是公开市场操作效率不高的原因。
上调准备金对我国经济运行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很难说,但作为宏观调控的一副“猛药”,其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它将收紧货币,使市场资金面趋紧。华夏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黄常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调1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大体将冻结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其次是对债市的影响。由于银行可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也大幅减少,甚至为了保证其他业务的开展而抛售国债,所以国债市场面临下跌的压力。存款准备金正式上调后,记账式(八期)国债流标和记账式(九期)国债被迫停止发行,国债现券市场连续大幅度放量下跌,这一切表明了债市已不可避免地进入弱势调整期,长达近六年的债市慢牛行情行将结束。再次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1998年3月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1999年11月由8%下调到6%,两次调低都带来了二级市场的上涨行情。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股指之间有比较确定的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