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岁成为亿万富豪-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快速发展,深深体会到“要致富先修路”真是至理名言。而每次回四川广安,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在狭窄的公路上塞车,两相对比,让我清楚地看到: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别,道路、通讯条件是很重要的一条。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有了钱后,我为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了学校前那条路,现在邻居们出工、赶场,小孩上学,再也不走烂泥巴小路了。    
    更重要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外交往“有路可走”了。


第一部分 零也要起步 起步才有希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

    想读书,并不是就能读书,正如想发财并非就    
    能发财。原因在哪儿?首先要找自己身上。    
    否则,只会找出一肚子牢骚。    
    我到了河南邓县后,在瓦窑上干活。没有过多久,少年人的好奇心和初到一个地方的新鲜感,渐渐消失,我感到了孤独,没有一起藏猫猫、打泥巴仗的小伙伴玩,每天和成年人在一起,干着做瓦坯、和泥巴那样的繁重活,还要装出大人的样子……我多么想念学校,想念老师和同学啊!尤其是每次看到和我的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或三五一群打闹,唱着跳着路过时,我真羡慕,心想他们好幸福呀!一想到自己不能读书,就伤心,但不能落泪,我已是打工挣钱的人了,落泪是要被别人笑和看不起的。    
    每当这时,我都想大声高喊:我要读书!    
    我不能读书,除了命不好,家里穷,我还找不到别的回答和解释。“我要读书。”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傅老师送我的那本《我的大学》,它是我带在身边的惟一的一本书。    
    可能是我刚刚离开学校吧,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经常想的是“我要读书”。有时甚至突然产生幻觉:我有了钱读书,我回到了“果子寺”学校……猛然一惊回到现实中,我仍在瓦窑上干活。    
    我要读书,我有了钱就回到学校的想法,一年多之后,我在福州打工时,变得更为强烈,而且发展成想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上学读书了。    
    在福州,我的生活相对安定,有了比较固定的工作,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人吃饱了肚子,就会想到别的东西,我吃饱了肚子就想读书,想办学校……我在建筑工地上,结识了一位厦门大学的学生,他是利用假期到工地做工挣学费的,他比我大两三岁,在一起挑砂浆、担砖头,我们成了好朋友。开学前夕,他约我同他一起去厦门玩,我高兴地答应了。    
    从他的口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事。到厦门后,他带我参观了风景优美的厦门大学,美丽的集美学校,建在波涛之中的陈嘉庚墓地,还有街道整洁如花园般的鼓浪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和这样漂亮的海滨城市,我更被陈嘉庚先生热心办学、发展华侨和家乡教育的生动事迹感动,陈嘉庚是厦门人民崇敬的英雄。    
    到厦门前,我想得很多的是:我要读书。到厦门之后,我想的已是让像我这样不能上学的孩子,能上学!从那时起,我便暗暗下了决心,除非我穷困一辈子,那没办法,一旦我有了钱,我一定要兴建学校,像陈嘉庚那样在家乡盖起漂亮的校园,像数学家何鲁那样帮助贫困学生……我在梦中不止一次梦到:在我亲手盖起的一座漂亮的学校里,小学生们在宽敞的教室上课,在鲜花遍地的院子里游戏……    
    想不到,后来我真的赚了钱,发了财,有了条件,把办学校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家乡果子村的田野上,盖起了一座四层楼的漂亮学校。    
    我经常在想,有美好愿望,有雄心壮志的人一定不是少数,但为了这些愿望和壮志,我们付出了多少呢?──我说的不是付出钱,是实实在在的有创造性的努力!    
    打工潮是一页悲壮的历史,但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动作。    
    有多少人读懂了打工仔这本书?    
    有多少人当好了打工仔!    
    现在我的全家都住在广东省惠阳市淡水镇,而且全家人都会讲广东客家话。但我在任何地方都说我是四川人,孩子们也都会讲四川话,饮食和生活习惯依然是四川的,连厨师也是专门从四川聘请的,四川的朋友和领导到我家,感受是生活在四川,环境、氛围都是四川的。    
    不光在生活、环境方面反映出我的乡情,我办公司为给公司起名,很费了一番心思和周折。在许多的候选名字中,我自始至终坚持把公司冠上“川”字,“川”字一定要在前,所以开头办的公司是“川惠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后发展成为“川惠企业集团公司”。我申报公司名称时,办公司的还不是很多,报批手续不少,按惯例“惠”字排列在前,一些外省在惠阳办的大公司、国营的公司,都是这样,我一个私人老板硬要坚持把“川”字放在前,经办人不理解也不同意,我们争了起来。我的态度非常坚决,不用“川惠”宁可不办!本来,公司的名字,不过是个代号,我争的又不是要一个什么大吉大利的名儿,仅仅为了一个“川”字排列在前边,值得这样吗?恐怕不光是局外人不理解,连我公司的人也不明白我的心思,我固执、坚持,是因为对家乡的深情、挚爱!四川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比沿海的经济发展慢了一步,但四川是中国的第一大省,是“天府之国”。我这个四川人办的企业,特别是由一个曾经是打工仔的人办的企业,当然“川”字要排在前头,我这是在为四川百万打工仔争气!    
    打工仔,可以说是现今中国最没地位的阶层了。因为穷,出来打工,到经济发达地区找饭吃,这在有的人眼里好像是在乞讨,老板想要就要你,不想要就“炒鱿鱼”,工作无保障,生活也无保障,常常低三下四求人,干的也是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为了挣钱吃饱肚子,啥不干?说难听点叫你擦屁股也得去擦!    
    我敢说,当代中国的打工潮,是最悲壮的一页历史,当然也是一次大有作为的运动,作家、历史学家完全可以大书特书,写出鸿篇巨制。    
    带着自发性和很大盲目性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打工者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保障,劳动条件很差,几乎谈不到劳动保护,更没有工人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厂里干活,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为了便于控制,有的工人一进厂,身份证就被厂方收了起来,工厂的铁门紧锁,有保安把守;工资不仅低,还不能兑现,月月拖欠……这种状况在外资厂里更为突出,报纸上登的因失火、楼房倒塌,烧死、压死打工仔的事,惨不忍闻,这些我都亲自见过,有切身体会。    
    对于打工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做过分析: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都是勤劳本分的农民,以出卖自己的劳动挣钱,他们远离家园,到举目无亲的异乡干活,在受别人的欺负、坑害后,迫使他们抱成团,结果既容易干出一些过火的事儿,还可能受坏人利用,造成治安问题。这样又在一些人中,形成偏见,视打工仔为祸水,有的执法人员也粗暴地对待打工仔,常有刁难甚至打骂的事,这更激起了打工仔的不满与反抗,形成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 零也要起步 起步才有希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2)

    据报纸登载,全国打工者有上千万人,而到广东沿海的也有五六百万,其中四川打工仔一二百万人,这么众多的人力,当然是推动沿海和特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这样大规模的打工潮流,发生一些问题也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重要的是,劳动力多的省份同需要劳动力的省份,从这些年的实践中研究、总结经验,拿出一套办法来,只要劳动输出和输入双方都加强组织管理,是可以把这个问题安排得更好些的。据说二三十年前,日本工业大发展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再说,组织、发动农民,我们中国是“专家”,中国几十年的革命斗争,都是在发动和组织农民,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再次组织、发动农民,应当是轻车熟路……    
    我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打工潮”,限于篇幅也许并没有说清道明,但是我是打工仔出身,身在其中,深知打工仔的酸、甜、苦、辣,有些想法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是非曲直,读者明鉴。    
    从四川到广东沿海的打工仔,人数以百万计,其中能人自然不少,我能从中冒出来,一是因为我憋着一口气──为四川打工仔争气,二是我赶上和抓住了机遇。    
    由于自己是打工仔出身,深知打工仔的甘苦,在我当了老板后,我非常理解和体谅打工仔。照说,从我当砖厂老板起,工厂的员工就是在为我打工,但我总是以他们为朋友,开初我同工人同吃、同住在简陋的工棚;办公司以后,我同员工同吃一锅饭,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只要我在家,总是和员工一起进餐,大家围桌而坐,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兴趣一来,便拿酒加菜,碰上几杯。饭后茶余,和大家下象棋、搓麻将、摆龙门阵,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    
    我们公司的员工,吃、住是全包的,工资月月按时发,从不拖欠,年终按工作成绩,分别发“红包”。凡在公司工作半年以上的,每年有旅游假两周,工资当然照发,另发车费、生活费。员工的生日,按例由食堂加餐庆祝,对员工的困难、疾苦,总是尽量帮助。我还在当砖厂老板期间,两个年轻工人,工余外出玩耍,两人既无聊又无知,跑去爬高压电杆,结果双双触电,按说是场外事故,就是国营企业也不能按工伤待遇,我二话没说立即送医院抢救,医药费花了两三万元,保住了性命,其中一个严重者,截了下肢,我又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