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药结合起来,有清有宣,有一个清宣郁热的作用。上焦的热因为上焦离表很近,所以要清宣,把热散出去。“若少气者”,这是火热伤气,这个火热邪气是容易伤人体的正气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是指的人体的阳气,人体的阳气有温煦的作用,有气化的作用,那就可以化生人体的正气,壮火是指的实热,指的人体的邪气,壮火是邪气,他有消耗人体正气的作用,壮火食气,他指的是少气,少气和短气不是一个概念,短气是指的无形邪气的阻滞,气不畅的一种感觉,少气是气不足的一种感觉,用桅子甘草豉汤主之,在桅子豉汤上加上一味甘草,它的作用是清宣郁热,兼以益气。甘草是补气的,用的是灸甘草,为什么不用人参呢,因为人参它是热证,用人参怕助热,所以用甘草来补气。“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这个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所以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呕。所以在桅子豉汤清宣郁热的基础上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呕。
  现在我们往后翻看这个桅子豉汤、桅子甘草豉汤、桅子生姜豉汤。桅子豉汤,我们在讲中药的时候讲过,在讲方剂学的时候肯定也讲过,我们现在又遇到过,你看“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所以桅子豉汤用十四个桅子,四合豆豉,二四得八,八十毫升的豆豉,这是两次的治疗量。“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个“得吐者止后服”其实就是《伤寒论》的原文,其实不应该加逗号。后面的桅子甘草豉汤,在桅子豉汤中加上甘草二两,也是分两服,所以甘草也是一次用的一两,也是十五克。桅子生姜豉汤是在桅子豉汤上加上生姜五两,生姜加的量比较多的,也是两次服,那么一次就是二两半,也是三十多毫升的量。方后还有一个“得吐者止后服。”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发汗方“得汗者止后服”,按照泻下方“得下者止后服”这样的逻辑来推测的话,当我们看到桅子豉汤后面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误解为桅子豉汤有催吐作用。会不会这样误解呢?你看得汗者止后服,那说明那是发汗的方子,“得下者止后服“,那说明那个药是泻下用的,用这个逻辑很容易推断出来“得吐者止后服”是指桅子豉汤有催吐作用,事实上桅子、豆豉并没有催吐作用。为什么吃完这个方子会呕吐呢?这主要是热郁胸膈的时候,用了桅子豆豉这类的方子宣散了心中的郁热,使这个郁热得了一定的松解,然后正气驱邪外出的时候,常常有一鼓作气,一吐而把邪热驱逐出体外的这种机转,这是正气的一种作用,而不是药物的作用。
  这个中医是一个很仁慈的医学,邪气在体表的时候,我们用皮肤这个半透膜来通过发汗的方式把体表的邪气、体表的毒素排出体外,什么叫半透膜?我们的皮肤能够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我们的皮肤能够出汗,能够排泄代谢产物,但是我们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我们人体内的血液不会通过皮肤透出体外,所以这个就叫半透膜。保留了人体有用的东西,排泄了人体代谢的产物,这就叫半透膜。如果邪气在体一表、毒素在体表,我们就因势利导,对邪气出路是用发汗的方式,是利用皮肤这个半透膜把邪气排出体外。所以当郁热流扰胸膈的时候,吃了药了,这个郁热得到松解,这个正气要驱邪外出,它也得有一种方式,什么方式?它就把胃内容物排出体外,然后就把胸膈中的毒素、胸膈中的这种热邪带出体外,所以这个就是吃了桅子豉汤可能会出现呕吐的原因,是机体排除毒素的一种反应。因为的胸膈中,你要在想通过胸膈中的哪一个半透膜才能够和外界相通呀?食道的粘膜,胃的粘膜这是偏于上部的,通过食道的粘膜,胃的粘膜来分泌一些代谢的产物,然后把胸膈中的郁热给带出去了。一吐它不带走一些热量吗?像我们有一些小伙子,他告诉我说“老师,我为什么撒完尿以后,全身有一个寒颤?”我说“你的尿里面它带走一些热量,所以你的阳气一时有点不足,所以你会打一个机灵,有一个寒颤的过程”。所以胸膈中的郁热,靠什么方式能够一下子排泄出去?就是靠的是把胃中的内容物给吐除出来,这样就把热量、把邪气、把毒素给带走了,所以这里的“得吐者止后服”,是吃药以后的一种反应,热郁得越严重,出现呕吐机转越多,心烦越严重,出现呕吐的情况也越多见,当然这个热郁得不严重,吃完药以后也就是平平静静的。不会出现呕吐,所以尽管是吃了桅子生姜豉汤,生姜是止吐的,和胃降逆止呕的,但是毕竟吃完这个方子以后,它调动了人体的正气,如果驱邪以外出的话,它仍然有呕吐的这种机转。吃完桅子生姜豉汤,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在吃药之前的这个呕吐,是火热扰胃的表现。所以这一点大家应当分清楚,桅子豉汤本身没有治疗的时候,兼有呕吐的,那是火热扰胃,这个呕吐是病理性的,它不能把毒邪、热邪带出体外。吃完桅子生姜豉汤,正气驱邪外出,一鼓作气出现的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它是把邪气带出了体外,所以吐出来以后,原来的那个心烦的证候,原来的那个呕吐的证候就会得到缓解。这就和桂枝汤证本身用药之前它就有“自汗出”,这个“自汗出“它是病理性的,有吃了桂枝汤以后,喝上热稀粥,盖上被子保温发汗,那么使它发汗,这种发汗叫药汗,是驱邪外出的。病理性的自汗出和用药之以后的汗出,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在桅子生姜豉汤中原来的这个这个呕吐是病理性的,吃了这个药后,正气驱邪外出,一鼓作气的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它和原来那个呕吐是不同的。
  接着我们看第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桅子豉汤主之。”用过汗法,用过下法,结果导致了余热留扰胸膈,出现了烦热,心烦是余热扰心的表证,这个热是余热未尽的特征,胸中窒是火郁胸中气机,出现了烦热这种表现,这个热是郁热内陷的表证,胸中热,是胸中郁热气机,他感到胸中窒闷不利,火郁胸中气机,胸中窒闷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用桅子豉汤清宣心中郁热,而不用加行气的药,你把火郁得到了宣泄,气机自然畅达。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桅子豉汤主之”。这里他写到了具体病例,实际上《伤寒论》里的原文都是一条一条的病例。一个外感病五六天的时候,用了大的泻下的方法,“身热不去”是余邪未尽,“心中结痛”这是火郁心中气机,由气及血,然后导致了血脉不和或者说血络不和,所以就出现了心中结痛这样的临床表现,“未欲解”病没有好,那么治疗上怎么办呢?那是火郁气机,是留气积血所造成的,当然还是解决火郁,用桅子豉汤来治疗。所以在这里,既不用加行气的药,也不用加活血的药,就可以解决火郁心中的这种“心中结痛”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遇到某些心绞痛的病人,如果遇到他他主诉胸膈中种疼痛而且有一种灼热的感觉的话,我们经常在这个方子里面加桅子,豆豉不怎么用,经常加桅子。桅子本身就有一种止痛的效果。所以在外伤科中,在烫伤中也经常用到桅子这个药,它有清热、止痛的效果。
  接着往下看第79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这个“心烦”是余热流扰胸膈,郁热扰心。这个“腹满”是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上面有心烦,下面有肚子胀,这两件事情都使病人感到难受,所以“卧起不安”,心烦也是碾转反侧、坐卧难宁,肚子胀也是使他碾转反侧、坐卧难宁,所以“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个时候仲景用了什么方法呢?桅子厚朴汤。用桅子来清心中的郁热,用厚朴和枳实来行气消满。我们注意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张方子里没有用豆豉。为什么没有用豆豉?豆豉是宣散的,是走上的。现在火热已经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了,所以他不用上行的,宣散的豆豉,用桅子来清热,用厚朴、枳实来行气消满。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桅子豉汤的适应证的一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虚烦证候这组证候还没有谈完,我们下次课再接着讲。我们下次课再给虚烦证做小结。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24 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栀子豉汤和栀子豉这一类方子的适应证,我们把这个证候叫虚烦证。之所以说它是虚烦,是说它是无形的热邪,留扰胸膈,蕴郁心胸。在《伤寒论》中,凡是邪气和有形的病理产物,象痰、水、瘀血、食积、虫积等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的时候,仲景习惯用实字。当邪气没有和有形病理产物相结的时候,仲景一般不用实字。不仅不用实字,有时还用虚字。这里所说的虚烦,就是指的无形的热邪留扰胸膈。
  我们在上次课最后谈到胸中郁热下扰,出现了腹部气机不畅,病证上有虚烦、下有腹满,导致了病人卧起不安,治疗用栀子厚朴汤。这是第79条。我们下面接着往下看原文,等把栀子豉汤这类的方证谈完之后,我们再给它做小结。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7 页,看原文第80 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这个丸药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成药。据考察,汉代流行的这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成药,大体是两大类,一类是甘遂为主要成分的甘遂制剂,这类药适合于治疗腹水这类的病证。比方说,汉代由于寄生虫病的原因,可能引起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