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恰恰相反。品牌成功的主因并不在名字(但一个糟糕的名字永远都不会使产品出名)。品牌能成功,是因为企业做了正确的营销决策,根据营销基本法则,步步为营。他们第一进入消费者心智,缩小焦点范围,抢先占有一个最强势的产品属性。对品牌名或企业的名字越认同,就越容易掉进品牌延伸的陷阱。“不可能是名字的错。”情况不妙的时候,你也许这样想。“我们拥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名字。”骄傲为毁灭之始,傲慢为堕落的开端。
实际上,建立品牌初时,自大可以是有效的推动力。然而一旦进入营销阶段,自大就是敌人。成功的营销者能思消费者之所思,站在消费者角度看问题,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情况。他们紧紧记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营销过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消费者认知。
通用成功节节攀高的时候,高层们以为凭此可在市场里为所欲为。成功导致失败。“铁算盘”们以为,为了使通用汽车盈利更多,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消费者会继续捧场。错。雪佛兰曾是经济型家庭用车的成功品牌,所以它可以延伸到昂贵车、运动车、卡车,任何车。错。雪佛兰从此不复是“美国的心跳”。现在它是第四。丰田才是老大。别克和奥斯摩比曾是高档汽车的成功品牌。高层们又认为消费者会喜欢它们的低价版本。在这一点上,他们猜对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同时也会破坏它们在消费者心智中“高档车”的认知。我曾经多交警告过他们,可惜他们不听。因为成功,所以为所欲为,然而这并不能保证继续成功。最后你得到的恰恰相反—你肯定会失败。
教训二:领导者必须封锁竞争
强势竞争者的一举一动皆不可忽视。大多竞争者只有一次机会出头,但领导者有两次。第一,身为领导者就是胜机;其次,当竞争者出现后领导者仅仅通过模仿竞争者也可以成功。但行动必须迅速,赶在攻击者站稳脚之前出击。很多领导者因为自大而固步自封。更糟糕的是,他们对竞争者的发展嗤之以鼻,直至情况无法挽回。
在营销战场上,封锁竞争对领导者来说尤为有效。记住,战争发生在消费者心智里面。攻击者若要冲击心智,它需要的是时间。一般来说,领导者有足够时间发动封锁战争。美国汽车行业的历史很好地解释了这条定律。约翰•;德罗宁(John DeLorean)在畅销书《晴日又见通用汽车》里写道:
“我在通用的时候,福特的产品开发能力比它强,克莱斯勒在技术研发上也强过它,但在通用占半数的市场份额面前,它们都显得苍白为力。
自从水制自动变速器(1939)和硬顶风格(1949)两项设计以来,通用再也没有出过重要的汽车技术革新。实际上,克莱斯勒时有技术革新,比如动力方向盘、动力刹车、电控摇窗和交流发电机,福特也几乎在每个重要新市场里都争得头筹。”
然而,哪个品牌代表汽车的卓越工艺?当然是通用。这其实就是企业人一直深信的“事实终会水落石出”的营销陷阱。消费者也认为事实终会水落石出。既然通用已是赢家,那么就是因为他是最好的才会赢。所以他们认为,事实肯定在市场领导者手里。换言之,其他制造商再怎么折腾,通用的汽车就是优人一等。但这只在消费者心智中占强势领导认知的情况下才发生。对今日通用来说,此景早已不再。当年小型汽车入市美国时,通用没有及时封锁竞争。它的领导者认知就此遭到了致命打击。而且,通用车的质量标准赶不上德国和日本。
领导者是应该草木皆兵吗?还是专门对最有威胁的竞争采取行动?追逐愚蠢的概念显然毫无意义,那又应该用什么来做判断?当第一辆甲克虫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看起来确实很怪异。底特律流传着一个经典笑话:“美国三件自以为是的东西是什么?”答曰:“南方厨艺、家庭性事和外国汽车。”很多企业都因为当时没有对这些“令人难堪的东西”采取及时行动而今追悔莫及。今天,他们的口号可能是:“擦亮眼睛,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但对领导者来说,这是个危险的战术。等到事情已经发生时,往往情况已经无法阻止了。想要加入竞争,不意间已为时太晚。在我看来,通用除了自乱阵脚导致的自杀悲剧化,还错失了两次最重要的封杀低高端市场的绝佳机会。在通用如梦初醒之际,日本小汽车已经紧随德国人杀入美国。小汽车占了美国汽车市场的20%,而通用只有袖手旁观的份。高档车市场也出现了同样情况:奔驰和宝马开始销售比卡迪拉克更贵的车。通用也拿不出新品牌与它们对抗。(也许他们应该买回著名的老式汽车,LaSalle。)日本人也携阿库拉(Acura)、凌志Lexis和无限(Infinity)尾随而来。
今天,豪华汽车的大部分市场掌握在德国人和日本人手中。通用仍然只有坐旁上观的份。
教训三:不要与前线失去联系
企业规模越大,首席执掌官就越有可能与一线人员失去联系。如果你是一个要务缠身的首席执行官,你怎么去收集正在发生的一切的客观资料?怎样抽时间从中级管理人员那里听到你想听到的东西?怎样收到好消息的同时听到坏消息?
一种方法是“乔装打扮”或秘而不宣。这在经销商或零售商层次尤其有用。很象古代微服出访的皇帝,打扮成平民混进人群,探清事情真相。首席执行官就象是皇帝,很少能从下属口里听到真实情况。权利场无不滥演着勾心斗角。所以你必须找到一两个诚实可信的人,让你听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他们也许是某个底层的员工,或者是经销商,也可能是消费者,总之,他们能让你知晓内情。
想想通用的小卡迪拉克的崩溃。也许根本不用我来指出,甚至当时底层员工就能给首席执行官提出建议—外形类似雪佛兰的卡迪拉克不会卖得很好。果然如此。
另一方面是首席执行官的时间安排。他们要参加的联合会议、工业活动、董事会议和庆功宴会实在是太多了。但营销战略与品牌战略问题如此重要,绝非部下可以解决。如果你代表所有,你就应代表下一次集资活动的主席。(出席国家级葬礼的是美国副总统,而不是总统。)首席执行官要出席的下一个地方,应该是第一线。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走出办公室,亲眼看看你的企业到底是什么样子。
第3章AT&T由盛而衰的启示
杰克 · 特劳特
1875年,亚历山大•; 贝尔为研究“会说话的电报”集资成功。他建立了美国贝尔(American Bell)。十年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诞生,美国贝尔完全拥有这个子公司。AT & T着手建立第一个长途电话网络。到了19世纪末,本地电话发展迅速,AT & T收购了母公司美国贝尔的所有资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日后世界为之艳羡的电话王国日渐成型。
然而,2000年9月的《华尔街日报》以一种很体面地方式说,“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AT & T公司用声波和电线维系美国。这个曾经是美国最大、最富、最强的公司,现在正在自行分拆。”随后《纽约时报》说:“AT & T身处危险边缘,压力升至最高”。《商业周刊》报道:“AT & T无法再通过花钱的方法使它走出困境”。最后,《今日美国》做出结论:“曾占主流地位的品牌AT & T可能会消亡”。
这些会是AT & T衰落的原因吗?
《华尔街日报》继续指出AT & T 115年的历史背后生衰起伏的原因。第一,无论一个公司有多么强大,它都不能免疫于经济和技术的改变。与1950和1960年代贝尔系统的流金岁月相比,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企业必须得学会面对变化,但是,AT & T一直都在忙于变化,所以说变化不快不是原因。关键在于变化的方向。
对于AT & T呈向下螺旋形的发展,文章给出了另一个原因:1982年,政府强制AT & T把小贝尔(Baby Bell)分离出去,它就与消费者失去联系。AT & T不再拥有“拨号音”;他们因此丢了本地电话的市场,这也不是原因,因为AT & T公司的设备、长途电话和大公司的通信业务都还掌握在手里。实际上,造成分拆结果的,原因出在AT & T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对它做了什么。对一个长期处于“自然垄断”的公司来说,“竞争”是闻所未闻,而正因为此,AT & T犯下了种种错误。他们根本不了解真实的世界是多么险恶,人人以怕被抢走市场而自危。
第一次大错误:进入电脑业
实际上,通过回顾历史可以找出AT & T在发展中的两次真正的战略错误。
1984年,小贝尔脱离AT & T,AT & T更放开手脚追逐垄断外的市场。这些年来,AT & T通过贝尔实验室收购了数目甚众的技术成果,比如说开发高级专业交换机、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和他们内部使用的电脑。
有人开始天真地决定挑战IBM在企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当AT & T不得不放弃通信领域的垄断地位之后,他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其它领域了,其中征服电脑界更象是笼罩在它身上的乌云的银色镶边。AT & T里毫无经验的营销人士以为,向电脑领域的转型很容易。因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实在太快了,这证明有强大的顾客需求存在,而且行业中又只有IBM一家独大,于是AT & T就大举兴师杀入电脑领域了。
首先,为开发和推出PC机,AT & T与Olivetti U。S。A。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你能想象这是一家意大利电脑公司吗?)AT & T欣欣然推出PC6300和小型机3BZ。看着这些产品,消费者茫然问道,“电话在哪里?”因为消费者的心智中,AT & T就是电话的代名词,悲剧就在于AT & T认为他们可以改变这一点,或者说必须要改变。
之后在1991年,AT & T又拨出73亿美元投资电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