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的排名表“男孩排行榜”是用铅笔写的,巴菲特说的则冠冕多了,说它
是公开印刷的。
巴菲特的自传中没有夸大自己的成功,反而删了不少自己的雄心和打
算。比如说,他说自己去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是因为与本·格雷厄姆太要好了,
而不说是哈佛开除后决定去第二好的大学念书。同样地,他说自已放弃在格
雷厄姆—纽曼的职位去奥马哈不是“为了当头儿”;他与伙伴之间也只是亲
人般的劝告和恳求。这可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当奥马哈《世界先驱报》报道
巴菲特从纽约回来时,他的伙伴们赶紧努力工作了三星期。他还说让他充当
汤姆·默菲的“大猩猩”是默菲的点子,而他自己对此的努力也众人皆知。
好像他有点想把自己的成功说成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他一生努力追求财富
的结果。
其实朋友们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十分谨慎、认真,他从不心不在焉。诺
曼·利尔说:“他一生都给人快乐,他没有缺点。”这种印象也是巴菲特充
沛的、少年般的活力造成的。他不很正式但不“马虎”,坚定而不无动于衷。
巴菲特能把一些普通的乐趣变成享受。有一次《纽约杂志》报道说他“大
口地喝百事可乐,因为他喜欢红色甜食”。巴菲特过去在奥马哈的邻居唐·凯
奥——他曾拒绝与青年巴菲特一起投资——凑巧读到了这篇报道,他被激怒
了。凯奥现在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经理,他给巴菲特写了封信,提出要让他尝
尝“神的玉液琼浆”。几个来回后,巴菲特同意试试这种新“红色可口可乐”
的样品,然后就是试用。“他对红可口可乐有点上瘾了。”凯奥说。实际上
他一天喝5瓶, (不要百事可乐了。)而且常常小孩一般给凯奥写张条子说
… Page 180…
他有多开心。据一位来访者说,他的办公室里塞满了土豆片和“几千个”红
色可乐的瓶子。当1986年(白宫换届那年),凯奥再次遇到了巴菲特,他认
为这位老邻居一点儿也没变:“这家伙还是那样热爱生活。”
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度会议时,巴菲特的神话传说就会达到顶峰。
过去在奥马哈,只有几个股东参加在附属它的国家赔偿金公司的自助餐厅举
行的这项会议。当零星有几个外地股东来时,巴菲特把会议的地点改在红狮
饭店的地下室。到1986年,股东们潮水般地涌来了,他租下了粉红色大理石
装饰的陵墓般巨大的乔斯林艺术博物馆。股东们拿着他的报告,像鸟儿一样
塞满了奥马哈。其中有巴菲特的崇拜者,钱商,格雷厄姆的追随者,纽约银
行家,退休了的富豪和向往财富的年轻投资人。他们有的西装革履,有的短
袖衬衫;有的从东部来,有的从南部来,也有来自西海岸的。相比之下,其
他公司的年度会议几乎连一个股东也吸引不了,因为那是浪费时间,来奥马
哈参加会议的共有450人,会议结束后,巴菲特就带他们参观B夫人的家具
世界,那儿陈列着一些卖价1万美元的东方地毯。
会议本身就像是巴特尔斯&杰姆斯的聚会。桌上放着咖啡壶,桶里装满
了罐装可乐——公司的“官方饮料”。与会的95%的股东至少持有股票5年
了,这种忠诚在华尔街上独一无二,其中多数人把积蓄都转到这种股票上。
他们对它如此依恋,简直到了宗教信仰的地步。巴菲特就是他们的神。他们
仔细注意他的每个手势,每句话,好像可以把它裱起来挂在墙上一样。他们
都美滋滋地认为自己也有那么点荣耀——即使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他们发现
了天才。这个教派有自己的教义(“格雷厄姆和多德”投资哲学),它的教
徒都是些感觉良好的虔诚教徒。
他们当中有读过“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图森的冶金工程师詹姆斯·雷克,
有在波卡特洛、爱达荷经营一家保险公司的罗纳德·弥尔顿,还有奥斯汀的
摄影师迈克尔·奥布里恩,他是在写转让证书时认识巴菲特的。读了巴菲特
的书信体报告后他买了他的股票。还有一个是杰克逊维尔的叫萨德·麦克纳
尔蒂的钱商,他对巴菲特如此崇拜,于是他带着妻子来庆祝自己的结婚纪念
日。
还有一个忠实者来自密西西比的蒂姆C。梅德利,是个杰克逊的财政计划
人。他的妻子吃惊地问他:“你花1000美元一直到内布拉斯加,只为了听人
讲话?”梅德利只有一股股票,“也许我是有点疯狂,”他承认说,“可你
是个忠实的教徒,你常去教堂,巴菲特对我就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梅德利第一次遇见巴菲特是在梅德利的走廊里,当时巴菲特正在欢迎投
资者。他头发乱糟糟的,穿着蓝色短便上衣,一条肥大的灰裤子,皮带眼的
地方都磨薄了,看上去就像一个中学蓝球教练:一个梅德利深感敬畏的“普
通人”。
当巴菲特和芒格走上讲台时,人群崇敬地安静了下来。台上放着一夸脱
的红可乐,像圣餐一样。巴菲特很快地介绍了一下公司的业务情况,然后就
开始回答问题。他一本正经地说要早走的人只能在芒格发言时走,他说的时
候可不许。以后的几小时他们随便,无隐瞒地谈起了年度报告,回答了关于
伯克希尔和业务方面的问题。
芒格扮演的是配角,他老是提起“文明”的问题,好像现在世风日下一
样。在一次会议上他高谈道:“这个屋里坐的都是智慧的人。”但他不是人
们最赏心悦目的人物,对他捧场的人廖廖无几。
… Page 181…
巴菲特抢了所有镜头,他的眉飞色舞的玩笑一个接一个,眉毛好像在脑
门上跳起了华尔兹。他喜欢看到熟悉的面孔——他认识多年的人,因他而富
的人,还有像贫民道·安格尔这样的人,他现在可有了1500万美元。他对一
个朋友说,他觉得自己在画一幅巨作,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称羡不已。也许他
在伯克希尔的这种救世主般的地位正是他连一股股票都不愿卖,并把股东会
开成典礼一样的原因吧!他谈到了通货膨胀,B夫人和公司的管理,并回答
了关于投资,大都会公司和本·格雷厄姆的问题。还时不时用个简明的小故
事来说明道理,随便得听起来像是夏天下午慵懒地在安乐椅上闲聊一样。
有一次巴菲特在大都会公司做即兴演讲,有人问他有什么管理技术可推
荐的。他讲了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小镇的故事。他想与当地人交朋友,他走到
村子的广场上,看见一个“德国牧羊人般狼狈的”报时员老头。巴菲特接着
说: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一条狗,问道:“你的狗咬人吗?”老头说:“不”。于是陌生人弯
腰拍了拍这条狗,狗扑上去,很熟练地咬下了他的袖子,陌生人一边动手补衣服一边问
老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老头说:“不是我的狗。”故事对管理人的寓意
是:问对问题是很重要的。
巴菲特总是用这种言简意赅的方式来说明问题,哪怕是在私人场合。有
一次一个大力吹捧巴菲特的保险公司但自己不愿投保的人——史蒂文·格拉
克斯特恩飞到奥马哈问几个问题。那是个寒冷的早晨。格拉克斯特恩在报纸
上读过巴菲特的评论,现在他急着想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巴菲特穿着
法兰绒衬衫和卡其布裤子会见了他,他一下子觉得轻松多了。他对巴菲特讲
起了理论上的风险问题。“嘿,斯特恩,”巴菲特说,“要知道你打扑克牌
时总有一个人要倒霉,如果你看看四周看不出谁要倒霉了,那就是你自己
了。”
这就是巴菲特警告他不要承担他不懂的经纪人风险的方式。格拉克斯特
恩觉得东道主就像那些年度报告的作者一样——说得很简单,不多,但含义
深刻。他接受了巴菲特的劝告。
巴菲特的公私界限弄不清了。他的朋友也是他热心的支持者。他们常来
咨询一下,要点建议。斯坦·利普西要巴菲特帮助参谋一下该怎么摆脱女友
的纠缠。德克萨斯融资家理查德·雷恩沃特跑过来咨询定期的“不动产票据”
问题。1986年,雷恩·沃特举棋不定时,巴菲特警告他不要为了几个钱而轻
举妄动,不值得。这事雷恩·沃特终身难忘,因为不久华尔街上行情正好的
几种股票垮了。杰克·伯恩谈起巴菲特就像谈到国宝一样。“有些认识沃伦
的人没得到好处,”伯恩说,“他也该给我点好处。”
每逢奇数年份,巴菲特内层——所谓格雷厄姆一伙——都要召开一次碰
头大会。刚开始只有巴菲特和几个投资伙伴参加,很简朴。他们在佛罗里达
棕榈海岸第二次碰头时,有个旅馆服务员对小费看不上眼,把它掷到门上了。
还有一次,富得流油的桑迪·戈茨曼跟他们一起去开会,到机场时原以为是
坐头等舱,别人都说不是,窘得戈茨曼结结巴巴地说他的秘书搞错了,最后
跟着大家坐二等舱。
现在他们开会可不再是这样了,参加者范围也扩大了。他们现在是坐伊
莉莎白去斯科茨代尔、亚利桑那太阳谷、爱达荷这样的地方度假。巴菲特邀
… Page 182…
请了一些有钱的朋友和夫妇,如本罗尔·卢米斯和汤姆·默菲。有一次他们
在科罗拉多河上玩,大老爷凯·格雷厄姆忍不住说道:“我的屁股从来没有
这么湿过。”
巴菲特认为与朋友们去度假是极其开心的事。他很喜欢他的朋友,别人
对他也一样。这种聚会也有种神圣的气氛,虽然与年度会议不完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