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罗杰·洛文斯坦,《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财经记者,1989—1991年主管
股票专栏《华尔街听闻》。目前撰写一新的金融专栏《固有价值》。现与家
人居住在新泽西州西菲尔德。
… Page 3…
'内容简介'
沃伦·巴菲特就好像希腊神话中的迈达斯神,有点石成金术。他的合伙
人企业曾连续多年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几十个百分点,令华尔街人士目瞪
口呆。股东们对他的追随和关注,形成奇特的“巴菲特现象”——他的健康
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股市行情的涨落。
巴菲特的成功并非偶然,九岁的他已经知道通过收集瓶盖来了解哪一种
品牌的软饮料生意最红火;在为《华盛顿邮报》做报童时,他就考虑过可以
依靠增加产品线来获得更大利益。其投资生涯始于11岁,迄今个人财富已逾
166亿美元,超越比尔·盖茨,成为美国新首富。
本书的作者以生花妙笔叙述了巴菲特令人神往的一生,揭示了他的致富
原则;并且对他投资伯克希尔、GEICO、《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吉列等
企业进行了生动详实的描写。语言轻松幽默,情节引人入胜。
… Page 4…
引言
在投资业的发展史上,沃伦·巴菲特可谓独占鳌头。他从零开始,仅仅
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积聚起巨额财富,成为 20世纪世界大富豪之冠。在
40年的时间里(足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业绩非凡,
获取了惊人的赢利,未曾遭遇过大的风险,也没有出现过亏损年度,这真是
一个奇迹!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及旁观者们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
的事。通过连续、高质量的滚动,巴菲特获得了97亿美元的收益净值。
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抑或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与否——巴菲特在
市场上的表现总是很好——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比尔·克林顿执政,从 50
年代到90年代,从便鞋、越南战争到债券、信息时代。在战后美国,主要股
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却达到了28。6%的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成就的独特性:它是传统的长期投资的结果。华尔街
的现代金融家通过控制公众的资金而变得富有,其核心技巧是在适宜的时候
买入和卖出。巴菲特规避了这种游戏,以及华尔街因此而声名远扬的过度行
为。事实上,他重新发现了纯资本主义的艺术——冷酷而公平。
投资于巴菲特的普通股东也变得富裕了,与当初交给巴菲特运作的资本
相比,增值的数字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一个人在巴菲特职业生涯的开始
(不算1956年在奥马哈学习期间)投入1万美元,并且坚持到底,那么到
1994年底,财富将会达到8亿美元。
然而,仅仅数字本身还不足以说明巴菲特在华尔街创造的辉煌。每年一
次,信徒和投资者们像圣徒一样涌向奥马哈朝圣,聆听巴菲特分析投资、商
业、金融的复杂性,这简直成了美国每年的一件大事,如同埃尔沃斯音乐会
或宗教复活节。金融界人士到达奥马哈,把巴菲特的著作视为《圣经》,犹
如念布道的经文一样背诵巴菲特的格言。
他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导致了他整个生活过程中的戏剧性。在人们去奥
马哈朝圣之前,在巴菲特创造辉煌的业绩之前,他站在大学晚会的角落,一
副孩子式的面孔,眼睛炯炯有神,把人们视为一群拥挤在一起的喝醉了酒的
老朋友。几年之后,当这些朋友成为了华尔街创业的年轻会员时,仪式是相
同的。巴菲特,这个群体之中最年轻者,端坐在俱乐部的交椅上,而他人则
环绕在他的周围倾听他对金融形势的分析。
在华尔街,巴菲特朴实的风格使他成为被崇拜的偶象。华尔街的生意是
惊人的复杂,而巴菲特解释起来,就好像百货商店的售货员谈论天气一样。
他一直认为,每一种股票的债券,无论多么神秘,都存在着某种有形、有序
的东西,在华尔街的专业术语中,他似乎另辟蹊径。
有趣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获取了投资收益,华尔街变得更加复
杂,更加深奥、神秘,更加可怕。巴菲特出生时 (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很
少有人拥有足够的资本从事投资,他们只能把钱积存起来或购买AAA级债
券。大萧条的阴影被战后的繁荣所掩盖。今天,数十万美元是一笔小额款项,
但很少有人满足于此,很少有人仍然保持着旧时谨慎的习惯,他们至多急切
地浏览金融报道,仿佛每天住房或通货膨胀数字的变动能够带来长期等待的
“答案”,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以一种震撼其父辈的方式急切地转换投资
基金。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巴菲特的惊人之处是他的适应性,他所做的大
… Page 5…
多数事情能为普通人所模仿(这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涌向奥马哈的原因)。巴
菲特的天才之处是他的性格:谨慎、严谨、理性。而这些普通的性格,对于
那些搏击股票市场的人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金融狂潮时期却很少见。就此
而言,巴菲特的性格和职业把他推举到投资业和美国企业的公共导师的地
位。巴菲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他的作用,养成了一种记述其非常行为的习惯。
作为一名投资者,巴菲特避免使用财务杠杆、期货、动态套头保值、现
代资产组合分析,以及其他由学术界发展起来的神秘的东西。与现代资产组
合管理者不同 (其思想是交易者的思想),巴菲特将资本投于少数企业的长
期增长。在这一点上,他模仿前代的巨头,如J。P。摩根。
但是神秘的摩根是华尔街的原型,而巴菲特,一个坦率的中西部人,却
是它的反叛者。他曾嘲讽说,应该戴上滑雪面罩的是银行家,他也曾对一位
在金融界工作的朋友说:“在华尔街的高速公路上,你不会遇到多少麻烦。”
他曾经写道,与其听取投资银行家关于是否成交的观点,倒不如问一问理发
师他是否需要理发。这些普通的、高谈阔论式的思想使他成为该国过去某些
基本的东西的原型,满足了美国人对于真正英雄的需求。
这一直是美国世俗的传说:来自中西部或西部的纯真的平民,无论是政
治家、银行家、大的商人或其他人,抵制住了唯利是图的东部人。这是这个
国家兴起的代价,这是一种记忆,纯真的美国人被摧毁了。欧洲保留了王室,
美国人的理念总是来自中部地区的自我创业者:林肯、吐温、威尔·罗杰斯。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这也是巴菲特的信徒在奥马哈所要寻求的。
杰克·纽费尔德写罗伯特·肯尼迪时,说巴菲特不是一个英雄,仅仅是
一个希望;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个人。尽管足智多谋,但颇为奇怪。当他
在巴黎时,他唯一的感受是对观光毫无兴趣,且倍觉奥马哈的食物可口。他
具有极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两耳不闻窗外
事,但是这些个人特征也惹了不少麻烦,一次当巴菲特正在马撒葡萄园拜访
凯瑟琳·格雷厄姆时,一位朋友惊叹落日的美丽,巴菲特却说他没有注意,
仿佛他有必要集中精力注意落日;即使是在加利福尼亚沙滩前的度假公寓,
巴菲特也是连续数周地工作,从不去海边。
像其他的天才一样,巴菲特也付出了代价。由于在一个过于严厉的家庭
中长大,巴菲特生活在一个情感封闭的氛围之中,与他共事的很多人,即便
在几十年之后,都清楚他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甚至他的子女也很少见过他
们的父亲带着某种表情,放松他那张严肃的面孔。
尽管巴菲特是一个主持人或说教者,但实质上是一个内向者。彼特·林
奇(投资基金方面的天才),80年代拜访了巴菲特,他为巴菲特的处所的平
静所震惊。巴菲特的案卷,整齐地按字母排列,看上去仿佛是上个世纪的档
案。和林奇一样,他没有交易员队伍,也没有电子屏幕,没有价格图表,没
有计算机,只有1929年以来的报纸和一只古钟,这两件东西放在地板上,见
证历史,目睹了他们买了什么、卖了什么。林奇每隔几周就剔除损失的股票,
而巴菲特却数年拥有相同的少数几种股票,林奇感到悲痛,仿佛重温过去。
巴菲特略带现代色彩的东西是一架私人飞机,除此之外,他在巨额财富的花费中
难以得到什么快乐,他不收藏艺术品或时髦的汽车,而对汉堡包情有独钟。他住
在木制结构的房子中,并在同一条街道工作。他的消费爱好是工作,或者正如他
所称的,是游说。正是因为如此,他揭示了交易的秘密,他将会因此而流芳后世。
… Page 6…
前言
罗杰·洛文斯坦
我是以一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该公司为巴菲特所控——的长期
投资者及《华尔街日报》十几年的财经记者身分开始研究沃伦·巴菲特的。
理论上,本书既有投资者对专业的通晓,又具备记者的客观性。至于这些愿
望是否能够实现,则需要读者来作出判断。
我于1991年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