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玮娓道来-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呆呆对此异常感兴趣,于是决定全面细致地为我写一份报道,刊在纸质媒体上。但他一直流露出很大的疑惑,问我:“为什么20个明星、艺术家都那么一致地无条件支持你呢?” 
  我微微一笑,告诉他:“他们当然欣赏我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真诚。在他们眼里,我也许还是个孩子。”一位老师曾亲口说过,就是因为我的单纯和真诚,感染了他。 
  三 
  下午空闲,在家休息。打开电视看到一系列与儿童节有关的节目:动画片、儿童电影、木偶剧、大风车……很多我小时候都看过,感觉特别亲切。 
  换到中央六台电影频道,眼前突然出现《流金岁月》节目的预告片:六月二日晚九点将播出“六一”特别节目——电影《祖国的花朵》演员五十年后再聚首,以此当作献给共和国同龄人一份久违的儿童节礼物,让观众一同经历“花朵”们的童年和成长。节目嘉宾:张筠英、赵维勤等。 
  《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童电影,拍摄于几十年前,我们这代几乎没人看过。但如果提到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会唱,无论是否生长在北京,是否真的到过北海公园泛舟,只要这首歌被我们唱起,儿时那灿烂的笑脸一定会浮现眼前。“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影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歌中表述的孩子们快乐的心情一直渗透在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中,至今都感觉良好。 
  《让我们荡起双桨》正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而张筠英老师也是这部电影的女主角。 
  读大一那会儿就知道张筠英老师了。上《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为更生动形象地表述课堂内容,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纪录片叫《伟人毛泽东》,里头有一个采访张筠英的片断,回忆她跟毛主席有意思的一段故事。   
  祖国的花朵儿(2)   
  1953年10月1日,在国庆盛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张老师和一位男同学走在队伍前面的少先队队旗下,手捧用银纸包着的鲜花,在千万双目光注视下,穿过金水桥,向天安门城楼跑去……见到毛主席后,她举手敬队礼,把鲜花献给了主席。新华社保存着一张题为《毛主席和少年儿童》的照片,照片中站在毛主席身边,脖里系着红领巾、扎小辫、手指前方的女孩就是张筠英。这幅照片曾经在我中学语文教科书里也出现过。 
  得知张老师要作客《流金岁月》六一专题节目,我非常兴奋,因为我同张老师也有过一段交往。如上所述,两年前我导演的《聆听经典》音乐朗诵会特意邀请了张老师参加,当时她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并到现场精彩献艺。 
  四《聆听经典,向往崇高》音乐会的创意缘于央视一台同类型的晚会,我当时在现场看完后全身热血涌动,头脑突然一个闪念:我也要当一回导演,弄一台高档次晚会,还要云集各路明星大腕。根本没有预设什么后续困难,也不懂其中的繁杂程序,更没有任何人、才、物力做后盾,就这么莽莽撞撞地白手起家,说干就干。虽然碰到无数麻烦、危机、阻碍,终究还是被我弄得漂漂亮亮,这个幼稚轻狂的年少冲动现在看来,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跟张筠英老师没有任何套路化的礼仪程式,而是十分轻松的生活化交往,沟通不费吹灰之力。因为初涉社会,头脑一套逻辑理念还带着浓浓的学生气、孩子气,也就显得无知者无畏了。但我对张老师的尊重却发自内心,她也很乐意交我这个小朋友,相信我的能力,欣赏并支持我的所做所为。在她眼里,我就是现在的——祖国的花朵。 
  我自然而然地把单纯、活泼、轻松的少年意气带到了舞台上。相对于那些训练有素的大型综艺晚会司仪,我可能显得稚嫩、无技巧、不专业,然而艺术家们正是被我这种年轻人的本色深深感染,表演状态极端亢奋。台下坐着一千多名来自首都各所高校的“祖国的花朵”,持续地绽放出大规模的灿烂。 
  张筠英老师兴致勃勃地演绎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正要退场却被我堵在舞台上,我要对她进行一个小小的现场采访。 
  小 玮:张老师,请留步,我能不能对您进行一个现场采访? 
  张筠英:欢迎啊! 
  小 玮:大家再看一眼张老师(此话一出,全场爆笑,张老师亦笑)张筠英:都看好几眼了,呵呵! 
  小 玮:说错了,说错了。大家能不能看出点什么?(众大笑)小 玮:能不能看出……多少年前?张老师,多少年前啊? 
  张筠英:嗯,让我想想……四十年前,五十年前。(小声对我说)小 玮:大家能不能看出五十年前张老师是什么模样?(众大笑)张筠英:看不出来,我替你们回答吧!(张老师笑)小 玮:不过大家回忆一下,上大一时,我们在课堂上都看过一个短片:一个小女孩在天安门上用手指着远方,头就这么低着。(我做出低头的模样,张老师快要笑晕)张筠英:不是低头,是俯身。 
  小 玮:那个小女孩就是张老师(全场掌声起)张筠英:1953年,在天安门城楼拍的照片。 
  小 玮:张老师具体说说当时您跟主席都说了些什么东西。(此言一出,全场笑翻,张老师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张筠英: 是说什么话,不是什么东西,呵呵。(现场再笑)张筠英: 那时,不是随便就能上天安门的,我很小,被选上觉得特别兴奋,从那么高往下看游行队伍相当壮观,我在上面活蹦乱跳。毛主席看到我特别高兴,先问问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所学校,功课怎么样,是不是少先队?后来他看我太高兴了,就俯下向问我:“你说是国庆节好,还是过年好?”我   
  祖国的花朵儿(3)   
  说:“国庆节好啊!”毛主席就乐了,然后继续问:“为什么呢?”这一问把我问住了,我愣了两秒钟,当时毛主席非常高,我印象只到他腰那,就抬起眼睛看着毛主席说:“因为能见到毛主席啊!”(全场大笑,持续掌声)张筠英:我小时可比现在会说话,现在反而不会说话了。 
  小 玮:还有,大家都听过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浆》,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电影主演就是张老师(掌声)张筠英:不是主演,是反一号,呵呵!(现场笑声)小 玮:张老师丈夫瞿弦和老师是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他今天本来要来的。 
  张筠英:他们团里今天召开紧急安全会议,所以不能参加,我代他向大家问好!(掌声)小 玮:访谈完毕,谢谢老师!(掌声,笑声)我的口误、忘词、激动、紧张、用词不当反而使现场掌声阵阵、笑声连连、群情激动,硕大的音乐厅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个片段成了整场晚会最有吸引力的花絮,台上祖国的花朵和台下祖国的花朵来了一次相当有意思的互动。   
  祖国的花朵儿(二)(1)   
  前篇文章谈到了著名艺术家张筠英老师,如果提到她的丈夫瞿弦和,大家肯定更熟悉。 
  他的形象总是出现在大型晚会现场和电视屏幕中,或主持、或表演、或做嘉宾。他主持过“同一首歌”、“心连心”、“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等大型文艺活动,主演的话剧《高山巨人》获32届意大利皮兰德娄戏剧节“艺术大奖”。 
  他的声音经常播放在广播里,朗诵诗词、演播小说、人物配音、表演广播剧。连续两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十大演播艺术家之一。 
  他不仅在艺术领域造诣颇高,还长期担任行政职务——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认识瞿老师比张老师还早。我很喜欢古典诗词,还有朗诵艺术,但我反感那种晚会庆典中言辞空洞、感情虚假、故作腔调的喊口号式朗诵或演讲,不仅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叫全身起鸡皮疙瘩。我喜欢的是优质声音、真挚情感、自然状态三合一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性化诠释,一种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轻雅而厚重的艺术境界。国内很多演员都涉足过朗诵,但真正功力精湛的却没有几个,就个人欣赏倾向而言,我认为瞿老师是一位大家。悠悠然绵长的韵味附着在他磁性的声音中,演绎作品以中音平铺,用高音提拔,偶然低音点两墨凸现作品的底色,处理细腻精当,火候拿捏得准确到位。功夫深又作品真,作品真又心地诚,心地诚则表现灵,这份“灵”正是艺术的“向心力”,受众往往听几句就容易入境,都变成了他充沛情感的附着点。 
  所以,只要遇到瞿老师的朗诵节目,我则是十二分的留意。 
  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在电视中见瞿老师上一个专题节目,才知道他原来连续两届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听众最喜爱的演播艺术家”,节目性质为十大演播艺术家聚首,从中我又认识了其他九位,也包括他的妻子张筠英。节目中他们不仅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奇闻趣事,还各自展示了独门看家绝活。对我这个声音艺术痴迷者来讲,无疑是饕餮大宴,自然对这些高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有意思的是,现在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都成了我的老师或朋友。我后来举办的一台名为《聆听经典,向往崇高》音乐朗诵会,他们大部分都到会捧场。 
  上大学到了北京,一个偶然机会,得到瞿弦和老师的手机号码,却一直没有打过。因为他系名人,根本不认识我,没有特别的事情冷不丁地给他拨电话属于骚扰,是不尊重的表现,对方也会挺气愤的。如果硬要没话找话拉拉家常、表示表示崇拜,他肯定是大忙人,不见得有功夫陪我呢!于是,这个号码一直睡在我的通讯录里没有发挥作用。 
  直到五一节,我们系举行文艺汇演,系里要求我上一个节目,那就来咱最拿手的——朗诵!不过选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