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3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杜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了。
在投资战略转换时期,杜邦公司最成功之举是吞并了通用汽车公司和美
国橡胶公司。然而却招致了联邦政府对杜邦公司的反托拉斯诉讼。杜邦家族
的人被送上了作证台。由于杜邦公司对美国最大的橡胶公司的控制,逐步垄
断了对通用汽车公司轮胎的销售。1931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新型车辆的轮胎
50%从美国橡胶公司购买。 1927年美国橡胶公司的销售额 193 00万美元,
获纯利 100万美元。1947年销售额为58 000万美元,获纯利近2 200万美
元。  1949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四种新型汽车所用轮胎大部分仍由美国橡
胶公司供应,最低为  50%,最高达60%。
在20年代末期,杜邦家族在美国工业领域内的影响可算是登峰造极的时
期,杜邦公司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化工巨人的美称。然而这一时期,同样是杜
邦家族遭人嫉恨的时期。杜邦家族的手伸得太长,手段也太毒了一些。1927
年 6月,杜邦家族又购买了美国钢铁公司 114  000股份,看来他是想对基
础工业领域又一家现有的主要公司进行控制。当美国司法部宣布要对这笔买
卖进行调查后,杜邦卖出了钢铁公司这笔巨额股份。同时将所购出的占美国
橡胶公司总股份30%股票减少到将近一半。
杜邦家族,过去就因违反托拉斯法而吃过官司,与政府在法律上进行过
较量。然而这次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不同的是,被告发的对象是杜邦公司
或因纳税率而被指控的当事人。而这次政府在起诉中,列出了186个杜邦家
族成员的名字为被告。其中一半以上未满21岁,最小的8个月。主要是对杜
邦家族的财产引起怀疑。然而政府起诉杜邦的目的司法部部长克拉克说得很
明白:“这次诉讼旨在解散美国最大的权力独揽的工业集团。”
当杜邦家族将这位最小的被告兰娜·布雷登在婴儿摇篮里玩耍的照片刊
登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后,杜邦家族对政府起诉做出的辩词的某些论点赢得
了公众的普遍同情。8个月的婴儿成了此案的被告,表面上看是荒唐可笑的
事,但必须看到隐藏在此事后的实质。它涉及的是杜邦公司对通用汽车公司
所拥有的66 300万股份的命运问题,美国最高法院决议对之予以剥夺。这笔
股份价值三十多亿美元,仅克里斯蒂安娜就拥有535 000股,另外,杜邦家
族个人包括婴儿也拥有这样的股份。
在审理此案中,政府始终认为,在杜邦公司,克里斯蒂安娜证券公司,
特拉华不动产及投资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之间,有一个联营董事会,在这
座金字塔的最高层,是少数几个掌握支配权的杜邦家族成员,当他们年老体
弱不能理事时就将权力交给下一代。政府的辩护律师经常质问杜邦是如何将
股份传给子女的,以及在转让这些股份时告诉过子女什么。杜邦则众口一词
地回答,没有嘱咐子女对继承的证券股份能采取什么行动,不能采取什么行
动。

1954年 12月 9日,审理此案的法官沃尔特·拉拜驳回了政府的起诉。
这时被告人数已减少到八人,他们是皮埃尔三兄弟及五个亲属。
1957年6月,政府又提出起诉,6月下旬,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认为杜
邦公司的行为有“垄断倾向”,有违反“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的错误,并将
此案移交拉拜的法院作纠正。两年后,拉拜做出裁决,杜邦公司继续拥有通
用汽车公司的股份。于是,政府再次上诉。1961年最高法院以压倒多数通过
表决,责令杜邦公司放弃其所拥有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份。
美国联邦政府对杜邦公司违反反托拉斯法的起诉,从20年代末期伊始一
直拖延了将近40年。当最高法院做出剥夺杜邦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份时,皮
埃尔·伊雷内和拉蒙都已相继去世了,随他们的幽灵而去的是杜邦家族和杜
邦公司的鼎盛时期。杜邦家族作为建功立业的佼佼者的时代结束了。
2 独到的策略
皮埃尔做出的杜邦公司的转换战略,起初并不一帆风顺,坎坷不平,荆
棘丛生,但未能阻止他们去获得成功。一个庞大的化工帝国从资本主义经济
的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中巍然屹立在特拉华州的土地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皮埃尔就把总经理的职务让给他的大弟弟伊
雷内,自己不执掌经营权,不过仍然是杜邦公司老板。过去杜邦家族一直是
老板兼经理,而且宣扬这种机制的好处,皮埃尔首次这么做,也算是一种改
革吧。
这个伊雷内是1884年3月28日死于火药厂爆炸事故的,曾经为杜邦公
司独霸火药业做过杰出贡献,很有才华的拉蒙·杜邦的第二个孩子,皮埃尔
的亲弟弟。
伊雷内和皮埃尔一样,中学毕业以后进了麻省理工学院读化学工程专
业,获得了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21岁的伊雷内起初在威明顿的普
西琼斯公司的造纸厂机械车间作技术员之类工作,拿比较低的工资,每周二
美元,但他很乐意干,而且认真负责。大约过了一年时间,他和哥哥皮埃尔
与另一人合伙,每人各拿8 000美元,组建了一家承包公司。  1902年,皮
埃尔和科里、阿尔弗莱德三人接管了杜邦公司的经营权以后,伊雷内进入杜
邦公司工作,组建了黑色火药经营部建设科,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伊雷内升为杜邦公司的副总理。1914年参与对通用
汽车公司投资,买了400股股票,价值27000美元。次年,科里出售他杜邦
公司的全部股份,伊雷内便同皮埃尔、拉蒙三人组成辛迪加,将科里的股份
全部买下。伊雷内成为位高权重、有钱有权的人物了。
伊雷内智力超群,才思敏捷,其举止言谈酷似他的父亲老拉蒙·杜邦,
仪态端庄,彬彬有礼,给人一种温和亲切感,因此很受公司员工及家族中人
尤其是他的侄儿侄女们喜爱和尊敬。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经常挤进他的轿
车,进行他们自称的“猪仔旅行”,伊雷内总是乐呵呵地驱车往南数英里,
把他们带到一个小镇上的冷饮店吃冰淇淋,然后到小溪边去玩水、捉螃蟹。
伊雷内还有一个特点,他经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每一个问题的看
法思路清晰,论点明确,表述得当,语意幽默,无论拥护者或反对者都爱听
他讲话,因而他的发言常常被新闻记者和有关人士引用。杜邦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曾经做过炸药出口生意,没过多久又不干了。在反托拉斯审判中,当

问及他为什么原因时,伊雷内把手一摊,做出两手空空的样子,说:“我们
没钱赚。法官先生也不能分文不拿审判我吧。”
伊雷内被誉为解决棘手问题的能手。虽然不一定超过他哥哥,但也常被
人称道。杜邦公司在一战期间就着手向化工工业转换,但真正开始还是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伊雷内当了总经理以后。这时他的任务就是指导杜邦公司
向化学工业投资,完成将一家军火企业向庞大的化工企业过渡。另外,战后
杜邦公司员工锐减,从原来的十万人裁减为三万人,有七万人下岗失业,使
这七万人恢复工作也是伊雷内的任务之一。这个棘手问题的解决只有寄希望
于化工工业的大发展。
由于工厂大量裁员,各部门人员变动大,而且原来的庞大机构也必须精
简,为此,伊雷内在拉蒙的配合下进行了重大的机构改革,建立起精悍的分
工更明确的高效管理机构。
与机构改革相配合的是转变原有的某些部门的职能,将公司的执行委员
会的职能转变为智囊团,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不再
管理经营事务。
杜邦公司自开创以来一百多年间,曾经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共炸死了
员工约四百余人,包括艾雷克斯、拉蒙两位副总经理,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灾
难。伊雷内组织各单位部门共同讨论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在全体员工中
反复宣传,还为员工投了人身保险,使黑色火药生产从此避免了不幸之灾。
然而摆在伊雷内面前的更重大的任务莫过于染料生产的技术问题。
1917年2月,伊雷内的执行委员会拨款700万美元在威明顿对岸的新泽
西州迪普沃特营建了一家杜邦染料厂,工厂建成投产后 5年间又追加投资 2
100万美元。
同时,伊雷内还要人事部从各大学挑选了一百多名化学染料方面的技术
人员进行研究开发。
由于美国染料方面的研究比德国起步晚好几年,因而对染料制造最关键
的实际技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染料生产的质量关无法突破。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德国成了战败国,按照《敌国资产管理法》,美国没收了德国的 4000
件专利,将其提供给美国化学企业,而且已落到了杜邦家族手中。杜邦公司
开发部的技术人员反复研究了生产染料的专利技术,但因为没有实际经验,
因而弄不太懂。伊雷内决定用重金收买德国科技人才,引诱他们到威明顿工
作。拉蒙承担了这一具体任务。他以旅行者的身份前往德国,同一些搞染料
研究的专家秘密接触,以2。5美元年薪从德国挖来了朗格和赫斯兰德两位专
家,安排在杜邦公司实验室工作。
在这两位德国专家的协助下,全厂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很快掌握了染
料生产的关键技术,而且迅速接近德国的水平。
这件事给伊雷内很大启发,为了赶上和超过德国染料生产的技术水平,
使杜邦公司的化学工业在美国和世界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伊雷内制定了
发展染料工业的战略计划。一是杜邦自己投资独立进行研究开发;二是与美
国国内一些化学企业合作,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三是搞国际联合开发,
主要是通过同德国化工企业联合,提高杜邦公司的技术。
在同德国人合作中,伊雷内善于抓住一些主导产品的生产技术。如氨的
生产,氨的用途极广,是制造化学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