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鄹癖浠赐ㄕ偷墓叵捣湃胝侥P停↙ucas supply relationship)。总需求曲线可以因为两种原因向右移:货币供给增加或通胀预期升高。当货币供给增加,名义利率减小,真实利率减小(真实利率被定义为名义利率与通胀预期之差)。同样,当通胀预期升高,真实利率减小。当真实利率减小,投资增加,商品市场(goods market)需求增加(IS曲线右移),总产出增加。这是短期现象。但从长期来看,总需求、总产出、真实利率都不变。惟一变化的是价格由于货币供给的升高而升高(货币中性论),名义利率由于通胀预期升高而升高。
通胀与就业之间的得失
研究通胀与经济增长(或就业)的关系一般都从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讲起。 比尔?菲利普斯(Bill Phillips)1914年生于新西兰,1938到伦敦学习电子工程,在二战中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在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抗击日军,有复杂的战争经历,包括在印度尼西亚的集中营里与中国战俘学习中文。二战后,他在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学习社会学,觉得厌烦后改学经济学,于1951年成为那里的讲师,1958年成为经济学教授。1967年他到澳大利亚国家大学一边教经济学,一边研究中国。由于身体原因,他于1969年退休回到新西兰,1975年逝世,年仅60岁。 在学术生涯中,他以工程师的眼光看待经济,试图用上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雏形来模拟英国经济的运作。
历史充满偶然。菲利普斯留给后人的,最广为人知的财富不是他倾心尽力建筑的模型(hydraulics model),而是他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用英国的经济数据说明通胀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这个关系被后人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70年获诺贝尔奖),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1987年获诺贝尔奖)和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2006年获诺贝尔奖)都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研究货币、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76年获诺贝尔奖)和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分别在1969年发表论文,引入预期通胀(expected inflation)的概念,发现货币政策要见效的成本不仅仅是通胀升高,而且是通胀加速升高(accelerated inflation)。 这个理论叫Natural Rate Hypothesis。因为人们的通胀预期随着近期通胀水平的升高而升高,所以要让扩张的货币政策见效,货币增长的速度必须要高于人们通胀预期里隐含着的货币增长速度,也就是中央银行只有制造在人们预期之外的通胀(inflation surprise),货币政策才会有效。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95年获诺贝尔奖),汤姆?萨金特(Tom Sargent),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在1972年到1978年间发表论文,利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概念,证明扩张的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也无效。他们假设,虽然人们的理性预期并不是每次都准确,但从长期来说基本上是对的(average across time),事后看来与真实值的出入总的来说是零(the expected value of the error term is zero)。如果这个假设成立,货币政策是否奏效就是随机的,根本无法预料。■
八十一 货币政策思想简史(中)
Finn E。 Kydland 和 Edward Prescott (2004年两人共同获诺贝尔奖)在1977年发表论文,第一次引入“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这个概念,说明政府必须要主动制定法律,“把自己的手捆绑起来”,放弃制造通胀的权力。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相信政府是动真格的,而不是“口惠实不至的空头支票”;只有这样才会真正降低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从而降低在任何总产出水平上的实际通胀。
“时间不一致性”是一个重要概念。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或一个国家)对今后的行为做出承诺,但时间证明,他(它)并不能履行诺言,那么他(它)起初的承诺就是时间不一致的。人们有时间去检验你的承诺,也就是说这个游戏是重复的(the game is repeated)。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A。 Frankel)引用了他的一位合作者(伯克利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在给学生期末考试中的一道考题:“你们在参加这个考试之前,一定都花了大量时间复习这学期的授课内容。我的目的是让你们学习,掌握这些内容,你们已经做到了。如果我现在取消这个考试,你们会很高兴,突然解放了,没有压力了;我也会很高兴,因为不用批改考卷了。我们双方的福利都会提高,但是我不会取消这个考试,为什么?”
这个考题就是在考验学生对时间不一致性的理解。如果教授取消这个考试,学生也复习,掌握了教学内容,教授的目的达到了。但问题是这个游戏会重复。如果明年选学这门课的学生知道了这个消息,认为教授会在最后一分钟取消考试,考试只是一个“幌子”,就不会认真复习,掌握知识要点,那么这个教授就不会达到他的目的。
如何让中央银行言行一致?
中央银行总是嘴上说要保持低通胀,但是行动上落实不了(dynamic inconsistency)。 Robert Barro 和Gordon在1983年发表论文,用理性预期证明了中央银行总会有通胀偏见(inflation bias)。他们认为,既然中央银行根本不能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从长期减少失业,它们干脆就应该把目标放在稳定物价方面,最好保持通胀是零 (time…inconsistency of non…inflationary monetary policy)。
抑制中央银行制造通胀的办法有多种。一种办法是让央行承诺遵守规则(binding rules):例如,紧盯金价,货币增长,通胀率(价格指数),汇率,出口价格,生产价格指数(PPI),或名义GDP等。遵守规则也有两个问题。第一,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研究(empirical evidence)说明,遵守规则可以在不损失产出(loss of output)或不增加失业的情况下保持低通胀。第二,严格地遵守规则会使中央银行丧失对短期经济波动(short…run disturbances)的应变能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主张灵活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家认为,幸好我们没有限制中央银行行为的法律,否则伯南克就不能酌情处理,就不能大胆地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金融系统就会陷于瘫痪状态,经济复苏根本无从谈起。
更严格地保障中央银行的言行一致的办法是,完全取消中央银行制定人为货币政策的特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相信会有低通胀。如果不能通过民主的政治渠道取消它们的特权,那么(在美国)总统就应该任命一个不屈不挠的央行行长,他至少在上任早期严格地抵制通胀,建立人们对他的信心,从而降低通胀预期。沃尔克(Paul Volker)和格林斯潘在上任央行行长初期都是这样。Kenneth Rogoff 在他1985年发表的论文中说,总统在选择央行行长时,一定要选择一贯就偏重打击通胀的人,因为这样可以帮助降低通胀预期。
与控制中央银行制造通胀有关的一个发现是1993年劳伦斯?萨默斯和阿尔伯特?阿莱西纳(Alberto Alesina)共同发表的论文。他们用数据说明中央银行与政府越独立,平均通胀率就越低。这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怀疑他们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度量,更怀疑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低通胀率的因果关系,认为有可能是低通胀导致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更加独立;有人说,只有任命非常保守的央行行长才能保障低通胀;有人反对把中央银行放在民主政治体系之外,指责他们是“精英主义”。而且,更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学家还不能证明,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在不损失产出(loss of output)或不增加失业的情况下保持低通胀。■
八十二 货币政策思想简史(下)
为什么通胀非常普遍,而通缩是个别现象?有没有一条折中之路,既考虑通胀偏见,控制通胀,又考虑如何应对经济中的短期震动?
如果扩张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说不能减少失业率,为什么通胀非常普遍,而且经常偏高,而通缩(deflation)仅仅是个别现象?有四种解释:1)政府认为扩张政策可以减少长期失业率。2)政府认为物价稳定,相对于大量失业来说,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每隔几年的政府首脑大选也使政治家认为,就业率比物价稳定更重要。3)即使政府宣布零通胀是政策的目标,人们也不会相信。4)政府既不想增加税收,也不想借贷,于是只能印钞票来支持开销。
Robert Barro 和 D。 B。 Gordon 在1983年发表论文,证明即使中央银行的目标是对的——减少实际总产出与经济潜在总产出(potential output)的差距和实际通胀,人为的货币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也会导致过分通胀。以前的经济学家都因为实际经济总产出不可能超过潜在总产出,而不考虑政策制定者为超越潜在总产出而做出的努力。Barro和Gordon认为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和努力是对的。在这个大胆的假设前提下,他们设计了一个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由实际总产出与经济潜在总产出差距的平方和实际通胀的平方组成。中央银行就是要达到一个通胀水平,使这个损失函数的值最小。一次微分的结果显示,中央银行的目标通胀率是正值,论文的作者称其为“通胀倾向”(inflationary bias)。这说明,人为的货币政策即使是在政策制定者有正确目标的情况下,也不能提高生产总值,而且还会导致系统性的通胀。
既然中央银行都有通胀倾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