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全集(卷五)-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生活与劳动会使我们对某些活动发生兴趣。一辈
子种菜蔬的农民就会对种菜蔬发生兴趣。要培养对语言的兴趣就要不断接触
语言。工、农、乒群众的语言,各阶级的活生生的语言,古今中外的文学语
言,如果认真学习,都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的兴趣。熟读好文章,好剧本,
好诗,背诵它,揣摩它,一边读,一边想作者的用心处,一遍两遍,乃至无
数遍地熟读,久而久之,便心领神会,理解了它的好处,那才会发生真正的
兴趣。杜甫竭力称赞他的一个朋友说:“群书万卷常暗诵”,他自己又何尝
不如是呢。马雅可夫斯基对古今大诗人的作品也是成本成本地背诵的。这样
认真地研究语言,才能理解语言,对语言有兴趣。

对文学的语言既然应该发生兴趣,对实际生活中间的,无限丰富的人民
的语言,就更应该发生兴趣了。对于生活中间的语言要下深厚的基本功夫,
我是主张用笔记录的。少数一直在生活中打滚,生活经验极其丰富,记忆力
又好的人,他们也许可以下记,但他们还是需要研究语言,要培养对语言的
敏感,至于我们呢,便需要记。当着人记也好,后来追记也好。要对人民的
语言,生活的语言发生强烈的兴趣,揣摩它,寻味它,看它妙在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使人感到它真实,准确,生动,传神,美,有思想,有味道。这种
笔记不是毫无选择的记录,应该看得出记录者的目的和修养。(比如,不是
要我们记下所有的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一个人真要记下一箱子一
箱子的人民生活中的语言、人物和故事,而且小本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用了心
思才记下的,反复看过,想过,不是记完了便搁在脑后,埋在箱子里,从此
不见面了,那他才逐渐体会语言的妙处,对语言发生兴趣了。

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
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有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运用语言,使它
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功夫。作者对语言应如鱼之
于水,人之于空气,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才成。离开了语言,作者就仿佛尖
了魂,丧了魄,这样才是真正的喜爱。革命的语言艺术家视语言如戈如矛,
如枪如剑,就更应该喜爱他的武器。

我最近和一位语言艺术的前辈一同旅行,几乎日夜在一处,我看他兴致
勃勃,白日作诗,晚间写文,有空便读新的旧的文章,爱和各种人物长谈。
他喜欢孩子,甚至在长途汽车上他也对孩子讲说自己即兴编的妙不可言的童
话。他很忙,他几乎沉浸在终日不停的语言创造里,或者如他平日谦虚他说
的“语言练习”里,他兴味盎然,没有一丝疲倦的神色。他一点不使我联想
到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们,然而他一天的劳动是何等惊人,他写出
的作品是何等有魅力啊!我又想起七十六岁的盖叫天老先生,他热爱表演艺


术,他一开口,一抬手,便是最美、最好的戏的语言和动作,见了朋友,便
滔滔不绝,谈起林冲、武松这些人物的塑造,仿佛这便是他最好的休息。他
开玩笑说,自己是“戏迷”。我看,“迷”真是极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
多出一些“语言迷”呢?

学习语言是要有些方法,有些窍门的,知道了这些,可以事半功倍,可
以比较顺当地升堂入室;然而很少有人把兴趣当作一个窍门看。学习语言这
些年,我才明白,还是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把假兴趣变成真兴趣,把
肤浅的兴趣变成深刻的兴趣,这才是一个极大的窍门。对语言的兴趣、雾爱,
这是源头活水,可以取不尽,用不完。有了它,我们再讲究学习语言的方法,
语言便易为己用了。

对怎样一种语言应该有兴趣呢?语言是有美丑、高卑、精粗的区别的。
我们要有兴趣研究一切美的、高的、精的语言,要分辨得出那丑的、粗的、
卑下的语言。

有这样一种观念:仿佛我们对美的高的精的语言必然一见生情,天生就
会喜爱的。以我看,这不尽然。我小时候不能领会屈原、杜甫的诗。长大一
些,懂得他们一些词句的意义了,仍然不算喜欢。直到后来,看见人民的丧
乱流离,重重苦难,才开始喜欢,但对他们语言的精微还是说不上能领略的。
我有一个小时候的朋友,看了一辈子《济公传》,却始终不爱看《红楼梦》
和《水浒》。对美的语言不是生来就有兴趣,就有认识能力的。对于美的语
言有兴趣,就是对美的语言有理解、欣赏的能力。这是需要用功培养,才能
得到的。

一个学习语言的人,总应该锻炼自己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言在他面
前,哪一个字是准确的,美的,哪一个字是不准确的,使他“反胃口”的,
他应该感觉得到。他应该这样灵敏,甚至于不用什么理由,凭直感便能断定
他的选择就是精确的。一个语言的艺术家选择每一个字,都有用心,有理由。
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寻觅,体会,找到“语”与“意”之间的最精微的关
系,探索语言艺术家们以及人民生活里最美、最好的语言,是如何用最恰当
的言辞,表达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苏东坡说:“求物之妙”,是很难
的,使“物之妙”了然于心,千万人中难遇见一个;用口说出来,用笔写下
来这“物之妙”,就更难了。更早谈文章的人说,要“意能称物,辞能逮意”。
复杂微妙的“意”,常常不能一下子用语言捕捉得到的。因此,一个学习语
言的人,要不断磨砺他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才能够使他比较完美地传达心
中的“意”,眼中的”物”,才能使他已经了然于心的“意”或“物”,不
至于为拙劣或浮华的言辞所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无上境的,因此要不断
磨砺,这是一个吾言艺术家一生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过去那样厌恶“鸳鸯蝴蝶派”的东西呢?这不只是因为它的
思想感情不能使人接受,那种陈词滥调,虚有其表的感伤辞句,就使人经受
不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出屈原、杜甫、鲁迅和一切伟大文学家的语言
的美的,首先要能够对好的,美的,真实的语言看得出,体会得到。常常一
个字的妙处,便看得出作者语言的感觉如何。能否看得出那一个字的妙处,
也衡量了我们自己语言的感觉如何。有一旧本杜甫集,文多脱落。在《送蔡
希鲁都尉》诗中,有一句“身轻一鸟×”,写一个志雄气猛的武将,驰马战
斗,说他轻得像一只鸟那样“×”。“×”字脱落,有些文人便揣测,原来
是什么子。有说“疾”(即“身轻一鸟疾”);有说“落”;有说“起”;


有说“下”;却都感觉不怎样恰当。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身轻
一鸟过”。大家叹服了。“过”字为什么比“疾”、“落”、“起”、“下”
都好呢?用“疾”字,露了;用“下”字,拙了;用“起”,用“落”,似
乎仅限于鸟的状态,有些“执”了;都病在着痕迹,不自然,不贴切。恰是
用了一个“过”字,“身轻一鸟过”,叫人想起碧空晴日,一鸟瞥然掠过,
那样地轻灵活泼,道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去的感觉。这样一句“身
轻一鸟过”,才呼应得起下面的一句“枪急万人呼”。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
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

这样的敏锐的语言感觉,是诗人多少年来对好的、美的、真实的语言发
生了强烈的兴趣、“苦用心”的结果。是必须做到“毫发无遗憾”的“苦吟”
的结果。尽管杜甫说他“下笔若有神”,但那还是从苦学、苦思、不断锻炼
中取得的敏锐感觉,才使他有这种称心如意的创作境界。必须要从苦学中寻
找引起人创作欲望的乐趣。不是愈苦学,创作之火愈暗了。要对美的、好的、
真实的语言有兴趣,这才进了学习语言的大门。进一步,锻炼、培养自己对
好的,美的、真实的语言的敏锐感觉,这才进入了用语言来创作的大门。

说回头,语言是一种从属的东西,语言总是以“意”为主的,而“意”
便是为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阶级立场所决定的。古人说,要有“怀霜之
心”、“临云之志”,也就是怀抱高洁心情的人才写得出好文章,便是这个
意思。什么人,就写出什么话。要文章写得好,就要求修辞立诚,表里如一。
写文章要辞意双美,不能重辞轻情,更不能有辞无情。好的民歌是朴素的、
自然的,它应感而来,思若风发,言若泉流,却总是充满了深厚的思想,不
可抑止的感情。伟大的革命诗词便是这样。苦学苦练才能提高语言艺术,这
是真理。但另一个真理是:伟大的语言总是从伟大的心灵中来的,读下面张
锦辉烈士(1915—1930)的就义诗:

唔(不)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当;
一心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
打起红旗呼呼响,工农红军有力量;
共产党万年走天下,反动派总是不久长。
穷苦工农并士兵,希望大家要齐心;
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唔太平。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姑娘就义时写的。这里,燃烧着火热的革命时代,火
热的革命心胸。明若日月的道理,风雷震怒的精神,短短几句心里话,它激
动过去、今天和将来的战士,要我们警惕,催我们向前,战斗、再战斗。这
是不朽的声音,不朽的语言。

(原载《红旗》1962 年第14 期)


奋起金棒驱迷雾好锄大地种新花

——戏剧工作者座谈纪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表二十周年

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已经二十年了。毛主席提出
的这一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四人帮”竭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