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全集(卷五)-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了解抗战中的许多实际重要的问题,逼我们非迅速解决不可的。

归纳一句话,抗战剧中的人物,要真实亲切。要做到这一步,我们要充
分体验抗战生活,不怕收集材料的种种困难。

五、写剧一切准备好了,我们应该谈怎样起首了。如何起首,各人有各
人的不同的方法。如果将作家的大纲拿来和剧本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他的
创作过程,有的从头按序写起;有的从未尾倒转写起;有的从紧张场面写起,
有的为点醒主题,从思想部分最重要处写起:各人有各人的写作习惯,每种
写法各有长短。

起首第一件事,我们应求“头绪清晰”;故事的头绪不能大多,多了易
乱。如果头绪实在多,斩截不下,那么自己应设法逐渐介绍,有兴味地介绍,
搀合着“动作”来介绍,不要在开幕五分钟内,填鸭式地把观众应知的过去
背景及故事头绪,匆促地硬塞在观众的脑内。铺叙故事如此,介绍每个上场
人物也如此,处处交代得清楚明白,然后慢慢地展开重要的剧情。

第二件事是“动作”。写剧不是写对话,是表明人与人之间相互反应的
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显明表示,莫过如“动作”。所谓“动作”不一定是
拿起枪打死一个汉奸,有时心理上的冲突,常常比表面上的动作,还要动人。
譬如:拿起枪打死一个敌人,发现这个敌人正是从前自己最好的朋友,当责


任与私谊在争执的时候,表面仿佛看着没有动,其实已有动作了。

第三件事是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有了动作,还要看编排。换句话说,
就是要引起观众要看那“动作”的渴望,如让他能感觉到如火如茶的动作就
要展现在眼前了。所以写第一幕时,就预备着第二幕,抓住观众的兴趣,叫
他们等待着第二幕的展开。我们的旧小说内,有所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的手法,虽不十分与我们现在讲的相当,然而却是很相近的。这
种手法,我们有一个专门名词,叫作运用(suspense)(余上沉先生译作“跌
宕”,洪深先生的《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上译作“紧张”)。我们利用观
众对主人公的同情与好奇心,告诉观众一点儿,而又不是完全告诉他们,叫
他们期待着更大的转变。这样,在幕与幕之间,依据这种手法,在看戏人的
心里,造成强有力的连系。

然而方法只是方法,并不是一切戏剧都要如此。譬如高尔基的《夜店》,
契河夫的《三妹妹》和《樱桃园》,并不用这样的手法,而一样抓住观众的
注意。我所以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刚写抗战剧时,这种方法是最容易学习的。

文章有所谓“起承转合”。戏剧——若是以故事为中心——到了“中段”
也有所谓故事“陡转”(Pertpeteia)的方法。我们说过suspense 常常是预
示观众若干端倪,引起他们对以后更有力的发展的期待的心情。“陡转”常
常是出乎观众意料之外的故事的转披。这种转捩,多半与主角有关。譬如写
一义勇军的领袖,被敌人发觉,抓去审讯,判决处死,正在执行死刑的千钧
一发的当口,义勇军的队伍忽然攻入敌营,救出领袖,主角由生而死;由死
而生,完全陡然发展。但操纵着观众的情绪,决不止于我所说的suspense。
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但是许多伟大的作品,常是因把它运用得精妙而获得
成功。

“陡转”有二种:第一,故事性的。见于形象,如上面所举义勇军领袖
的例。第二,人格的。是内心的变动。例如一,个莽将军,本来是无恶不作,
但是经历渐渐告诉了他国家与个人的关联,隐约地启示他什么是对的,终于
有一天,因为受了绝大的刺激,使他忽然舍身报国,做了爱国的烈士。这种
精神上的“陡转”如果写得真切,是能动人的。说到这里,我要再三声明这
些所谓的方法,决非颠扑不破的道理。创作的天才,自然懂得运用它们,以
至于舍弃他们。千万不要为这些话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发展。注意,戏离不开
生活真实。

谈到结尾,有一两点还要注意:

第一、不可公式化,现在普通抗战剧的结尾,很少不是在一种公式下写
成的。结果,总是“汉好打倒,志士抬头”。我并不是主张“汉好不打倒,
志上不抬头”。我是说这些仿佛纸糊的人物,在台上跳跳蹦蹦的喊着胜利的
口号,时常会给人以空洞寂寞之感的。实在讲,伟大的戏剧,好的结尾的动
人之处,固然在结构的精绝,然而更靠性格描写的深刻。例如:吴祖光先生
编的《凤凰城》,结尾苗可秀死了,大愿虽然未酬,但是他的伟大的人格却
更加深入观众的心里。假如依着一贯的公式,不顾真实,硬为凑成一个欢喜
的结局,观众纵然一时鼓掌欢呼,但绝不及原来的结局那样深远动人,足以
启发观众崇高钦敬的心情,激动强烈的抗战意识。

我不反对“大成功”的结尾,正如我相信事实上我们的抗战早晚要成功
一样。但若只是靠结局“大成功”作为写戏的无二法门,以致结构幼稚,人
物浅薄,这是我们所深恶痛绝的。


第二,不可临时凑。中国;日剧界有一句老话:“戏不够,神来凑。”
编唱本之前没有计划,写到后来,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结尾,只能用鬼神出现,
搭救好人(如《南天门》),凑成一个善恶终有报的结尾。这种错误,即是
在伟大的剧作家,有时也不免要触犯的。例如:莫利哀所作的《伪君子》的
结尾,好人得势,忠厚的奥而贡养虎贻患,受了泰笃夫的种种欺凌,妻子被
侮辱,财产被侵占,眼看泰笃夫要把做房主的奥而贡赶出门外,戏是急转直
下,简直无法转圃的。然而正在戏要收束的当口,忽然不知为什么,被贤明
的国工知道了,突然派来一群官吏,将泰笃夫抓去处罪,于是善良的胜利,
使人心大快。然而这种毫无预备的奇突的发展,显而易见地看出临时凑合,
使人无法信服。写戏收尾,有时固然可以“出人意外”,细细回想一下,那
也要“在人意中”,这才有趣味。

第三,要点醒主题。如果一直找不着机会来点明主题,那么在最后的结
局当口,是不该再忘却的。这种“点醒”,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也会
是很含蓄的。

关于对话方面,我们要注意:

(一)适合性格。

(二)适合舞台上的逻辑,注意舞台上的空间与时间的确切。在一个戏
里面,假定邻居至少住在一里路外,那么,如若与邻居隔窗谈话,是空问上
的不合逻辑;出去到十数里外做一件事,过半分钟就回来,却报告事情已经
办妥。这是时间上的不合逻辑;两者都同佯的破坏了舞台的幻觉。

(三)要清晰简要,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噜噜苏苏地,成段成章地写。
刚写作的人借某个人物的嘴,说出很多的理论,结果,不但离开了真实,兴
味也完全失去了。

归总讲来,有几点要请诸位特别注意:

(一)编剧的三种限制一一舞台、演员、观众——在目前以认识观众,
最为重要,所以写抗战剧前,必须了解腑众的性质,跑到乡下对穷苦的农人
谈节约是笑话;要观众觉得亲切,我们应当熟知观众的生活,彻底观察,体
会他们的需要。

(二)话剧感动人的,不是“话”,而是“剧”。剧的重要成分是动作,
所以爱好话剧的人跑进剧场,决不是听一幕一幕的话,而是欣赏一幕一幕的
动作。剧本应该多动作,有些好的剧本,删去一些对话,依然成为完美的默
剧。写剧本应尽量多找动作,用动作来代替对话。记住!在台上用一个真实
的动作,比用一车子的话表述心情更有力量。

(三)写好剧本,决不能凭一时冲动提笔就写,要有长期的准备,列出
详尽的计划才能写成的。写成后,还要再三修改,不辞劳苦,耐性地修改,
这样才能产生好的剧本。

末了,希望诸位在有空时多看戏,多读剧本,多参加戏剧的活动,多体
会里面的奥妙。最深奥的戏剧艺术,需要自己来琢磨探讨。闭门造车,看了
一两本编剧法,是不能帮助我们写成一个伟大的抗战剧本的。

(原载《战时戏剧讲座》,重庆中正书局1940 年旧版)


悲剧的精神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悲剧的精神”。

在我们中间,有这样一类人,一向是在平和中庸之道讨生活,不想国家
的灾难,不愿看人间的悲剧,更不愿做悲剧中人物,终日唯唯诺诺,谋求升
发之道,取得片刻安乐,对一切事物都用一副不偏不倚的眼睛来揣摩,吃饭
穿衣,娶妻生子,最后寿终正寝。

这自然是“悲剧”,一个庸人的“悲剧”。

我说的悲剧是另外一种。它是抛去萎琐个人利害关系的。真正的悲剧,
绝不是寻常无衣无食之悲,一个小公务员,因为眼前困难,家庭负担重,无
法过下去,终日忧伤,以至病死。青年追求爱人,一再表演,都被拒绝,终
于跳江自杀。这些能称为悲剧吗?他们除了表现个人的不幸外,与国家、社
会,没有其他任何内在关系。这不能称为悲剧。悲剧要比这些深沉得多,它
多少是要离开小我的利害关系的,这样的悲剧不是一般人能做它的主角的。
有崇高的理想,宁死不屈的精神的人,才能成为悲剧的主人。

悲剧的精神,应该是敢于主动的。我们要有所欲,有所取,有所不忍,
有所不舍。古人说:“所爱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种入,才有
悲剧的精神。不然,他便是弱者,无能。无能的行为,反映到文章上。号悲
诉苦,乞怜于恶人、敌人(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的脚下,便是
可笑的庸人,不是悲剧中人物,不想轰击现实,一再忍受无理的摧残,不想
举起刀剑反击,那是一只躲进洞里,永不见阳光的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