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全集(卷五)-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材料在所写的戏里面的意义,主题就是选择材料的标准。因为囤积材料不能
一古脑儿塞进一个剧本中。我们是写戏,不是摆杂货摊。有了主题,根据它
来选择,整个剧本才能有意义。

主题,第一应该“清楚”,不要含糊,令导演戏的人觉得眼花缭乱,东
是主题,西也是主题,在未动手写剧本时;最好先决定剧本的结尾意味什么。
重要的是自己要相信自己要写的“道理”。然后学习怎样使人相信。这也是
一种“宣传”。若是误解了宣传的意义,以为凡是宣传都是因为本身不可靠,
才竭力宣传使入相信可靠,这样聪明的人是不配谈宣传,谈抗战剧的。

第二,应该简单,应当清楚地指导观众怎样同情的方向,更紧紧地抓住
他们的同情,死也不要放松。然而我们却万不可采用死胡同式的主题(deadalley theme)。换句话,我们所用的人物,以及所编排的故事,不可以写得
使观众无法同情起。例如有一个剧本写有姊弟二人,相依为命。弟弟得了可
怕的麻疯病,她听到一个谬误的传说,说是这种病只有再和一个女人发生关
系才可以解救,姊姊虽已订婚了,但是她非常怜爱自己的弟弟,听信了这种
治麻疯病的谬说,便痛苦地牺牲了自己。不巧又为她的未婚夫看见了,她无
以自解,愧恨而死,弟弟亦随后自杀。作者竭力描写姊姊性格的伟大,以为
这样伟大的牺牲。可以引起观众的同情。事实上,因为采用事件与其中的主
题的不得当,观众感到惶惑无主,对女主人公同情不好,不同情也不好。又
如前几天报上载有一家母女二人,三个日本兵破门进来,逼女儿到楼上,剥
她的衣服,母亲跑去救她,被日本兵打得不成样子,推下楼去,一时晕绝过
去。醒来时,她听见女儿在楼上抵拒喊叫之声,惨不忍闻,心里忿恨极了,
举起火烧了楼,女儿和日兵都残酷地死在火里。母亲听不下女儿的呼号声音,
也跳入火里烧死。这种材料过分刺激,常使观众顾不得同情,只觉得“恐怖”。
观众心里只有恐怖和残酷,是不能引起抗战的信念的。

主题是个无情的筛孔,我们必须依照它所给予我们的感觉狠心地大胆地
把材料筛它一下,不必要的不合式的材料淘汰去。这样写来,作品才能经济
扼要。

三、预备剧本的大纲。话剧是建筑,不是堆砌。所以也像建筑物一样地
需要精确的设计。哪怕写一个独幕剧,我们最好依角色上下场分成许多场面,
哪一场谁“上场”,谁“下场”;哪一场最重要,最能展现我们的思想;都
应预先自己弄明白。假如必须有一段话要发挥,要加在那一场,什么时候,
由什么人说出来才表现得最恰当最有力,也都要想清楚。所以大纲里面应列
“场表”,记载那些人物上下场,发生哪些事实,有哪些重要的话。譬如第
三幕有一个杀人的动作,那么事先就应在第一、第二幕里计划周密,杀人动
作之前做充足的准备,逐渐引人紧要的关口。有了计划才有分寸。多幕剧固
然如此,独幕剧也应如此。

对于大纲,自然也有人不重视的,不过为着初学写戏的人,还是有大纲
再写戏,比较妥帖些。

一般他讲,剧本要使观众逐渐发生兴趣,紧张的场面总放在较后,这种
例子,俯拾即是,无须多说。


人物的个性、对话、动作等等,亦应于大纲中想透了再动笔,力求其明
了周详。易卜生创作时所写的人物,栩栩如生,一若真有其人,一闭眼就可
见到似的。因为他也是先在大纲中详细描写,做过一番苦功夫的。我们要成
好作家,这种预备功夫决不可少,只凭聪明取巧写剧本,反而会是个拙笨的
方法。

大纲完成后,在写作时有了意见,自然还可以改动。有时,剧本完成后,
经过多少改窜,结果和原来的大纲,相去很远。然而这并不是废去大纲的理
由,因为大纲是个起点,没有起点,一切以后的变动是无从谈起的。

四、人物的选择,我们常说某某先生就是那一类人的典型,所谓典型,
就是把一个阶层或一类人的共同之点,异于别阶层别类人的行动、习惯、语
言、思想集中在一个代表者身上所造成的人物。换言之,典型人物是拥有其
他属于同阶层或同类的人的共同特点的。

典型和个性略有不同。譬如张某某爱财如命,一毛不拔,典型的写法是
把所有吝啬人的共同点完全装在他身上。这样写法也许有它的好处:第一,
观众容易懂;第二,容易引起观众兴趣。坏处是难得真正的真实,不易使人
心服口服以至相信。因为一想到要写一个典型,总是免不了特意使他夸张,
还要不断地把这人物的某种特点,加以重复,比较起来,个性是不易写的,
如能写到恰好时,那会使人真正心服。因为个性不止于着重他与其他同类人
的同点,却更着重他的异点的。粗枝大叶他讲,譬如张某虽然吝啬,但如果
他的女儿病重,他固然依然故我,不肯拿出钱来请高明医生,但是听见病人
不断的呻吟的声音,或是偶尔倚在窗前,看见街头缓缓抬过一口黑色的棺材
的殡丧行列,那时,他忽然悟到世上有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忘记了他的
吝啬根性,于是花费他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钱去请医生来挽回病人的生
命。这就是比较近于个性的描写了。舞台上的好“个性”很多,诸位可以看
看易卜生的HeddaGabler,便是最切当的例子。

有人曾经问我:抗战剧里的人物,还是写他的“个性”好呢,还是按“典
型”写好呢?我想这种问题不能概括断定,须视观众性质如何而说。如果是
在农村里演剧,观众接触话剧的机会少,理解力也比较弱,自然人物典型化,
对他们是较易接受的。在城里剧院上演,观众平日对话剧接触的机会较多,
理解力也强一些,有时对于过度夸张和重复的典型,不易受感动或者并不接
受。他们(其实何止于他们)要更新鲜,更真实,更清晰的人物。最近抗战
剧有人认为将流于滥,有时观众看见广告写什么“伟大国防名剧”,便皱起
盾毛怕看,一部分便是因为剧中所谓典型人物,用得太滥,大公式化的缘故。

人物典型化,很易流为“过分”。如抗战剧中所写汉好和英雄,大都是
这类典型加倍地强调的产物。这样写法,固然黑白分明,不易错误。但是结
果往往宣传自是宣传,观众自是观众。二者之间毫不发生任何深刻的关系。
比如说:汉好奉承敌人,这是可能的。为着奉承,他献出全部家产,敌人忽
然看中了他的妻子,他也乖乖地献出妻子!敌人杀了他的母亲,他也心甘情
愿,不做一声。写到后来,自然是英雄出来,杀死汉好,于是观众拍掌欢呼,
满意而散。然而这班看戏的先生们心里想些什么呢?他们想汉好原来是这样
一个不知廉耻,不知好歹的“怪物”!我呢,(观众半意识的这样想)总算
对得起父母妻子了。日本军阀当然是坏东西,我怎么能做这样大逆不道的汉
好呢?看了这样的戏,有的观众自己虽然确确实实地有了汉奸行为,而永远
也不会自知,自己的身边明明有着汉好的戚友,也看不出来。所以典型绝不


是一种过分地夸张,更不能离开真实。要使观众觉得汉好时常正是和他差不
多有着人类的脆弱性的人物,只为了“一念之差”,把握得不稳,不能认清
国家与小我的关系,因而犯了汉好的行为。半黑半白的小汉好,只要我们睁
开眼就在我们眼前。看了抗战剧,我们希望观众能恳切地想想自己的行为,
留心身旁的人的行为,这才收到宣传的功效。

再如写爱国志士,写士兵,都极容易写得肤浅,无血肉,不真实。写出
来,有时非但士兵们看着滑稽,就是一般观众也觉得兴味索然。如何去创造
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人物呢?如何使我们的观众得到一种不可磨灭的深刻印
象呢?我开不出仙方,使诸位立刻获得这样的神奇,不过我可以讲一段故事,
说明这条路大概在那里。几年前,古北口的抗战开始,那时我正在北平,知
道了,很兴奋地随着朋友们一同去慰劳前线的士兵。一路上已经看见了许多
令人感动的事实。我们到了前线的后方,有一天,在道旁看见对面抬着一个
年轻的伤兵,胸前湿腻腻的是蜂红的血。他的牙咬着,盾头皱着,显出很痛
苦的样子。他忍耐着,他不敢喘气,因为偶尔深深喘一下,便有更多的血由
衣服的夹缝中流出来。他的脸几乎被黑泥涂满,看不见他自己皮肤的颜色,
我们只看见他凸出的眼睛望着我们,他不哼一个字。我们扶他起来,为他裹
好创口,倒水给他喝。虽然我们都没有学过看护,但是同伴们的殷勤和诚恳
仿佛感动了他。他的眼里逐渐流露出和善的光彩,但是他没有说话。这时有
一个医官来了,我们请他给那伤兵诊视。他诊视过后,低低告诉我们说:“流
血过多,恐怕没有希望了!”他紧紧握着拳头,已经觉到生命就要离开他了,
他的手在空中摇了摇,他忽然挣出几句最亲切的山东话:“洋学生,我不成
了,。。你们待我太。。太好了,我。。”这时他手抚着腰,困难地从破口
袋里掏出一张破烂的票子,带着很惭愧的神色,仿佛觉得拿不出手的样子,
说:“我这里就。。就剩下两角钱了,洋学生你们拿去洗个澡罢!”说完,
就死了。这印象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里,至今难忘。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中
国士兵,他在疆场虽然为国家死了,但是他和他的灵魂,却永活在我们大家
的心里。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写出这样的人物,他不只感动我们,他更会使我
们了解抗战中的许多实际重要的问题,逼我们非迅速解决不可的。

归纳一句话,抗战剧中的人物,要真实亲切。要做到这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