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最大的娱乐场所在中国澳门开张营业,大批的狂热赌徒蜂拥而来一睹其风采。《经济时报》(2007年9月1日)这样形容当天的情景:    这座亚洲最大建筑由20 000个建筑工人共同修建,耗用了长达3米的金箔。16 000个员工才能保证其经营,其耗用的电力足够300 000户家庭之需……威尼斯酒店有世界上最大的赌博大厅,里面有870张桌子和3 400台老虎机,环厅四周有350家商店营业,零售空间超过任何一家香港大卖场……(所有这一切都只为吸引)那些狂热的赌家。     要知道,这才是平坦和拥挤刚刚相遇的阶段。等中国变得更富有一些,到那时大数定律就会在旅游观光上有所体现了。伊丽莎白(Elizabeth CEconomy)是研究中国环境的专家,她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2007年9~10月)里提供了一个索引目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我们的中国副本:    中国的开发者在全国又铺设了超过52 700英里的高速公路。每天有大约14 000辆新车行驶在马路上。到2020年,中国预计将拥有13亿辆汽车,到2050年可能是2040年初,这个数字就会超过美国……中国的领导人计划在2000~2030年间重新安置4亿人口,这差不多相当于全美国的人口,把他们转移到新开发的城市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建起全世界这一时期全部新建建筑的一半。考虑到中国的大楼并不高效节能,未来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事实上,其能效还不及德国的2/5。而且,刚刚城市化的中国人要开始使用空调、电视机和冰箱,消耗掉的能源比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人要多35倍。    《外交政策》(2007年7~8月)的数据显示,2006年有超过3 400万的中国人出国旅游,比2000年增长了3倍。到2020年,预计会有11 500万中国人去国外度假,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旅游团无疑需要更多的航班、更多的酒店、更多的燃油,并排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2008年2月22日,沙龙公司的航空专家史密斯(Patrick Smith)指出:“在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国家里,新兴的中产阶级催生了大量的新航线。仅中国就打算在近几年内修建40多个大型机场。在美国,每年航空旅客的数量已经接近10亿,预计2025年将翻倍。飞机排放的温室气体会增加到现有水平的5倍。”    同样,我们没有权利责怪中国人希望享受同美国人和其他西方国家人民一样的生活方式。我只是想用这些故事来强调,那些国家的人们在需求被抑制多年之后,爆发了巨大的消费**。    **和社会主义曾经是制约型体制,都是计划式的。**政府用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在那些革命岁月里,莫斯科基本上只有3种形式的储备,面包、牛奶和肉,而且基本没有私家汽车。于是,就能源消耗来讲,莫斯科是一个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国家。由于他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脉搏同西方比起来相对有限,对环境的破坏相对来说只是相对的还不太严重。那一时期经常去莫斯科的人都会告诉你这些。1977年我以学者的身份第一次去那里,发现莫斯科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宽阔的林阴大道,特别是在市中心的红场周围,路上连一辆车都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震惊。但这一切已成过去。2007年我又去了趟莫斯科,时隔30年,那些林阴大道上挤满了汽车,挪都挪不开。这是一个为了容纳30 000辆汽车而建造的城市,一个10年前只有300 000辆车的城市,一个如今却拥有3 000 000 辆车以及莫斯科人每天上下班都要往来于市中心和新建环郊的城市。我最近一次去俄罗斯准备离开的当天,莫斯科的同事告诉我从红场附近的酒店出发需要提前“4个小时”去机场才能赶上飞往伦敦的航班。我当时就想,这怎么可能?以前我只要开35分钟的车就能从红场到达谢列梅捷沃(Sheremetyevo)机场。     以防万一,我还是听了他们的建议。下午4点20分我从万豪(Marriott)酒店出发,航班起飞时间是7点25分。20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到莫斯科,20世纪90年代初也来过,这条通往机场的路在那个时候还没开发呢,现在看起来已经同通往美国任何一个机场的道路没什么两样了道路两边都是麦当劳快餐店、宜家(Ikea)之类的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开往市郊方向的汽车堵得一塌糊涂。差不多是3个小时以后,我终于在下午7点10分抵达机场,时间勉强够通关和登机。路上连一起交通事故都没有,只有一条拥堵的汽车长龙。    甚至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也在飞速增长中呻吟。独立之后,印度的领导人从1950年到1980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式的计划经济,以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为辅,并要人们相信所谓的“印度经济增长率”35%的年增长率已经足够了。虽然这个增长率只是略高于印度25%的年生产增长率,而且无助于提高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他们还是实施了这个计划。    虽然身为民主国家,但印度在如何利用世界平坦化的契机上的反应却比中国慢了半拍,可是印度正在快速追赶。印度当前的经济增长率是过去所谓印度经济增长率的3倍,并正在朝每年9%的速度发展。这对印度经济的购买力和建设力的影响是令人震惊的。印度经济作家特里帕蒂(Salil Tripathi)在保卫无限(Guardian Unlimited)网站做过一些对比分析(2006年6月13日),颇具启发意义:    让我们来看看印度的经济增长:去年增长率达到了75%,收入增长的数额已超出同年的葡萄牙(1 940亿美元)、挪威(1 830亿美元)或丹麦(1 780亿美元)的总收入。相当于一个富裕国家的经济加上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印度虽然10年内增添了156亿人口这个数字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人口的总和其贫困人口数量却减少了3 700万,同波兰的人口总数相同。假设贫困线保持不变,印度应该有361亿贫困人口。但在那段时期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得9 400万人脱离了绝对贫困,这个数字比欧盟成员国里人口最多的德国的总人口还要多1 200万。    天啊:这里多出了一个德国,那里多了个波兰,全都发生在15年内……    现在去印度游览参观,你可以切切实实地看到和感触到那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只要没在堵车时被困在车里,一切都如此美妙。2007年10月在海德拉巴(Hyderabad),我开车行驶在通往市区的路上,看到50来人盘腿坐在一座像是新建的桥下。其中有个印度僧侣,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在众人中间踱步,手里晃动一个燃着椰子壳的灯笼,嘴里诵读着圣歌(车上的印度朋友告诉我的),希望能为在桥上来往的人们带去好运。当地的政客也来参加这个仪式,希望自己能出现在照片上。他们都在为这座刚完工的天桥举行落成仪式,这座用了2年时间才竣工的天桥缓解了海德拉巴的道路交通压力,再也不需要用栅栏来分割马路了。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进步。第二天我在酒店一边用早餐一边浏览《周日印度》(Sunday Times of India)(海德拉巴版,2007年10月28日),被上面的一张彩色照片吸引,那是交通拥堵的景象小型摩托车、公交车、汽车,还有黄色的三轮摩托车,全部挤成一团。     照片上方的大标题是:“没有跨越,只有拥堵。”内容是这样的:“星期六海德拉巴的交通状况还是以在当天开放的立交桥上造成拥堵而收场。才第一天天桥上就堵车,人们开始质疑天桥在缓解交通拥塞方面的功效。”    就是那座天桥!一天之内,耗时2年建成的天桥就被印度的经济增长吞没了,连个嗝儿都没打。等着看塔塔集团(Tata Group)开始大批量生产价值2 500美元的四人汽车吧!尽管预计消耗1加仑汽油就能行驶理想的里程数,这种质优价低的汽车会让天桥拥堵的景象变得更糟。    印度德里首席部长迪克希特(Sheila Dik**)曾在世界经济论坛和印度工业联盟的一个讨论会说过,这座城市拥有1 600万居民,每年还吸引着500 000移民,要管理这样一个城市实在不容易:“每一个来德里居住的人都需要有更多的水、电、工资和石油。”任何一个印度政治家都不能不向印度人民提供廉价燃料,这是在2007财政年度期间指出的:“印度政府预计将划拨175亿美元或国家产出的2%作为燃料补贴因为他们不想把已经大幅高涨的世界能源价格转嫁给印度公民。”这样做也是出于对政治动乱的恐惧[《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007年12月6日]。    不要认为这样的现象只存在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些发展过热的经济体中。2008年6月我访问了纳斯鲁拉(Khalil Nasrallah)和高赫(Sarah Gauch)的占地上千英亩的橄榄农场,就位于开罗到亚历山大的高速路边,距离金字塔大约30英里。哈利勒是来自黎巴嫩的企业家,他于1991年买下这个农场,后来遇到莎拉,她是一个美国自由作家和记者。两个人结婚生子,在开罗市里和农场上都有自己的房子。    “这里还和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一样。”哈利勒边说边翻到相册的一页,这是从他们屋顶拍摄的。我看到的是他们绿色的农场四周全是荒芜的沙漠。他们刚来的时候这里竟然连口水井都没有。哈利勒投标买下这块土地后发现了水源丰富的水源。“那时候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他感慨地说。    现在如果你爬上他们建在沙漠里的房子的屋顶,脑海里就不会再有“只有”这样的字眼儿了。    哈利勒和莎拉的房子周围建起了大片封闭式社区,其中1/4是豪宅。社区的名字有月亮谷、海德公园、富饶峰、里维埃拉高地、贝弗利山。紧挨他们房子的右面是个99洞的高尔夫球场,拐角处有一家法国大型仓储式家乐福的和一个现代超市,左边的地平线上还有另外一个社区,其较远处又是一个高尔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