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皇陵-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氏即来到北魏都城与姑妈、冯朗的妹妹,434年送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作妃子的冯昭仪一起生活。在后宫,冯氏学会了算帐、识字、历史、宫廷礼仪。冯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几年后,他学到了不少东西,说话温文尔雅,做是符合礼仪,加上少女特有的光彩,很快就成了后宫中引人注目的人物,深受太子拓跋濬的钟爱。452年10月,13岁的拓跋濬继位当了皇帝,是为文成帝,冯氏被封为贵人,456年15岁的冯氏被立为皇后。465年5月,文成帝病死太华殿,12岁的拓跋弘继承帝位,是为献文帝。献文帝追尊自尽的生母李贵人为元皇后,尊称冯皇后为皇太后。因为当时献文帝年龄还小,便由皇太后辅佐执政。当时,参与国政的太原王、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欺负拓跋弘年幼,乘机盗用献文帝的调令,肆无忌惮地诛杀异己,先后杀害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平原王陆丽、司卫监穆多侯等。面对这样的政治危机,年幼的献文帝一筹莫展,只好在冯太后面前哭泣。这年只有24岁的冯太后开始也对乙浑疯狂残杀大臣十分害怕,不敢公开得罪乙浑,只好将他封为宰相,以此求得自己和献文帝的人身安全。但是,乙浑随着自己独裁地位的逐步稳定,野心越来越大,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实际权力,准备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残酷的现实使冯太后认识到,不除掉乙浑自己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命令宗室元丕、源贺(本名破羌)、牛益得等人率领军队冲进乙浑府将乙浑杀掉。冯太后鉴于局势紧张,宣布临朝听政,将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贾秀三人叫到宫中帮助他处理政务。467年8月,献文帝的儿子拓跋宏出生,给当奶奶的冯太后带来无比喜悦。于是宣布还政于献文帝,不再过问任何政事,专心致志地抚养拓跋宏,并将时任冠军将军、驸马都尉的哥哥冯熙提拔为太傅、内都大官(掌听断狱讼),随时帮助献文帝。献文帝勤于政事、刚毅果断,赏罚分明,即位几年就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使北魏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拓跋弘自小接受汉文化的教育,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尤其喜好黄老(道家)、浮图(佛家)之学,在位的时候常常与道士及僧人一起谈论玄学佛理,不屑于富贵权势,希望摆脱俗务,出世独修。471年,献文帝觉得太子拓跋宏年龄太小,难以接班,便想把帝位让给叔父、京兆尹王(原姓拓跋)子推,以便自己抽出身来修身养性,参悟禅理。但是遭到了诸大臣的反对,王子推的弟弟任城王王子云进谏说:“皇上现在坐致太平,君临四方,怎么能够对上违背祖宗传下的重任,对下丢弃亿万百姓而不顾呢?而且皇帝之位父子相传,这是自古以来的定制。皇上假若一定要放弃俗务,专门修静,也应该让皇太子继承正统。如果随意转授旁支,恐怕会引起祸乱”。太尉源贺也相继应声道:“任城王说得很对,希望陛下能够采纳!这是国家兴亡祸福的大事,皇上不可不慎重考虑”。中书令高允等大臣也都劝阻拓跋弘禅位。拓跋弘见群臣都反对,没有办法,只得慢慢地说:“按照你们的奏议是宁可立太子的了,不过太子现在还幼弱,全仗你们扶持了”。拓跋弘辞位之意已坚,唯恐大臣们再反对,所以不等大臣们发话,就又接着说:“陆馝素来忠信正直,必能保全我子。你们也不必再说了”。众人见事情已无法挽回,便都默然无语。拓跋弘马上任命陆馝为太保,让他同源贺一起准备禅位诸事。471年8月,拓跋弘正式下诏传位于5岁的拓跋宏,自己称太上皇。476年6月,献文帝拓跋弘暴死,据说是因为407年献文帝杀死了冯太后的面首李奕,冯太后怀恨在心下毒而死的。

  拓跋宏即位以后,因为年纪太小,冯太后便再次临朝称制。冯太后精通文墨,十分注意对拓跋宏的教育,专门给他安排了汉族士人做师父,学习儒家经典。拓跋宏聪明勤奋,喜好读书,受到汉族封建文化的熏陶,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冯太后开始是不喜欢拓跋宏的,拓跋宏3岁时母亲李夫人就被冯太后赐死,始终不知道生母是谁,他从小跟着冯太后,将冯太后看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父亲献文帝传位给他时,拓跋宏哭着说道:“儿臣年幼,怎能代父承统”。因为他的早熟,机灵,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对自己不利。有一年的冬天,一个太监向冯太后说拓跋宏的坏话,冯太后大为生气,将拓跋宏狠狠地打了一顿,并把他关在一间空屋子里面,只让他穿着单衣,饿了三天三夜,想磨掉他身上的棱角。拓跋宏无故挨打,事后没有丝毫怨恨,也没有加以申辩。后来,冯太后还想废掉拓跋宏,另立拓跋宏的弟弟拓跋禧继承帝位,在元丕、穆泰、李忠等几个重臣的反复劝阻下,冯太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以后,拓跋宏学会了保护自己,躲在书斋里刻苦读书,手不释卷,无论大小事情,都向冯太后报告。冯太后看在眼里,乐在心中,对拓跋宏的戒心渐渐消失了,开始逐渐指导拓跋宏处理国家大事。拓跋宏亲政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重用李冲等汉族士人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如禁止拓跋氏同姓为婚;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等。490年,冯太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在病床上,他对一直守候在身边的拓跋宏说:“生前我始终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没做任何愧心事,死后也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所以,我的丧事务必从俭办理”。9月,冯太后告别人间,时年49岁。冯太后前后临朝称制二帝共计25年,对北魏朝廷的改革、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为以后拓跋宏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北魏人民的喜爱,被后人称为文明太皇太后。

  北魏自建国以来就定都平城,但中原的富庶一开始便吸引着这个新兴的塞上政权。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都曾经有过将都城东迁的打算。但一来当时赫连夏和柔然对北魏虎视眈眈,一直威胁着北魏政权;二来是北魏建国之初,按照拓跋鲜卑的传统规矩,皇帝要想干什么事情,是要经过“帝室七族”同意的。所谓帝室七族就是北魏建立之初,最早加入拓跋部落联盟的七个部落。每当皇帝登位祭天,都要与这七个部落的首领蒙毡团拜,这就是北魏朝廷的“宗室八姓”。这一奇特的仪式表明,当时北魏的最高统治权不归拓跋一姓所有,八族的机会是均等的,这就使皇帝的诏令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如拓跋珪原想建都中原的邺城,但部下的各个首领都念念不忘北方的水草之地,扬言如果定都邺城,他们即拥立拓跋珪的族弟拓跋顺为帝,拓跋珪不敢固执己见,被迫建都贫瘠的平城。为此国都东迁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皇权的集中,尤其是经过冯太后的吏制改革,皇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拓跋氏的手中,拓跋宏亲政后首先考虑到国都平城过于偏北,南征遥远,给养需取自南方而转运又非常困难,不利于统一中国,于是决定迁都洛阳。拓跋宏知道,迁都是一件大事,必然要遭到贵族、大臣们的反对。于是他把文武大臣召集起来,假称要调兵遣将攻打南齐。这时,以拓跋宏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大臣信以为真,纷纷表示反对。拓跋宏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说:“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你想出来挡驾吗?”拓跋澄也不甘示弱地说:“社稷虽然归你所有,但我们作为社稷之臣,对国家的危难,也不能知而不言”!拓跋宏听了这话,也觉得有理,于是慢慢地说:“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没有关系,此事再议吧”。退朝之后,拓跋宏把任城王召来,对他说:“刚才所谈攻齐之事,你以为我真要伐齐吗?其实我在想,我们的国家虽然起自北方,建都平城。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搞文治的地方。要想移风易俗,必须迁都中原。我这次名义上是进攻南齐,实际上是想借机迁都洛阳。你以为如何呢”?拓跋澄这次领会了拓跋宏的真实意图,表示支持迁都。他还认为东周和东汉正是在洛阳兴盛起来的,要想统一中国,经营四海,没有汉族地主的支持,单凭武力是难以维持统治的。拓跋宏问叔叔:“北方人因循守旧,依恋故土,不想变革,怎么办”?拓跋澄非常坚定地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你就下决心吧,他们又能怎样呢”。拓跋宏听了非常高兴地说:“叔叔,你真是我的张子房呀”!493年秋天,拓跋宏不顾众大臣的反对,率领20万大军“南伐”,只用了九天的时间,便到了洛阳。这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叫苦不迭。尚书李冲劝阻拓跋宏道:“今日南下,全国臣民,都不愿意,独陛下毅然前行,军无斗志,怎么能取胜了?请陛下三思”。拓跋宏发怒道:“我想经营天下,统一中国。你们儒生,不知大计。国家可是订有刑律,你就不要多说了”。说着,又要前行。安定王拓跋休等又在旁哭谏,拓跋宏见时机已到,便故作姿态地说:“朕今大举南来,震动远近,不南征班师回朝,怎么向世人交待呢?不南征可以,但至少要迁都洛阳,不然无功班师,太让人笑话了”。大臣们听了,还时犹豫不决。拓跋宏把手一挥,大声地说:“愿意迁都的站到左边,不远迁都的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对大家说:“皇上要成大事,不能光听我们大家的。现在皇上已经撤回了南伐的决定,想迁都洛阳,也是一件好事,与其南伐,宁可迁都”。这样群臣才勉强同意迁都。于是,拓跋宏令大臣李冲、穆亮等营建洛阳,派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平城的贵族传达迁都的决定。由于平城的贵族留恋故土,不想南迁,拓跋宏又亲自回了一次平城。在平城,燕州刺史穆罴出奏道:“今四方未定,不宜迁都,且中原无马,如欲征伐,多有不便”。拓跋宏反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