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软还鼓励员工将自己的办公室作个性化的布置。有的人把自己的办公室设计成热带丛林,有的人把各种各样的金鱼缸搬了来,还有的人干脆放进了床和沙发,办公室就成了家。因为喜爱篮球,后来我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上了球架,贴满了迈克尔·乔丹的海报图片。晚一步进入微软的妻子,房间里则全是女儿的照片,连女儿信手涂鸦的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也被当做宝贝贴在墙上。
因为有点难以抑制的激动,我就在楼里转来转去。首先去了戴维·麦克布莱德的办公室,跟他寒暄了一下。他说:“对不起,我还有会议,你先自己看看书,工作还早着呢。”我接着一间间房间挨个看过去,和新同事们打声招呼,用纯东方式的方式:“我是唐骏,现在来报到了,以后请多多关照。我什么都不懂,要和你们多学习。”他们也很热情地说:“欢迎你!你是我们面试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我们非常喜欢你。希望能和你经常交流。”
我们所在的办公楼只有两层,我很快就转了个遍。随后我发现一间很大的休息室,房间里放着个透明的大冰柜,里面的饮料看上去有好几十种,可乐、牛奶应有尽有,而且全部免费。休息室旁边有间打印室,纸、笔、剪刀之类的文具用品也可以随意领用。我把所有文具一样取了一件,拿回自己的办公室。
来西雅图之前,我一直以为微软的办公楼会是高耸的大厦。没想到竟都是最高也不超过3层的矮楼。后来我听说这源于一项测算:大多数人从4层以上,就选择坐电梯,3层是人们愿意步行的境界。从我的办公室往外望去,15栋办公楼交错排列,每一栋楼都有自己的餐厅、停车场,万余间形制相同的办公室密布其中,这实在是极为壮观的景象。而且随着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微软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总部的大楼数,就从我刚去时的15栋上升为50栋。办公室的数量则扩充到3。5万多间。在微软10年,我只去过这50栋大楼的其中10栋。如果不是因为是夫妻,分处两栋大楼的我和妻子可能10年都见不上一面。
在眼前的这万余间办公室里,每天都在创造各自的奇迹,最后汇聚成一股巨大的能量,支撑起了一个了不起的软件帝国。进微软前我已看过很多微软的相关报道,但只有身处其中,我才强烈地感觉到:这个帝国最令对手胆寒的是,它不会惧怕任何新东西。它也许不是第一个发明创造某样东西的公司,但它一定会迅速赶上并超过先发者,其后发制人的能力远远强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
第一天在微软的上班经历,给了我极大的冲击。虽然之前已有所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没有想到,从小公司到大公司的跨越竟会如此之大。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选一家好公司
同很多年轻朋友交流时,我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告他们:
第一份工作不是选一份好职业,不是选一份好薪水,而一定要选一家好公司。
为什么?因为一家好的公司可以在各方面奠定你的职业基础。回头来看,我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空间,职业初期在微软打下的基础实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加入微软后,有一个亲戚对我说:如果这家公司让你去做前台,你都应该去。对于他的话,我深以为然。因为即使是做前台,只要你有心,一样可以了解到这个公司的结构体系和管理规范。我的朋友,也是我在微软时曾经的同事吴士宏,最初进IBM时就只是一个前台人员,后来却做到微软中国区总经理,成为中国女性职业经理人的代表之一。
只要你有能力,不在乎工作的性质,不在乎薪水的高低,你完全可以从很低的位置开始证明自己。而去管理不规范的小公司,哪怕一开始就做副总裁,对你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不要眼高手低,选中一家好公司,先入门再说,跨进去后未来就是你的了。
以应聘者身份踏进微软总部的那天,我以为从此可以天天近距离接触心目中的偶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了。当时我那股天真和傻气的劲儿,就仿佛最不懂得分清现实和幻想的那一类追星族。当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经理对我说那番话时,我还一度相当不解。
然而上班短短几天后,我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眼前的现实告诉我,在制度严谨规范的微软,如果我没有特殊的作为,可能永远也无法和比尔·盖茨说上一句话。身处世界上最宏伟的软件帝国,我无法不生敬畏之心。就像一条小溪突然汇进了浩瀚的大海, 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被淹没了。我不禁自问:“唐骏,你什么时候才能在这里熬出头?”
一年以后,我才终于见到了比尔·盖茨。那是在微软的年度员工大会上,在租来的超大体育场里,我的目光从几百米之外,掠过上万名同事,默默地落在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身影上。在那一刻,我又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巨大力量,和想要靠近那个身影的强烈愿望。我要证明,即使不能达到他的高度,我也有一颗同样向上的心。
为什么我要面试所有员工
微软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经理告诉我不可能见到盖茨时,我当时就和他开玩笑: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有员工来面试我一定要让他见一面。
面试每个员工的想法就是那时萌发的。日后我回国任上海微软总经理和微软中国公司总裁时,一直执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到微软工作的人,都需要经过我的面试。当时很多人不太理解,认为CEO这么做有浪费时间之嫌。事实上,我的用意是:
通过CEO的亲自面试,让所有刚进公司的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的重视。
有一次,我在美国开会,而国内有一个岗位急需招人,因此有位员工“逃过”我的面试直接进入微软。在接下来的试用期,他表现得很出色。不过,几个月之后,他来找我,一定让我再面试他一次。原因是,平时员工间互相调侃时,大伙喜欢拿他开玩笑,因为他没经过我的面试,是溜进来的,类似“非正规军”。我对他说:他已经表现得很称职,不需要面试。不过他依然很坚持。最后我满足了他的愿望,面试让他从心理上感觉自己是个纯粹的微软人。
第一位上司,从最后一名开始(1)
上班第二天,我的直接上司戴维找我做了入职后第一次“一对一”(one to one)。在微软,直接上级和下属在固定时间内会有一次单独的会谈交流,如果出差也会采用电话的形式进行,这称之为“一对一”。它是微软的一种独特文化和管理手段。
在第一次“一对一”中,戴维告诉我,有任何事情都要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立刻请示他。在我进入微软时,电子邮件已成为微软公司最重要的办公手段。我第一次使用电子邮件正是从进入微软开始的。同事们都有单独的办公室,但遇上工作中的问题彼此间极少去敲同事的门,最简单、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就是电子邮件。哪怕请隔壁的同事下班后吃饭,也靠发邮件。这种办公方式让我觉得十分新鲜。
当时我所在的部门正在做Windows NT的测试版,几乎每天都会出来一个新版本。有一次我给若干同事及其他部门的经理写了封邮件,告诫当天新出的测试版系统不够稳定,建议大家先不要用这个版本。这封邮件我也给戴维发去了一份。当时戴维正在纽约出差,看到邮件后非常恼火。他立刻打电话给我,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严厉指责我怎么可以发这样的邮件。擅自发给其他部门的经理,已经犯了越权的错误,而且邮件的内容也非常不准确,很多用词出错。更严重的是,我不该贸然下判断说公司的测试版本不稳定,而且还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戴维非常严厉地批评以后,我写邮件变得十分谨慎。如果只是一对一的邮件,我很快写完。我的仔细程度随信件接收人数的多少而递增。重要的群发性邮件,写完后我会再读好几遍,而且会请同事帮我再看一下有无问题。戴维也是个做事极其严谨的人,他会用非常清晰的方式告诉我,邮件中如何用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内容。在初始阶段,别人总能挑出我邮件中语言、文化或者专业上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努力,大约半年之后,我的邮件已看不出任何毛病。而且内容清晰,一目了然。直到现在,我写邮件也非常的精练,这完全得益于在微软期间受到的严格培训。
邮件从此成为我工作中最重要的手段。在微软10年,我一共发了65万封邮件。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第一个上司给我的管理启示
进入微软之前,我自己做公司,根本不知道管理模式为何物,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此,初次接触戴维非常严厉的管理模式,我很不适应,内心也颇感压抑。他的工作习惯是对员工盯得非常紧,一有什么事就拿起电话骂人,让下属工作时无不战战兢兢。在他手下做事的初期,我的心理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当时我就在想,倘若我是领导,绝不会以这种压制的方式对待员工。后来我发现,很多管理者都爱犯这样的毛病。其实员工犯了错,乒乒乓乓先骂一顿,非但达不到指正的效果,反而让员工丧失了工作的动力。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很多员工都心惊胆战而不敢去做事,只要不犯错就是好的,更别提去创新了。
我在微软总部工作的三年,戴维在职业素养上给我很多的教益,但在管理模式上,我则是颠覆了他的管理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上海微软总经理,到微软中国区总裁,再到盛大总裁,十几年里,我从来没有骂过一次员工。我也从不拍桌子、摔东西……但也没有一个员工会觉得我是柔性的管理,我的助理们曾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