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十、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的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可后来发现孩子捏泥人捏的活灵活现……于是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出点自己的新点子。”
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初中毕业时,捏出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
第二辑 能力…书本上学不到的
在课堂上孩子所能学到的东西很有限,许多国家都给孩子留有充裕的课外时间,让孩子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中增长的能力往往是从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
16、家长链接:孩子“高分低能”怎么办?
经常听说,很多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面对实际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有的人甚至寻了短见。我们不想让孩子上演这样的悲剧。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啊!如果孩子考试分数达不到高分(仅仅过了“及格线”是没用的),就肯定考不上好学校。进不了好学校,将来孩子的前途,不是更令人担忧吗?
专家评语:
目前的考试分数,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千万万学生的能力。显然它很“标准”,可是一刀切,对许多孩子实际潜能的评估,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个性和天赋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窍门在于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寻找孩子的天才点。记住,我们关心的是孩子的能力的培养。
17、每周三下午,法国儿童倾校而出
卢浮宫“文化服务部”主任加慕尔先生说,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
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开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
你到体育场走一走,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你到博物馆看一看,那里简直成了学生专场,一群一群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艺术殿堂,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睁大眼睛去发现真善美的世界。
有些博物馆在“参观指南”中特别指出:最好避开周三下午。法国教育部新闻处官员贡巴雷谈到“星期三现象”时说,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法国战后开始实施的素质教育包含体育、公民义务与权利、道德、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以科技大国与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探索成功原因,不能不提及素质教育。
贡巴雷先生介绍说,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重任在肩,义不容辞,而各行各业也应尽其所能,乐于贡献力量。
国立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参观者,其中一半是学生。卢浮富“文化暇务部”主任加菜尔先生说,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
在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为他们组织专场讲解。据他介绍,卢浮宫有一些为学生服务的项目。“艺术车间”是其中之一。
卢浮宫拥有数十个“艺术车间”,既为成年人服务,也为学生服务。今年二、三季度,学生“车间”开设32个专题的活动,如“了解园林”、“认识菘蓝”(一种植物染料)、“古埃及服饰”等。
所谓“车间”是集参观、讲解及自己动手三者于一体的艺术活动场所,为50平方米的厅室,中间有一工作台,周围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设立“车间”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车间”活动,凭借卢浮宫的资源。例如:园林课先由教师带领参观卢浮宫前的杜伊勒里花园,讲解其风格,回到“车间”后,学生用模具搭一个他们想象中的花园。
6~18岁的孩子都可凭兴趣参加,没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课费即可。“艺术车间”很受欢迎,一般要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位置。
第二项服务是少年出版物。卢浮宫出版社出版的介绍新展览的书籍,有成年版和少年版两个版本,少年版的文字简洁明了,还有许多启发式的提问,封面上画着一个顽皮的男童。
第三项服务是教师培训。全法的中小学教师均可免费到卢浮宫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艺术史培训,培训期间,借阅馆内的图书音像资料,由资深馆员引导参观,作专题讲座。
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科普中心。我到维莱特采访,国际开发部主任古当女士对我强调两点:
一、科学城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
二、科学城并不是青少年科技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愿意到这里来更新知识。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出现,疯牛病、口蹄疫在欧洲肆虐……这一切使当代人对了解科学技术的愿望更强烈了。
“那么,你们对青少年有无特别的服务呢?…‘怎么没有呢?’古当女士介绍说,“科学城”每年接待300万人,18岁以下的占40%,这个比例接近卢浮宫。
“科学城”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了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也属欧洲之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在幼小的心中激发起好奇。意大利、黎巴嫩等国定制“儿童馆”,移植到本国,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科学城”另一个独特的青少年项目是开设“维莱特班”,中小学整个班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小试验。
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一些欧洲国家学生也慕名前来这个班。
博物馆、科技馆热心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活动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这在法国蔚然成风。
18、象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操作
在巴黎维莱特科学城,有一家专门为15岁以下的儿童开辟的“少年儿童工艺厅”。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模拟工业生产中现代化的操作程序,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亲自体会设计原理,了解发明者、设计者以及工程师们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工艺厅里安置了各种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等实物。如2米多高的云雀直升飞机,法国第一大化妆品公司欧莱雅的一段生产流水线,用于设计自行车和设计自动化程序的电脑设备,运转中的雷诺汽车发动机,以及制作包装盒的机器等等。
这些实物无一例外都是生产中实际使用的设备。儿童们在这里自己动手操作,学习设计,就像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
进入工艺大厅,只见一个小男孩坐在云雀直升机的单人驾驶舱内,正兴致勃勃地扳动操作杆;另一小男孩手中拿着自已刚刚在电脑上设计出来的一张自行车图纸,得意洋洋地审视着;还有几个孩子认真地注视电脑屏幕,检查着欧莱雅化妆品生产线传送带上的一瓶瓶发乳,一旦发现重量不够标准、标签没贴正的,弦子们马上按动电钮把这些不合格产品推出传送带,送进不合格产品堆里。
19、做菜,不作战
法国中小学生每星期有1个小时的“公民素质教育”课,属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一部分,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去附近博物馆参观,并把时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作鲜活教材。
当苦痛将我击伤,
战友的臂膀撑我不倒,
自由之河自我的伤口流淌。
这是写在卡昂纪念馆正门外墙上的诗句。每年有50万参观者在此驻足,然后走入诺曼底地区最大的战争与历史博物馆,走向旧飞机大炮的展厅,走到珍贵的历史图片面前,走近寻常百姓的战争遗物,也走人二十世纪人类厮杀的历史。
在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这个周末,记者在纪念馆见到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他们每人拿着一本40多页的练习册,跟着带队老师边听讲解边参观。
记者从14岁的初三学生弗里德里克手中借来教材,一题是“为什么诺曼底省选择把纪念馆建在卡昂?”弗里德里克回答的是,因为卡昂是离1944年盟军登陆点最近域市,盟军与德军在此激烈交锋,城市几度易手。
当记者表示记不清诺曼底登陆5处海滩的具体位置时,立刻有孩子围过来在练习册上争相指点。
带队老师吉姆介绍说,法国中小学生每星期有1个小时的“公民素质教育”课,属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一部分,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博物馆参观,并把时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作鲜活教材。这次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无疑是个好时机,诺曼底以外的学校也会带孩子们来这里度过教学大纲规定的“旅游参观周”,让他们在这里参观纪念馆、接触老兵和战争亲历者,对战争与和平会有更真实的理解。
在纪念馆负责接待的大学生妮欧密告诉记者,自1988年成立以来,纪念馆半数参观者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1/3是中小学生,纪念馆的设计和展览安排也考虑教学的需要。
她说,对博物馆来说,展示战争很容易,展示示和平却很难,卡昂纪念馆的展览分为战争与和平两个部分。世界大战的历史、战争毁灭的城市和生命、“冷战”时期的关键人物和军备竞赛,和平部分则包括诺贝尔和平奖、不同文明与传统对和平的理解、需要团结与合作的集体游戏场地等。
当记者问孩子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参观时,许多孩子低头不语。于是记者转换话题,问他们长大后打算做什么,愿不愿意参军打仗,一位15岁的男孩说他毕业以后要当厨师,他还对当年的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