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7、到社区做义工
美国中小学的寒假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0天时问,但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
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或油漆陈旧的建筑物等。
有的学生喜欢远走中美洲国家做义工,但更多的青少年则愿意选择家乡作为义务服务的场所。加州16岁的中学生汤姆就在当地一家医院进行义务服务,他有时在问讯台接听电话,有时帮着把手术后的病人推回病房,每星期工作16个小时。
菜斯顿医院的管理人员说,他们那里的义工25%是由青少年完成的,医院已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了。
由于美国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作出规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否则不能毕业。因此,寒假成了学生们做义工的大好时机。做义工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专家们认为,做义工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是一种极好的培养公德心的机会。
68、尝一尝饥饿的滋味
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通过体验饥饿体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
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校园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据说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
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最近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在这3天内,每每到了就餐时间,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们便各就各位“体验”生活。只见“工作人员”仔细地将饭菜分发给每个“无家可归者”,而“要饭者”则就地坐下大吃起来。
尽管这种“生活体验”课的形式十分活泼,但孩子们的神情却相当严肃,因为他们都郑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生活体验”,而并不把它当作一场闹着玩的游戏。
再看看“无家可归者”要来的饭菜,分量明显不够,而且面包制作得十分粗糙,至于菜,也只有水煮的土豆块加2片肥猪肉(因美国人普遍不吃肥肉,故价格十分低廉)。
在孩子们用餐时,有一名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说,在100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l倍之多.即便目前在美国,仍有至少100万无家可归者,至于在全世界,至少还有2亿人靠要饭为生——这些人平时吃的饭菜,大多比这顿午餐更差。教师的话语引起了孩子们深深的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绝大多数不愿担任“工作人员”而宁可扮演“无家可归者”,因而实际上那些“工作人员”往往只得由教师指定某些学生担当。不难想象,长达3天的“要饭”让孩子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有的反映说乏力、头晕,有的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说“十分想念”家里“丰盛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说终于“领略”到了“饥饿”究竟是什么滋味。
旧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学组织的“体验饥饿”活动,则吸引了该校75名11一14岁孩子的积极参与。
那天中午放学后,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均由自家抽取一张就餐券——要是券上写着“15”这个数字,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说他可以享受到一顿丰盛的午餐,而且还可享受到殷勤的服务;要是券上写着“2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而要是抽到的就餐券上写有“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因此那顿午餐就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地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
该校校长介绍说,这些孩子通过抽签分成了3组,其比例恰恰与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大致相同。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通过体验饥饿体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
果然,参加过“体验饥饿”活动的孩子,便再也不会浪费粮食,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了自己节约下来的多余食品或零用钱——这些由孩子捐赠的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了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送到了遥远、贫困的非洲大陆。
第五辑 体魄:爱孩子就让他多运动
“爱孩子就让他们运动”,这是西班牙家长爱孩子的方式,他们把运动等同于吃饭。在这方面美国家长丝毫不逊色,他们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就好象我们中国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
69、家长问题:我的孩子长得像棵豆芽菜
我女儿本来是个很健康活泼的女孩子,每顿可以吃两大碗饭。到了初二以后,因为功课压力大,白天上课,晚上回到家就是埋头做作业,星期天除了学校补课,也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现在孩子厌食,一顿能吃个半碗饭我们就很高兴了,同学们都叫她豆芽菜。我们给孩子买很多营养品,可还是没用。看着孩子那么消瘦,我们实在心疼。
专家评语:
很简单,每天晚上带孩子出去散步半个小时;每周带孩子出去一次户外活动,爬山、游泳、打羽毛球,什么都行。
70、一出生就开始锻炼
近年来,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即提高其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运动水平。
美国人普遍认为孩子参加锻炼越早,体商提高越快,长大后更可能成为体育爱护者或体育能人。因此,美国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锻炼。
在春、夏、秋季。出生仅2周的婴儿会被抱到户外,在树荫或柔和的阳光下享受日光浴,每次约15分钟,每日1…2次,并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其间妈妈还会轻柔地摇动宝宝的小手、手臂、肩膀和腿。
这类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有机会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等自然因素的刺激,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育。
让孩子做主
美国家长给予孩子自行选择参与哪种游戏或运动项目的权利,不包办强迫,尤其不勉强孩子参加家长喜爱或选择的项目。
鼓励孩子结交运动高手
体育运动往往是群体活动,因而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与培养他的体商有着有机的联系。因此,美国父母会特别鼓励孩子结交更多爱运动、体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在后者的带动下提高其参与锻炼的主动性。
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统计显示,在家长不爱运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往往是个“懒虫”。所以,在美国有这么一个口号:“为了孩子能爱好锻炼,您自己也必须爱好锻炼。”
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一些孩子并非天生不爱运动,只是因肥胖、手脚笨拙、反映迟钝或身材矮小等原因导致强烈的自卑心理。对此,美国父母会及时开导孩子,努力让他们明白“重在参与”的道理,不必过分看中运动表现或运动成绩。如有必要,还会聘请心理专家协助。
鼓励孩子多接触和体育有关的信息
如要求孩子留意报上和电视上的体育新闻,让他自编幼儿园的比赛报道,带他亲临赛场看球,或给球星写信等等。
宽容尤为重要
手脚还不太灵活、体能还远远不够充沛、运动水平也很低的小不点,只要动起来便是好样的。
所以美国人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会及时予以表扬。家长还允许孩子经常变换锻炼项目以增强其运动兴趣,不会动辄就批评其“缺乏恒心”。
他们明白: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发现锻炼的乐趣,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并由此而受惠终生。
71、健康的孩子是冻出来的
法国:婴幼儿室外午睡更健康
法国巴黎有一所幼儿园,寄托的都是两个多月到一岁的婴儿,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个室外的大阳台上睡午觉,而且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天天如此。
巴黎的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10摄氏度,而孩子们仍然在阳台上照睡不误。他们不仅没有冻着,而且身体越来越健康,抵抗力也越来越强了。当然,冬天午睡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会把孩子包裹的好好的,只露出一张小脸。
澳大利亚:再富也要穷孩子
富裕的澳大利亚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看到哪位澳大利亚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便若无其事地行进在寒风中。
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在澳大利亚还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逼人,但没有一个家长大惊小怪的。
美国:小婴儿只穿一件衣
美国医院的产科病房温度最多保持在24度,刚出生的小婴儿只穿一件衣服,再包一条毛巾。出院后,家长会每天给孩子洗几次澡,虽然家里的温度会比医院低,但婴儿照样穿着单薄的衣服。
美国法律规定:婴儿乘车必须使用安全座,6个月以下的婴儿要面朝车窗,半躺半坐。也就是说,小婴儿在外出时都要自己坐车,不能用被包裹着。
日本:婴儿的三浴锻炼
日本的家长大多会让孩子比自己少穿一件衣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除每天给婴儿洗澡外,还注重空气和日光浴。空气浴从孩子满月就开始了。家长抱着婴儿在户外散步,时间约20…30分钟。日光浴在出生后约2…3个月,孩子适应了户外空气后开始。场所为窗台、凉台、婴儿车等。
春秋季为上午9…11时,下午1…3时;夏季为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冬季为正午前后。必须是直射阳光,但不直射到脸部和头部。日光浴后,家长会给婴儿擦干汗水,喝些开水或果汁。
72、体育运动是生长维生素
关键语:
体育运动提倡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一种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一种开放进去的创新精神。
美国人重视孩子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