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沃尔芙选择了性别属性,她是在强调,女性由于其性别所遭受的压迫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跨越阶级的。男权制的统治是跨越国界的,而女性的受压抑也是跨越国界的。因此,作为女性,我们没有国家,我们的国家是整个世界。她的说法没有错。我们全都生活在严重程度不同的男权制社会当中。当然,我们各自的男权制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不应当忽略了它们表现形式的差异。但是,全世界女性的处境肯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我们应当尊重彼此的差异,处境的差异,问题重心的差异,应对方法的差异,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争取男女平等。
四、新女性主义
在女性主义之后,在新的世纪,一种新女性主义悄然登场。新女性主义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非常务实,不擅理论,几乎是非意识形态的。它只是就问题说问题,并不去涉及总体规划和前景。它只讲策略,不讲战略;只讲具体,不讲抽象;只讲个人快乐,不讲群体利益;只讲妥协合作,不讲斗争;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如果一定要追究其理论背景,也许可以勉强追溯到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说、反对宏大叙事以及倡导局部理论的思潮。
以新女性主义者沃特(Natasha Walter)为例,她根本不提男权制和男性权力的理论,非常实际。她的女性主义欢迎女性也欢迎男性,欢迎保守派也欢迎左派社会主义者。她将政治与个人分开,害怕争取政治平等要以个人的快乐为代价。她担心在否定了消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之后,女性主义会走向清教主义和对性的否定。她提出的五点行动计划是:第一,工作世界的革命化;第二,创建全国育儿网络;第三,鼓励年轻男性分担家务;第四,援助贫困女性;第五,援助面临性暴力和家庭暴力的女性。(Dunphy; 129)
新女性主义接受家庭和异性恋,拥护权力。她们说:“你可以得到一切,但你不可以在同一时间得到一切。”它倡导女性要搞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像过去的女性主义那样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工作与家庭对立起来。
曾任全美女性组织领袖的弗里丹将当初女性走出家庭的主张定位于“第一阶段”,提出了新女性主义的“第二阶段”学说。她指出:女性在第一阶段外出工作(她称之为找回黑夜);在第二阶段,女性须与男人一起找回白昼:坚决要求重新获得对曾被称为女性领域的家庭、孩子的人性支配;在工作、工会、公司、职业中加入男人的行列,获得对工作的新的人性的支配。(弗里丹,2000年,第299页)
弗里丹将女性主义的发展图景描绘为走出家庭和回归家庭这样两个阶段。她说,现代美国女性主义的第一阶段,家务劳动和住房仅仅被看成某种女性主义者想要从中解脱出来的东西。第二阶段应该聚焦于家庭内部及宽泛的、实际上应该说是家庭概念之内的家政革命。(弗里丹,2000年,第335页)
著名女性主义科学家凯勒(Keller)也批评女性主义事事都要讲究政治正确性的作法,批评“冲突伦理”。她主张,不要总是要求人们“选对阵营”,而要注意到人们的差异。她认为,“我们不应当总是划分正确与错误。在我看来,这种划分是幻象多于真实,对于完成政治或学术的任务毫无补益。”(转引自Hopkins; 301…302)
在新时期,女性主义应当怎么办?应当做什么来改变现状?新女性主义提出来要做的事情包括下列内容:
——揭露神话:神话之一是世界的男权制秩序一直如此,永远如此。反驳是:男权制有几千年历史,但在它之前有90%的历史是男女平等的历史。神话之二是任何改革的努力注定无效,男权制是如此巨大而强有力的,谁的力量也影响不了它。反驳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靠集体力量完全有可能改变现状。
——做出打破制度中性别不平等的努力,包括正确性别平等机会立法;只有立法还不够,还要开展积极的包括具体定额与具体目标的活动;增加对性别问题敏感度。
——探索其他同样被歧视的族群或个人的经验,比较它与女性处境的异同。例如比较反犹与憎女这两种情况。
——平行思考,把强势者摆在弱势地位。例如尝试说“四海之内皆姐妹”、“张玛丽先生”、“我们天上的母”之类的话语。(斯坦能,第115页)
——承认男权制的存在,关注男权制的问题,并且做点事来改变它: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信,发言。鼓励女性写作,为女性写作,写作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
——争取舆论的支持:对那些在公众场所遇到的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笑话说:我不认为这个有什么可笑。
——敢于使人感到不舒服,敢于发问:为什么所有的领导都是男人?
——公开选择制造另一种途径:要求男人分担家务。
——改变男权制的价值观和男性特权。
——支持男女同性恋者。
——反对种族主义。
——不怕做小事。
——与其他弱势群体共同工作。
——不遵守他人的标准。(Johnson; 251)
中国的女性主义在全世界女性主义思想阵营中大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新女性主义。它的基本目标是争取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
从短期目标看,就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中比较差的女性参政问题;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性偏少的问题;女童失学问题;大学女生比例偏低问题;女性就业机会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所反映出来的流产女婴、杀害女婴、遗弃女婴问题;女童营养较差的问题;婚后男居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男性不分担家务劳动和女性工作家务双重负担问题;社会观念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各类传媒中男权制思想残余问题等等。
从长期目标看,应当从争取两性的和谐发展,到性别界限的模糊化,最终使性别作为一个社会分层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使所有的个人都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从而不仅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而且实现所有个人在地位上的完全平等。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个性的差异,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任何一点压抑。
注释与参考文献(1)
埃利斯:《男与女》,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埃伦赖特等:"疾病和错乱——疾病的性别政治学",《女性与发展》,1993年。
爱森堡等:《了解女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巴雷特:"关于马克思主义女权运动理论概念的分析",《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48…49页。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版。
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辑出版社,1995年版。
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程绍珍:"宋庆龄民主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想",《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第80…84页。
大成:"最早的民间女性社团女人社",《光明日报》,1993年9月26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弗里丹:《非常女人》,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盖格农:《性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格里尔:《女太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的女性与男性》,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哈斯等:《人与性》,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海德:《女性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海斯:《危险的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韩志俊等:"我国近代史上三次女性文化教育运动探讨",《唐都学刊》,1989年第3期,第71…76页。
贾格尔等:"女性主义理论概览",《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1期,第53…58页。
凯查杜里安:《人类性学基础》,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况世英等:"应当重视女性智力的开发",《人才与现代化》,1988年第4期,第16…18页。
拉里亚等:《人类性心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雷泽蒂等:"性别与健康",《女性与发展》,1993年。
李小江:《解读女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陆颂和:"'改变对女性的态度'方案",《中国女性报》,1986年9月5日。
伦伯特:"从女性的角度看女性健康:文献的回顾",《女性与发展》,1993年。
马凡:"女性解放岂能以男性标准为转移?"《中国女性报》,1988年3月18日。
马庚存:"民国初年新旧势力较量中的女性运动",《青岛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44…49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劳动大军中的女性",《经济译文》,1988年第2期,第13…16页。
孟宪范:《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米德:《性别与气质》,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牧原(编):《给女人讨个说法》,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
潘允康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