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领2005: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制造方式上看,欧洲走的是大规模工业化预制装配道路,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化的、系列化的建筑住宅体系。前苏联、东欧和英法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体系。而美国则注重于住宅的个性化、多样化。美国住宅多建于郊区,以低层木结构为主,用户按照样本或自己满意的方案设计房屋,再按照住宅产品目录,到市场上采购所需的材料、构件、部品,委托承包商建造。 
谁为工业化住宅买单? 
在美国,工业化住宅一直以来的主要购买者是低收入人群。 
在全美范围内工业化住宅分布特点如下:南方55%、西部19%、中西部18%、东北部9%。这些区域的共同特点是:低收入家庭、移民和退休人员比例大。在低收入人群的购房者中,23%来自于工业化住宅,南部地区这一比例超过30%,郊区高达35%;在南部农村地区的特别低收入家庭,有63%的家庭购买这种住宅。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通过租用土地而自己拥有一套工业化住宅与租住一套公寓相比,前者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花同样多的钱拥有更大的居住空间和草地。 
另外,与现场修建的住宅购买者相比,工业化住宅的购买者年龄分布呈现向两端分布的态势:年轻的人群比现场修建住宅购买者更年轻,年长的则更年长。一般而言,这两类人相对于中间年龄段的人群,其经济状况也要差一些。 
客户愿意为什么付钱? 
美国的工业化住宅是从房车发展而来的,所以形象一直不太好。其在美国人心中的感觉大多是:低档的、破旧的住宅,其居民大多是贫穷的、老弱的、少数民族或移民。 
更糟糕的是,由于社会的偏见(对低收入家庭等),大多数美国的地方政府都对这种住宅群的分布有多种限制,工业化住宅在选取土地时就很难进入“主流社会”的土地使用地域(城市里或市郊较好的位置),这更强化了人们对这种产品的心理定位,其居住者也难以享受到其他住宅居住者一样的权益。 
为了摆脱“低等”、“廉价”形象,工业化住宅努力求变。 
首先是在质量和美观上下功夫,以使之符合房地产的普通标准。美国工业化住宅已经逐渐摆脱传统的火柴盒式的外观,与普通建设的住宅(site…built)的外观特点已非常相似。 
其次是结构和品种调整。工业化住宅中的低端产品——活动房屋从1998年的最高峰——占总开工数的23%——373;000套,下降至2001年的10%——185,000套。而中高端产品——预制化生产住宅的产量则由1990年早期的60,000套增加到2002年的80,000套,而其占工业化生产的比例也由1990年早期的16%增加为2002年的30%-40%。 
第三,努力增加消费者参与和体验。一个例子是组装式住宅的兴起。组装式住宅一般为单层建筑,面积、式样、外观和内部布局各不相同,消费者可以选择已设计定型产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设计进行修改,对定型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加或减少项目,体现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住宅消费理念。 
经过不断的努力,目前,工厂化生产的住宅用户对住宅的满意程度开始接近普通建设的住宅(site…built)用户,2001年满意度超过了65%。 
我们的前提是什么? 
比照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住宅工业化的经验,中国工业化住宅的先驱者应当引以为鉴: 
第一,我们在哪里?处于现阶段,我们如何作出选择?数量和质量,哪个应该优先?是先规范、后发展,还是先发展、后规范?选择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采用大规模预制,还是个性化定制?发达国家发展工业化住宅的一个背景是建筑劳动力的匮乏,而我国则劳动力过剩,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第二,谁愿意为工业化住宅买单?进一步追问:这个消费群的规模足够大吗?在经济上,这个消费群能够为工业化住宅的先驱提供足够的经济利润吗?如果最初的消费能力不能弥补先期成本投入,先驱者靠什么维持到盈利的曙光乍现? 
第三,客户愿意为什么付钱?或者反过来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定位来吸引客户?我们在推广工业化住宅概念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大众化普及的美好前景,而忽视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塑造。在宣传上加上一些科技、环保、健康的噱头虽然带一点自卖自夸的味道,但这有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为新兴工业化住宅留下良好印象,对整个行业的高起点发展会有所助益。 
一切先驱者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确定未来的发展路径,必须了解客户是谁,必须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 
一句话:中国工业化住宅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搞清前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Copyrights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27节 利率松绑刺激房价神经

《万科》周刊
冀志罡 
最近两大事件,足以震动2004年的房地产界,也让各方对于房地产的关注达至前所未有的高点。 
这两件事,一是“房地产泡沫论”的舌战笔伐,二是人民币利率上调(俗称“加息”),使外间对明年房地产形势的判断忽感扑朔迷离起来。 
房地产的加息之困 
此次加息幅度轻微,五年以上商业按揭贷款利率仅提高0。27个百分点,这样的加息幅度,静态来看,不会对房地产需求造成任何实质性影响。有关的测算表明,购房者月供负担仅增加几十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开发商来说,由此增加的财务成本也微乎其微——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才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增加一丁点利率支出是无关宏旨的。 
但动态来看,情况就会有点不同。人们普遍意识到,这次加息只是一系列加息的第一次,尤其是加息幅度很小,有试探市场的意味,那么其后的加息,一定会陆续到来。由此,开发商的理性选择将是放慢开发步伐,以免资金链绷得过紧。而购房者将不得不在自己的财务安排中留出更多的余地,以免利息升高导致月供不堪重负。 
加息预期——而不是加息本身——才是利率变动真正影响房地产的地方。由于人们会预先地将未来的加息反映在今天的行为中,从而在今天看来,许多行为就显得有点神经过敏。加息甫一宣布,银行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提前还房贷的,定期存款转存的,很多人可能根本来不及计算,这样到底能省几个钱。 
加息不过如此。既使明年再加几次,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了。况且,总的加息幅度看不出会达到很高的程度。一般认为会在一个百分点左右。这个幅度的利率提升,不会对财务成本产生多大的压力。简单地测算,对按揭月供的影响不超过10%,只会对需求造成轻微的压力。 
加息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开发商放慢开发,会导致市场供应减少;另一方面,购房者按揭负担提高,又会压制市场需求。两者合并来看,很难说哪一个影响更大,无法断定房价波动的天平会向哪一个方向倾斜。 
在成熟市场,房地产价格对利率是非常敏感的,因为那里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投资手段非常多,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都会适时地做出反应,合理地配置资产。例如,一旦中央银行释放出银根放松的信号,房地产就会比国债更有吸引力。 
此外,在发达国家,房地产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好,二手房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人们可以随时买进卖出,市场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是交易一手房,流动性不够好,价值发现的功能也不能充分发挥。换言之,我们不容易观察房价到底是升了还是降了。 
泡沫在何处?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炒作已持续经年,公众对于房地产价格下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在这个问题上,媚俗的新闻媒体又一次误导了公众。 
严格说来,“泡沫”只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和比喻,在经济学的辞典里并没有泡沫这个词。人们在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泡沫有两重含义,一是价格偏高,二是投资过度。人们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个词,却没有料到,价格偏高与开发投资过度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如果房地产开发投资过度,那么房地产就应该是供过于求的,而供过于求的东西是应该价格下跌的;如果房地产价格偏高,那么就只能证明房地产供应不足,而不是投资过度。在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例如1997年前的香港,之所以发生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主要是因为香港人多地狭,缺乏新增供应量,大量资金的流入就不可避免地抬高了房价。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没有泡沫的。中国的房地产是增量市场,所谓房地产价格是指新建商品房的价格,而新建商品房是没有价格可比性的。如果同一套房子,在周边环境与市政配套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价格出现了上涨,也就是转手交易的价格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房价涨了;但如果今年建成的房子比去年建成的价格高了,我们就无从知道,价格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 
一句话,房地产泡沫只能在二手房市场上观察到,在一手房市场是观察不到的。 
事实上,除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区(主要是上海和杭州)的二手房出现较大涨幅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二手房价格不仅没有出现上涨,许多甚至还是下跌的。而就是在上海和杭州,二手房的大幅飙升也不过持续了不到一年。回顾香港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史,没有发现一年之内上涨几十个百分点就能形成严重泡沫的。 
有人期望利率升高能够击破“房地产泡沫”。这是高估了加息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上,利率提高的确有可能使房地产泡沫破灭。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房地产的确存在泡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