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式圈进大量土地,预计土地总价款已逾100亿元。如此之巨的地价款,如果按照国务院三令五申的“招拍挂”规定,应该根据约定条款在短期内付清大部分地价——仅凭企业自身项目销售资金回笼、滚动开发,来支付即期巨额地价,必然是远水难解近渴。
绕开该企业依赖的银行信用不提,业界不能不作出一种假设:“一些公司在冒险,在赌博,在赌如今地方政府执行土地拍卖制度的诚信能力。”如果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拖延地价,对同样在公开市场招标拿地的其他竞争者是不公平的,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必然被打乱。
我们还看到,一些房地产企业频频上演“空手套白狼”的游戏。近日某商务中心项目在销售过程中爆出“假按揭”,银监会已介入调查。该项目是25万平方米写字楼大盘,在销售过程中采用了种种欺瞒手段骗取银行按揭贷款,与所谓的“零首付”如出一辙,设法将市场风险转移给银行。除此之外,虚假广告、质量问题、拖欠工程款等企业违规事件时常出现,更让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信用的严峻拷问。
与此相对,另外一些企业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规范和诚信。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时,公司内部曾进行过一次“公司经营应该规范还是不轨范”的讨论。当时的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万科选择规范无疑是自缚手脚。而王石当时坚信:“万科率先规范自己,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话,万科会走在前列,成为行业效仿的榜样;如果万科过于超前而不能适应不规范的市场,那也只好承认劣币淘汰良币的现实了。”
最终,万科选择了规范的道路,并一直走到今天。但在市场不规范的时候,规范自己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还要承受很高的规范成本。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坚持规范、诚信的道路更是一种考验,“万科过去是这样做的,现在是这样做的,将来还会这样做的。”我们相信,不规范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能够获取廉价土地,获取超额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规范、诚信的企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
两种路线两种对策
行业环境改变带来的后果,就是加速行业洗牌,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由于企业的利益实现机制和道德理念不一样,企业应对宏观调控的对策必定也不一样。所谓“船小好调头”,某些不规范透明运作的企业对付调控的手段相当多样。如果信用机制仍然不起作用,这些企业还会继续以地方政府的诚信、政策执行力做赌注,用不规范的灰色手段自救,获得喘息的机会;而另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被迫淘汰出局,或者选择自动离开。
而规范透明运作的企业——尤其是对股东、投资者利益负责的上市公司,不能如此“长袖善舞”,它们不但要承担行业规范的成本,还要适时调整对策,克服当前环境的不利影响,迅速顺应环境变迁,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把握主动。
对这些企业而言,应对调控的核心是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为推动房地产企业加速实施自我提升的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优秀的企业需要主动降低成本,向经营精细化迈进。在房地产行业目前还处在粗放式经营的阶段之时,很多环节都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同时,完善区域集约化,推进统一的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客户忠诚度——一系列内功还有待这些企业修炼。
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2002年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只有42家,不足全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1%;2002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不足全部资金来源的0。5%;房地产债券融资的比重也不足0。01%;到目前为止,来自信托的资金不过30亿元。在银行信贷收缩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开展融资创新,运用房地产信托、基金、企业债券、境外融资等多种方式,为自身的发展筹集充足必要的资金。
一言以蔽之,只有适应新规则的玩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重树行业信用
这次宏观调控使整个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行业的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奖优罚劣、黑者出局的机制,结果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板子”落下去,经营不规范的发展商往往违反游戏规则、想办法规避;而规范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则在承担相应的结果。
事实上,整个行业的规范不能靠少数企业的自觉行为,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机制正是当务之急。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实行信息共享、预警机制,通过良性的市场机制让信用不良的企业无处逃遁,最终淘汰出局,这将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开始,建设部已着手建立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但截至目前,网上仅能查到各城市一级资质房地产企业数百家,相对于我国目前3万多家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仍然需要改进。
如果更多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出台,完善行业信用机制必然是目前规范经营的地产商渴望看到的事实。如果不是这样,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下,规范企业已经承担了大部分的信用成本,那么在下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谁来保证信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Copyrights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20节 四条腿的拆迁户
《万科》周刊
易宪容 张群群
2004年5月27日,看到《南方周末》刊出的《北京动物园“迁”动人心》一文,不禁为之愕然。一个好端端的动物园为什么要迁走?一个沉淀了近百年文化与传统的历史遗产,为什么要让它在瞬间毁灭?这仅是“谁有权决定动物园搬迁的程序合法性”问题吗?要知道,在政府权力范围内,要确立这种合法性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仅是涉及动物园当事人的利益被忽视的问题吗?不难想像,如果有人存心要收买相关决策者,那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这不仅是要不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大问题,而且是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兼顾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如何保护民族遗产、如何维护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的大问题。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全面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就可能会重蹈当年北京古城墙被拆的万劫不复之旧辙。这不仅会损害大众的公共利益,也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威信。
迁移是一个社会过程,即便是针对动物的迁移也是如此。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把动物园从老城区迁走,表面上体现的是人为了自身的发展争夺动物的居住空间,体现了人对动物的排斥关系,深层次上体现的则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社会排斥关系。动物园的拆迁只不过是社会把对待人的态度强加于动物身上。在动物园中面临拆迁的动物们的处境,恰恰成为所有城市中被强制拆迁的居民们所处境地的一个准确而生动的隐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4年第1期中文版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把陷于搬迁、贫穷与发展困境中的强制移民对象称为“移动的靶子”。
据报道,政府官员认为北京动物园迁出的理由有三:一是动物园置于城区,会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二是动物园地处繁华地段,庞大客流恶化了本已糟糕的西直门交通状况;三是动物理应到大自然中去,以提高动物福利。
仔细想想,这些理由实在是荒诞无稽。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从200多年动物园发展史来看,没有先例表明动物园是疾病的传播地。如果动物园因可能成为疾病源而要迁出的话,那么医院也可能成为病源污染的源头,是不是北京所有的医院都应搬出北京城区呢?!
其次,任何交通秩序的好坏并不在于该地繁华程度及客流多少,也不在于该地繁华后有多少空间来支持,而在于既定约束条件下如何对该地做好交通规划与管理。在香港的中环、铜锣湾、旺角等地,其繁华程度、人流密度、空间拥挤程度是北京西直门地区根本无法比拟的,但香港这些地区的交通不也是畅通无阻吗?其原因正在于香港能够在现有约束条件下促使目标最优化。但我们的相关职能部门不从自身规划设计能力、交通管理上找原因,而一味强调外因。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某些职能部门既不能够问责,也做不了份内应当做好的事情。这样的职能部门难道不该深刻反省、好好整顿吗?
对于什么提高动物福利之类说辞,那真是无稽之谈。什么是提高动物的福利呢?是让动物园的动物生活条件更好吗?是要寻求国际动物保护协会所要追求的目标吗?如果是这样,让动物园中的动物都彻底放生,回归大自然,岂不更好?何来动物园的搬迁呢?其实,在人类社会中,动物园的首要职能到底是什么,是为动物服务还是为人服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考虑到环保主义者对于动物福利的理性诉求,整体搬迁动物园,摧毁园中动物久已熟悉的生存环境,这种做法就更值得怀疑了。面对造成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拆迁,动物远远比人更加凄惶无助,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动物园的设立既然是为人服务的,为园中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与环境,目的就在于方便动物园的管理,降低这项公益事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效益。那么,动物园的搬迁,其成本是增加还是减少?动物的搬迁、新园址的建设、新环境的创造、动物在新环境的适应等,哪一方面不是在增加成本呢?而这新增加的成本除了纳税人承担之外,谁还会来承担呢?加上迁入新园对民众造成的不便,更是把搬迁动物园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转嫁到广大民众身上。如果有些动物在搬迁过程中死亡,有些动物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骤然死亡,这种管理成本的增加更是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和想象。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