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在内政上就发生了屈原和楚国的上官大夫之间的一场斗争。楚王让屈原起草改革的宪令,这个起草的宪令,这个法令,还没有公布以前,应该属于保密的,但是,代表着楚国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却想先睹为快,想先看一看这些法令里面有对他们不利的,他就要屈原交出来,屈原不给他。屈原不给他,那么上官大夫就到楚王那儿去进谗言,说大王,你信任屈原,让他起草宪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屈原每颁布一个宪令,每起草一个宪令都说,非我莫能为也,都是我的功劳,楚国除了屈原我之外,谁能够领导改革?就把大王不放在眼里。于是楚怀王非常生气,盛怒,于是疏远了屈平,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不久,就由左徒改任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个什么职务呢?主要职责有三条,第一条掌管楚国的贵族三世的谱牒,就管家务事,管三大公族的家务事;第二件事情就主持宗庙祭祀的典礼,楚王要祭祖先祭天地由屈原来主持;第三教育贵族子弟,当老师。这三个职能大家看一看,他都不能够参与政治,也就是说,从此屈原被排除在楚国的政治核心之外。这对屈原来讲是个莫大的打击,那么此外,楚国的改革也因此而终止了,这是一件大事情,内政上的大事情。而这个大事情你们看,屈原在这个斗争当中,他失败了,上官大夫占了上风,楚王听信了旧贵族集团的意见,疏远了屈原。
另一件大事情就是外交上的大事情,那么在这期间发生了楚国被秦国的谋臣张仪所骗,被张仪欺骗一种丧权辱国的事件。在楚怀王16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的时候,秦国的国君秦惠王,派张仪到楚国来,带了很多钱。张仪到楚国来以后,就贿赂楚国的这些权奸,奸臣们,来说服楚王,要求楚王和齐国断交。因为我们说了屈原生的背景就是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之前,楚国和齐国是联盟关系,来共同对抗强秦,秦国就要拆散这个联盟,就要求楚国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然后交换的条件是什么呢?秦国就提出来,拿六百里土地补偿楚国。如果是很明智的国君这个条件对他没有什么诱惑力,但是楚王很昏聩,再加上疏远了屈原,他看不到这一点。于是他很贪婪,有六百里土地,那好,我们跟齐国绝交,绝交之后,然后楚王就派使者去秦国去,去找张仪,因为张仪中间牵的线,说索要六百里土地,现在我们跟齐国已经绝交了,六百里土地给我。张仪不出来见,找一次他不出来,找两次他不出来,说他受伤了,坐车摔断腿了,摔伤腿了,不见他,不见楚国的使者。那么楚王一听说秦国是不是怪我们跟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呢?于是派一个人到齐国去,在朝廷之上痛骂齐王。齐王很生气我们本来是盟友,你现在不跟我友好了不说,你还派人当面来骂我,于是齐国说,坚决跟楚国断绝关系,而且齐国跟秦国结成联盟了,这样楚国就孤立了。楚王认为我现在跟齐国彻底地断了,再派人到秦国去索要土地,这一次张仪出来了,张仪说,我什么时候说过六百里土地,我只说过,六里土地补偿给你,交换条件是六里土地。六里土地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村,这显然是侮辱了楚国,显然是戏弄了楚国,愚弄了楚国,于是楚王大怒,决定发兵攻打秦国。大家知道打仗是秦国的特长,楚国和秦国在丹阳,也就是现在的汉中这一带,打了一仗,结果楚国打得大败,死了八万将士。这一打败了以后,楚怀王更加恼羞成怒,拼了,于是又把全国的军队所谓悉发国中之兵,把全国军队拉到前线去,要跟秦国决一死战,又败,再战再败。而在这个时候呢,后方的韩国魏国趁机来攻打楚国,楚国是腹背受敌,没有办法,楚王只好撤兵而回,撤兵回来之后,楚王派屈原到齐国去,还重新恢复还是我们要联齐,联齐才能抗秦。于是楚国和齐国又重新修好。楚国同齐国重新修好以后,秦国又害怕了,于是又派张仪,派人到楚国来,说愿分汉中之半以和楚,也就是说,我把汉中给一半给你,给楚国,我们俩讲和。汉中本来就楚国的土地,是这次战争秦国占领去的,现在还一半,也还是我的土地,拿回来也就算了,但是楚王对张仪的愤怒还在心里边,因为是张仪耍弄了堂堂楚国,于是楚王说,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土地我不要,我要张仪,要张仪干什么,把他杀掉,解恨,秦王说这怎么办呢?张仪说那我就去吧,张仪就只身到了楚国,到了楚国以后,被楚王关到牢里面,但是张仪贿赂楚国的内奸,然后又从内奸又到楚王的宠妃,也就是他的夫人,郑袖那儿去游说,最后郑袖居然哭哭啼啼地到楚怀王那儿去要求把张仪放了,结果楚怀王听信了夫人郑袖的话,就把张仪放了。大家想一想,楚国打了两次战争,死了八万将士,丢了那么多土地,换了一个张仪,如果把他杀了,可以振奋一下楚国的民心,但是,居然就把他这样轻易地放了。当时屈原不在楚国,屈原在齐国,从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听说把张仪放了,非常生气,当面质问楚王何不杀张仪。楚王似乎又明白过来了,哎呀,应该杀呀,于是又派人去追,结果早就逃之夭夭了。可以看出从外交上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楚国的衰败,楚怀王背离了改革道路,疏远了屈原,导致了楚国一蹶不振,这是屈原最为痛心的。
屈原这一生,被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楚怀王24年,也就是公元前305年,这个时候秦国的秦惠王死了,新的国君秦昭王登极,那么楚国国内亲秦派再次得势,楚国再次和齐国分裂,又要求和秦国合在一起。那么屈原是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亲秦派呢,却排斥屈原,屈原极力反对,反而遭到流放,屈原的第一次流放在汉北,也就是在今天的湖北的郧阳襄阳这一带,时间大约是四、五年的时间,后来屈原作为联齐的使者被召回来了,这是第一次流放时间比较短。第二次流放起因就是因为武关之会。所谓武关之会,武关在秦国的境内,秦国的新国君秦昭王,为了表示拉拢楚国,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大家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有诸侯盟会,要求楚怀王会盟,那么这时候楚国国内围绕着楚怀王究竟可不可以去,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楚怀王到秦国去盟会,到武关盟会。他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去了楚怀王的安全有保障吗?去了能谈出什么问题来吗?而以楚王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顷襄王,以及楚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令尹子兰为代表的这一派,坚决主张楚怀王可以去。他们说,奈何绝情欢,秦王好意嘛,要求我们去,为什么要拒绝他的好意呢,最后楚怀王听信了他的儿子的话,到了武关去盟会,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王一去就被秦国扣了。楚王被扣以后,趁机他逃出来过,逃到哪儿呢?逃到赵国,堂堂楚国的国君到了秦国被抓了,抓了以后又逃脱了,逃到赵国以后赵国不敢接受,说我得罪不起秦国,又把他送回到秦国来。最后楚怀王是死在秦国,战国七雄很大一个国家,楚国的国君就这样死在别人国家,楚怀王死了。楚怀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就是后来的顷襄王,顷襄王继位,让他的弟弟也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做令尹。那么楚国的人对他们兄弟俩是心有怨愤的,因为当初楚怀王到秦国去,就是他们的主张,现在楚怀王死在秦国,而这些主张他去的人,一个登上了王位,一个当了令尹,所以很多怨言。那么这个怨言最多的当然是屈原了,屈原特别对子兰,很多怨愤之言,怨愤之词,子兰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在顷襄王面前进谗言。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逐出郢都。郢都就是当时楚国的首都叫郢都,屈原就这样被赶出首都了,屈原的流放他是从郢都出发沿江而下到鄂渚,鄂渚就是现在的湖北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下,到了长江下游的岳阳,岳阳大概在现在的安徽境内,然后就在岳阳逆流而上,折返回来,再过鄂渚,也就是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上过洞庭湖,到湖南的辰阳,到湖南的溆浦,然后由溆浦再过洞庭湖到汨罗江。我说这个过程很简单,实际上是历时二十年,这二十年之间屈原是个什么样子呢?屈原他的诗里面很多地方描写他这种流放以后这个形象,他说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屈原长得非常清瘦,但是颇有精神。屈原在文章里写,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是什么样子呢?戴着高高的帽子,切云高冠,挂着长剑,带长铗之陆离兮,行吟泽畔,形容憔悴,行吟泽畔。他这诗都被后世作为描绘屈原的一个形象依据,现在很多屈子行吟图,最有名的像明代有个人叫陈洪绶有一幅叫《屈子行吟图》,就是根据屈原的诗来描绘他的形象,屈原就这样在长江和沅湘之间流浪了二十年。
屈原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他的诗里面这样写,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是说鸟飞千里,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那么屈原呢,他这样爱楚国,爱他的故土,这跟战国时期那个风气完全是不一样的,在战国时期,知识分子朝秦暮楚是常见的一种选择,很常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在战国时期,秦、楚两个大国打仗是经常的事,但是谁也没有力量吞并对方,所以与其临近的小国根据自己对时势的判断时而帮助秦国,时而帮助楚国,因为如果稍微惹怒哪一个国家都会引来国家的灭顶之灾。在那时候,小国一切围绕着利益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以这种反复无常的立场而羞耻。后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人的反复无常。但是屈原他热爱故乡,热爱人民,他把热爱楚国与热爱整个华夏民族统一起来,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