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理七诫-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同时往往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的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很可能有诸多奇思妙想,富有创新精神。

  因此,在用人问题上不能机械从事,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人的长和短,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被用人才的素质,取其之所长,避其之所短。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者,首先在于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长处,把他们放在最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上,并着意为他们提供能够发挥才能的各种条件。

  听说有这样一位领导,他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做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个企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尽其力,工厂效益倍增。

  然而,假若人的短处足以抑制其长处的发挥,或与他本人工作的特殊要求尖锐冲突,那就应及时做出适当的组织调整。这也就是“避短”之意。如果反过来,弃长用短,非请张飞来运筹帷幄,非要诸葛孔明去冲锋陷阵,那么他们也只能写下平庸和失败的记录。正如古人所言:“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要善于取长补短,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专才或偏才组织成互补结构,任何人才,只有在集体中各显其长,互补其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通常人才类型当中,有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称为指挥人才;有的善解人意、忠诚积极、埋头若干、任劳任怨,称为执行人才;有的公道正派、铁面无私、熟悉业务、联系群众,称为监督人才;还有的思想活跃、知识广博、综合分析力强、敢于坚持真理,称为参谋人才,等等。这些人,如果一个个孤立起来看,几乎都是“偏才”,但一经合理组合,各展所长,就成了“全才”。列宁说得好,“组织能使力量增加十倍。”

  一般地说,人的短处属于应克服之列,不值得加以肯定,更谈不上“用”的问题。但是,人的长处与短处是相比较而言的,因而具有相对性,有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其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具体表现为质、量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在此地这项工作中表现为长处的东西,在彼地那项工作中可能表现为短处;过去认为是长处的东西,现在却认为是短处;现在的短处也可能在将来被认为是长处;同一个人身上的某种素质,某甲认为是长处,某乙却认为是短处;有些长处之中可能同时潜藏着短处;有些短处之中也可能同时包含着长处。

  清代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无无用之人,聋子,可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可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可派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宜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可使他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瞎子,听觉特别好,可命他战前伏在阵前听敌军的动静,担负侦察任务。杨时斋的观点固然有夸张之嫌,但确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之长处。

  □巧妙利用“刺头”

  在一个企业中,总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极其聪明,好动,有着鲜明的个性,不愿拘泥于形式,在奇思妙想方面有尚佳表现,而且在企业中“兴风作浪”更有一套。

  你也许会称他们为企业中的最不安定分子,是企业中违反纪律,煽动狂热情绪的倡导者,他们被经理统称为“刺头”。

  由于他们的一些想法太离谱,工作的不安分守己,甚至公然煽风点火使员工与你作对,你往往对他们是恨之切切,但又可惜他这块材料。

  其实企业中的“刺头”与那些业余“人事秘书”相比,他们应该算作企业中的积极力量,能为人际的真正和谐创造良好的氛围。

  你不妨与他们和平相处,有效利用他们个性的特点,为企业人际和谐的达成,自由创新氛围的形成发挥作用。

  由于“刺头”开朗、个性好动,所以他们都有着很好的人缘,而且那天赋的“煽风点火”的本领使他很善于集结群众,如果不看其他方面,单就发动人员、组织活动而谈,他们也许比你更适合当领导。企业人际的和谐需要人们在一次次的集体合作、活动的氛围中逐渐培养而成,“刺头”似乎成了这些活动的最好组织者。

  你应该给他们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的空间,把他们从不习惯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帮助你策划企业的集体活动,并且委之以大权,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

  “刺头”的奇思妙想有时看起来是太离谱,但这种创新的精神应当值得你大力提倡。

  企业的活力,需要每个成员的创造性的活动,“刺头”在这里可算是“无冕的急先锋了”。他们为企业引入了活跃的思维空气与自由论谈的绝妙气氛,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你千万别与“刺头”对立起来,聪明的经理会因势利导让他们在企业中上窜下跳,充当活跃气氛的角色。

  “刺头”是绝不会拘泥于形式的。这也许正是你所担心的,这就意味着企业中的纪律、本本、框框、杠杠对他们毫无作用,企业会不会因为他们而乱成一团糟?

  其实这正是你的多虑,也正是你把员工没有当成成年人的具体表现。

  公司企业中的那些条框恐怕连你自己都很少过目吧。或许你至今都不记得总则的第一个字,随着企业的发展,你也许会注意到那些条框最终是流于形式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还限制了人们创造才能的发挥。“刺头”的出现,正是为企业破除旧有观念,建立新秩序配备了人选,你只要合理利用他们的长处,企业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呈现出一个自由、开放、和谐、团结的良好气象。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人们在用人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准则:对所用的人,要给予充分信任。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使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用人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用人多疑,则“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征结党营私,太宗就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办。几天后,魏征朝见太宗时说,您应当知道,国家的命运与你我是联系在一起的,您把相位交给我,是相信我会诚心诚意地治国,如果我们之间心存疑忌,那么,我们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太宗醒悟,承认了错误。魏征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相互信任,才能使国家得到大治。管仲为齐桓公治理齐国以成霸业,就在于用而有信。

  用人,信任人,就可以使被用人者与用人者把心思和力量共聚于一个焦点,共同创造伟业,取得胜利和成功,这种事例在我国不胜枚举。

  楚汉战争中,陈平在项羽手下不仅得不到重用,而且还险遭不测。陈平归汉后,他受到了刘邦的信任和重用。周勃、灌婴等人曾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说陈平是反叛的乱臣。刘邦听后,询问陈平为何先后离开魏王和霸王而投奔自己。陈平说,项羽用人而不信任人,他所选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妻室家人,你即使是奇才,他也会怀疑你。我听说汉王善于用人,所以才来投奔。刘邦听后,遂向陈平道歉,并给予丰厚的赏赐,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的将领。西汉的建立,陈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治国的奇才。正是因为刘邦充分信任人才,并用人不疑,才得人得天下;项羽为人猜忌多疑,便失人失天下。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我们的企业领导对于下属,既想利用他的才能,又对他放不下心,总认为人家与你离心离德,这是领导者用人之大忌。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前领导松下幸之助说过:“用人的关键在于信赖,如果对同僚处处设防、半信半疑,则将会阻碍事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得心应手地用人,就必须信任到底,委以全权。

  用人不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要真正做到,确实很难,但并非无章可循。

  1.要对所用的成员以诚相见

  对于人才一旦委以重任,就要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上下“协力同心”的大好局面,才能使得人才忠心不渝地献身事业;切忌对员工怀有戒意,妄自猜疑。

  明末亡国之君朱由检(崇祯)用人猜忌多疑,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明代著名将领袁崇焕,文武双全,带兵屡破清兵。努尔哈赤在他的炮火之下曾受重创。朱由检未称帝前就知袁崇焕战功卓著,才能杰出;称帝后便下诏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赐上方宝剑,委以重任,镇守边关。但是,朱由检用人猜忌重重,派人暗中监视袁崇焕。当后金统帅皇太极率兵取道蒙古,向北京方向扑来时,袁崇焕急忙督师回援,想先敌于北京城下,保护京师,并亲自率军抵广渠门。朱由检却疑忌崇焕反叛,不允许他率军入城休息。崇焕只得身先士卒与来犯之敌展开激烈战斗。正在这时,朝中嫉贤妒能之人散布的流言四起:有的诬崇焕拥兵纵敌,有的诬崇焕引敌胁和。朱由检在疑忌中听了流言与密告,将崇焕逮捕入狱。阉党余孽趁机起哄,诬害袁崇焕。朱由检不问是非,终将袁崇焕以谋叛罪处死。朱由检为人猜忌多疑,且武断专横,未经调查便冤杀崇焕,这实是自毁长城。无怪乎后人在总结明朝灭亡原因时说:自从崇焕死后,边境的战乱就没有停息过,再也没有杰出的人才能阻止清兵侵犯,明代的亡国与朱由检用人多疑关系极大。

  2.要给受挫者成功的机会

  任何人的经历,都不会一帆风顺,常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