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必须在见〃物〃的同时,见〃人〃。在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同样注重精神文明。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众多历史事实,可以看到: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有时也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需要重视〃灵魂〃,需要众多的〃灵魂工程师〃来展开〃灵魂工程〃。
或许,当我们把〃体制工程〃、〃行为工程〃、〃灵魂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不偏废地适当调整各自的比重,并使之获得显著效果的时候,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及其宏大的建设工程,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与之需要相适应的大批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才真正获得了永葆青春的活力和魅力!这样,历史的车轮才会真正驶向无数人憧憬并已经和正在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明天!
简论人的思想观念的不同接受方式
——对灌输、启发、认同、亲历性接收的解析
人是有精神、思想的。不讲精神和思想,不会没有了精神和思想。事实上是,人没有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也会有自发的乃至错误的观念和思想。
人的思想观念可以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也可以不同的方式从外部接收进来。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知识、思想观念等精神成果,并不是新一代每个个体自发就能完整的产生、继承和接受的,人的知识化、社会化可能更多地需要经过外部的传授、教育而接收进来。
这种接受,可以分为灌输性的接受,启发性的接受,认同性的接受和亲历性的接受。这些不同的接收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关于灌输性接受
灌输性的接受,是人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们记忆犹新的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宣传原则是〃谣言重复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虽然,最后谣言终归是谣言。但在这谣言正被传播媒介千百遍地重复时,还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影响相当多的人的,会有人将信将疑或暂时信以为真。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道消息〃,对人的影响有时也是很大的。甘肃兰州市有一年就曾因为社会上流言将发生地震,一传十,十传百,终使许多市民惊恐不安,闹腾地兰州市几天几夜不得安宁。可见,即使是一个不真实的消息,其确非真理,但若被反复传播多次,对人的思想、观念也可能发生作用,虽然其作用的时间可能会短些。
今天,大量出现于我们生活中的广告,虽然不少人从潜意识上甚至对其是不太相信乃至抵触、反感的,但面对铺天盖地般的多渠道的反复渲染,开始对〃孔府家酒〃不诮一顾者,也可能被〃潜移默化〃,从〃看不惯〃变为〃尝尝看〃,……故尔传播理论也认为广告有〃强迫性〃。——其实这就证明,多次的反复强化宣传,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而正确的思想、观念怎样才能为人所接受呢?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会在工人内部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大量的实践也说明:正确的、进步的思想往往并不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是需要教育、灌输的,并且也需要反复的教育、灌输。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这样进行的。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与保卫国家的斗争中,都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我们说,我们党就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在相当的意义上,正是说我们坚持开展了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灌输。
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战犯和抗日时期的日本战犯的改造,也是在反复的灌输、教育中进行的。且效果极好,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正因为我们对战犯实行了被当时西方称为〃洗脑筋〃式的反复教育和开导,才改变了那些〃花岗岩脑袋〃中的观念。这才有一系列的奇迹:中国的最后一名皇帝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民党的战犯成了对共产党的成就心悦诚服的人;日本侵华战犯与纽伦堡的战犯完全相反,个个认罪,痛改前非,回国几十年后仍然是反对侵略战争的忠诚战士。
这或许能说明,即便是正确的思想观念,确属正确的〃真理〃,也需要进行认真地乃至强化地宣传、灌输、教育,才能为人所接受。而一旦人们接受了这真理,因其为〃真〃,不会在事实面前站不住脚,而会更牢靠地(是小道消息、谣言、不真实的广告所不可比的)为人们所相信、接受,甚至成为人的信念、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
可以说,从小道消息的信以为真到〃谣言重复千次变成真理〃,从文革期间的政治宣传到当代的广告宣传,从中共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中国共产党改造战犯的成功,我们应当看到宣传、灌输对人的思想观念的作用,这种作用及其启示可以概括为如下各点:
思想信息可以通过灌输使人接受、服从乃至认可;
为了转变思想观念,专门的〃灌输〃是必要的乃至必须的;
这种灌输应当是科学的、正确的、适当的;
错误的灌输,不当的灌输,不能长久,终将失败。
因此,对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灌输,应当不放弃,应当以适当的机制为基础,应当有必要的方式方法且不排除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应当是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应当是辩证的。
二、关于启发性接受与认同性接受
启发性的接受,以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启发性教育为比较典型。正如孔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巧妙的促使人接受一定的知识、思想、观念的方式。
如果说,〃灌输〃是指接受者还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的,是人从外部接受信息比较初级的形式的话,那么,启发式的传授而实现的接受,是比较高级的、也比较复杂的传授、接受方式。其不仅是向接受者传授信息知识,而且在引导接受者主动的〃发现〃,从而更好地接受信息知识。
认同性的接受,应当要算是一种更高级的使人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方式。这种传授方式,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活动,使接受者真诚地信服所传授的内容。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自觉自愿的亲身投入此〃必然〃的追求,使之成为个体的自觉的奋斗目标。
认同性的传授和接收的实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当历史上某一新的思想、学说流派兴起时,其创始人和其响应、追随、认同者之间,往往可能有这种方式的传授和接收方式存在。这可能与创始人不懈追求的感染力和当时现实与学说本身的一致或比较一致有关。当然,其生命力最终还在于其内涵的真实与科学的程度。
可以说,启发、认同性接收在思想品行、政治教育中尤为必要。启发性接受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法已经成为教育学中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需要启发式、认同式。
启发性、认同性的接受,对思想品行和政治教育之所以特别有必要,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太需要更多地说服工作。正如英国人将〃家〃写为〃HOME〃,学习英语,只要灌输性的告诉接收者,英国人对〃家〃的发音和拼写就是这样,我们只需要记住背得就行。这里,就不需要再多解释、说明〃为什么〃,以使学习者相信、信服,从而接收下来。
而思想品行、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说出所以然,虽然可以让学生或者接收者强记硬背,但他们就不一定、甚至可能并不接收了。这是因为,思想品行、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观点,相比较自然科学的知识,有更多的主观性、自主性。并且,人在受到教育前,还可能已有自发的或其他影响形成的认识、观点,已经〃先入占位〃了。
这里,不是仅仅让接收者强记硬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能达到接受的目的的,而是要让受教育者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认识、比较,从而自主的〃发现〃、认识到,确实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不能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样才会真正达到教育、接受的目的,才会获得认同。
认同性的接受方式,在历史和现实中,也有一种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状况。这就是未必科学的邪教类的教主与其信徒之间的〃认同〃。这种〃认同〃有着非常大的盲目性,往往成为盲从。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人会在某种状态下,在达到某方面的〃认同〃后,就〃爱屋及乌〃,转为处处盲从,出现〃认同开关〃现象,——一旦在〃开关〃处认同了,此后则一律盲目服从。这是一种非正确、科学、非理智的盲目追随,甚至也能达到至死不渝的程度。这一种接受方式的形成,有其原因和作用机制,需要认真研究和予以注意、警惕。对这种盲目认同现象,提醒认同者注意〃全程理智认同〃,可能十分必要。
三、关于亲历性的接受
亲历性的接受,是经过接收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感受(以不经过外界有意识的引导为主),而获得的认识、信息、知识。这种接收,是完全或者主要由接收方亲身感悟的。这种接收方式对接收者来说,可能具有最高的接受水平。因为,这种方式所接受的知识、信息、认识,是接收者完全自主或基本自主获得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指出: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人的思想观念的接受,也有相当部分须亲身经历才可能获得。
民间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是因为不当家者不亲历获得钱财的辛劳,不亲历支付有限货币买米买柴的现实,甚至还有〃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为什么说〃养儿才知报母恩〃?这大概也是因为,只有在自己亲历抚育子女的艰辛时,才更切身体验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心血。
在中国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