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妃当国 --帝制中国的至尊红颜-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罢,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在吕后的恳求下,刘邦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冬带病亲征,一举剿灭了英布。 

项羽垓下被围除异姓王(2)

    刘邦由于鞍马劳累,在出征时又中了冷箭,身体状况竟越来越糟了。吕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招来良医圣手为刘邦医治。医生诊治后说:“病可治!”刘邦大骂:“老子以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剑而取天下,此非天命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就是扁鹊再世,对我又有何益!”根本不让医治。吕后见刘邦如此,只得依从于他,叫医生退下。 
    刘邦刚刚回到宫里,就从陈豨降将的口供中得知一个情况:陈豨反叛时,燕王卢绾曾派人与陈豨联系,有阴谋反叛之事。此事使刘邦很生气,他与卢绾是沛县老乡,两人又是同一天生日,当年关系极好,后原燕王臧荼造反被灭,就将他委以燕王。刘邦对此事将信将疑,吕后见状,便指示亲信审食其前往查看。刘邦对审食其说:“你去把卢绾从燕国迎还长安,我有话跟他说。”审食其奉命前往。异姓诸侯王连遭诛戮的现实,令卢绾心神不宁,他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危,便称病不去。他曾私下对亲信说:“现在的异姓王,就剩下我和长沙王吴芮两人了。往年诛淮阴侯韩信、醢杀彭越,都是吕后的主意,现在皇上病重,又对她委任有加,吕后这个妇道人家专门找借口诛杀异姓王和有功的大臣,我心里怎么会踏实呢!”审食其向刘邦与吕后汇报说,卢绾已经在准备造反了。于是,刘邦命吕后的妹夫樊哙与周勃一起率兵攻打卢绾。卢绾在刘邦死后,最终逃往匈奴,此乃后话。 

    从吕后诛韩信、醢彭越以及劝刘邦亲征英布、派亲信审食其详察卢绾诸事,可见吕后对于异姓诸侯王及功臣的防范是施用了何等强硬的手段。大史学家司马迁曾评论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所以说,吕后对于汉初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影响在高祖刘邦在世之时就已经超越了后宫的篱墙。吕后积极地协助刘邦处理纷纭参错的朝廷事务,使刘邦很得佑助,刘邦对她的政治才干也颇为赞许。这说明,这一对早经乱离的夫妻,在政治上有很多的共同点,惟其如此,她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佐高祖定天下”并不是一句虚话。 

    据史书记载,刘邦病危时,吕后曾询问他对后事的安排:“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萧何)若不在人世,应由谁来接任他的职务呢?” 

    “曹参可。”刘邦答道。 

    “曹参以后呢?”吕后又接着问。 

    “王陵可。不过王陵忠直憨厚,应用陈平来协助他。陈平谋智有余,但不足以独断,不能独任以大事。周勃重厚少文,是个粗人,但安我刘氏者,非周勃不可,可以用他为太尉,执掌武事。”刘邦答着,脑海里一一浮现出众臣的音容。耳畔又听吕后追问道:“诸大臣之后,又当如何呢?”见吕后又问,刘邦稍稍停顿一下,说道:“祸福无常。你知道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再以后的事恐怕也不是你能够亲眼所见了。”不久,刘邦就在长乐宫驾崩,终年62岁。 

    刘邦近乎遗嘱的话语,显然包含着以国家大事相托的意思,使人感受到吕后不仅是刘邦生前在政治上的得力助手,而且她也成为刘邦身后政局中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刘邦死后的汉朝政治舞台上,确实还没有谁的才干、声望、地位能够超越吕后,这也正是刘邦那些布衣之交的老臣对她俯首帖耳的缘由。吕后刚毅的性格和驾驭群臣的铁腕,使她在有生之年,充当了刘邦身后西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这一切的发生,对于吕后来说,似乎是天意安排,在她心中,感到更多的则是考验与责任。脚下的路对吕后来说,似乎是刚刚开始。 

    刘邦死后,儿子刘盈继位,历史上称为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贵为皇太后的吕雉并没有颐养天年,她依旧要为国事、家事操心劳神。 

羽翼太子(1)

    太子刘盈能够顺利登基继位,与母后吕雉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数年来,刘盈的前程和地位最令吕后放心不下。 
    刘盈在刘邦做汉王的第二年被立为太子,但他性格仁弱,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戚姬是刘邦当年征战途中所纳,因其容颜俏丽,光彩照人,深受宠幸,所以一直随从刘邦征战。刘邦对儿子如意,视若掌上明珠,常抱在膝上,情不自禁地说“此儿像我,此儿像我”,因而取名“如意”。尽管已立刘盈为太子,刘邦却一直想改立如意。他曾说过:“我决不能让刘盈位居这孩子之上。”加上戚姬在他身边日夜啼泣,软磨硬泡,所以刘邦多次想行废立之事。 

    随着刘邦年事已高,赵王如意已长到10岁,刘盈的太子地位更是岌岌可危。有一次,刘邦和朝中大臣提及此事,“为人强力,敢直言”的御史大夫周昌,表示坚决反对。周昌,沛县人。曾有一次,他因急事入内奏报,碰巧刘邦抱着戚姬调情取乐,便掉头就跑,被刘邦随后追上推翻在地,骑在他脖颈上问:“你说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挣扎着,仰起头答道:“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刘邦听了一笑了之,并未怪罪他。刘邦很清楚周昌的为人,所以特别惧忌他的刚直不阿。现在,见他出来反对,便问:“你有什么要说?”周昌本来有些口吃,盛怒之下话说得更不连贯,但态度鲜明:“臣口不能言,但臣心期……期期知此事不可。陛下一定要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听他结结巴巴,刘邦忍不住欣然而笑,不过废太子之事也暂时搁下了。事情的全过程,被大殿东厢房中的吕后听了个一清二楚。周昌退朝经过时,吕后向他跪下道谢:“今日没有您,太子就被废了。”吕后深知“母以子贵”的道理,因此不会坐以待毙,她抓紧活动,在朝廷大臣中寻求支持。 

    她首先让兄弟建成侯吕泽去找张良。此时的张良担任太子少傅的职务,本来对皇太子有教育训导的职责,但张良却是一番推脱。他说:“现在天下安定,已不是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了,废立太子乃是家庭纠纷,纵有一百个张良也无济于事。”张良并不想介入其中,但吕泽毫不让步,强行胁迫他说:“你别耍滑头,总还是你有主见。”张良无奈,只好说:“此事靠口舌之争是不行的。若是您能将商山四皓请来供奉在太子身边,则可得鼎助之力。” 

    商山四皓,乃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又作角里)先生。四位老者本是世外高人。东园公姓庾,字宣明,因居于园中而为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本是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无道,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南)人,京师号为霸上先生。四人德高望重,避乱山中。刘邦对其心仪已久,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四人知刘邦待人不拘小节,侮慢群臣,发誓不为刘邦的汉臣,刘邦因此更加尊重他们。张良告诉吕泽说:“请出商山四皓,是皇上没有办到的,若是您能不惜金玉璧帛,带上太子的书信,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请,说不定能感动他们。太子请出商山四皓,在皇上面前的分量就大不一样了。”吕泽听了他的话,回去报告吕后,吕后遂按张良之计请到了四位高人。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英布谋反,刘邦本来打算让太子亲征,就是住在吕泽家里的商山四皓出主意,力促吕后出面哭劝刘邦亲征的。他们均担心太子刘盈出征若是无功而返,就将危及太子之位,给赵王如意和戚夫人以可乘之机。结果如前所述,吕后母子得以躲过一场严峻考验。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讨平英布回来,改立太子的念头越发强烈,吕后内心的紧张程度也日益加剧。这期间,张良也劝谏过刘邦,但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吕后又派人与太子太傅叔孙通通气,叔孙通心领神会,便借一次觐见之机,说古论今,向刘邦讲解太子不可废的道理:“当年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太子,立奚齐,使晋国内乱数十年不息,为天下笑柄;近者秦始皇以不早定公子扶苏,使赵高等奸佞乘机诈立幼子胡亥,自使灭祀,都是陛下亲见之事。当今东宫太子仁德孝义,天下皆闻;吕后与陛下,又是结发夫妻,早经磨难,同甘共苦,这些风雨往事,历历在目,陛下也不会忘怀。如此贤德母子,陛下何以忍心伤害他们呢?陛下一定坚持废长而立幼,臣将立死,血溅当场!” 

    刘邦见他所言有理有据,又合情合理,不好怪罪他,就轻描淡写地对叔孙通说:“看你说起来还没个头了,废立太子不过是我的一句戏言,你何必如此认真呢?” 

    “太子者,乃是国家之根本,皇帝之储贰。本一摇则天下振动不安,陛下岂可拿天下大事当儿戏!”叔孙通竟是寸步不让。刘邦只得退让:“今日且听你一言,这下该放心了吧!”叔孙通据理力争,使吕后大为感动。 

    过了几天,刘邦在宫里设宴,令刘盈入宫侍酒,太子便带上了作为宾客的商山四皓同往。刘邦忽然发现太子身边多了四位年龄老迈的随从,须眉皓白,衣着不俗,气度也非同寻常,觉得纳闷,就要问个明白。四皓上前施礼,各报了名姓。刘邦闻言,非常吃惊,有些不解地问道:“我多年召请诸公,你们都有意避开我,今日诸公为何能追随我儿做宾客呢?”四皓答道:“陛下轻蔑士人,动辄骂人,臣等义不受辱,所以惶恐之中只有逃匿。我等听天下人传言,都说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之士莫不争先恐后地欲效力于太子,万死不辞,所以臣等也来追随太子了。”刘邦闻听此中情由,不由得暗中惊讶,知道太子一定得到了高人点拨,看来自己改立太子的初衷是枉费了。他顺水推舟,对四皓鼓励一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