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励志]+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 作者奥里森·马登-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生活中,他们俩很投缘,只要杰罗姆缺钱,维克多就慷慨地掏腰包。正是杰罗姆的一笔笔巨额借款,导致了维克多的贸易公司的破产。

  伊雷内则是截然相反的人。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但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股近乎痴迷的专注劲儿。小时候在法国,家境还很宽裕的时候,他受拉瓦锡的影响,对化学着了迷。那时候他父亲皮埃尔是路易十六王朝的商业总监,兼有贵族身份,谁也想不到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会险遭灭顶之灾。拉瓦锡和皮埃尔谈论化学知识的时候,小伊雷内稳稳当当地坐在旁边,竖起耳朵听着。他对“肥料爆炸”的事尤其感兴趣。拉瓦锡喜欢这个安安静静的孩子,把他带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药厂玩,教他配制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火药。这为他将来重振家业奠定了基础。

  若干年后,他们全家人逃脱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他的父亲在新大陆上尝试过七种商业计划——倒卖土地、货运、走私黄金……全都失败了。在全家人垂头丧气的时候,年轻的伊雷内苦苦思索着振兴家业的良策。他认识到,目前战火连绵,盗匪猖獗,从事商品流通有很大的风险,与其这样倒不如创办自己的实业。但是有什么可以生产的呢?这个问题萦绕在他脑海里,就连游玩时他也在想。有一天,他与美国陆军上校路易斯·特萨德到郊外打猎,他的枪哑了三次,而上校的枪一抠扳机就响。上校说:“你应该用英国的火药粉,美国的太差劲。”一句话使伊雷内茅塞顿开。他想:在战乱期间,世界上最需要的不就是火药吗?在这方面,我是有优势的,向拉瓦锡学到的知识,会让我成为美国最好的火药商。后来,他就靠着这股专注劲,克服了许多困难,把火药厂办了起来、办成了举世闻名的杜邦公司。

  历史上,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如磐石的决心,一种从不受任何诱惑、不偏离自己既定目标的能力。相反,那些聪明却不坚定的人,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目的,四处出击,结果分散精力,浪费才华。

  一个聪明的孩子,不管是否在大学里遥遥领先,不管是否比社区的其他同龄人更引人瞩目,如果不专心致志就永远不会成功。

  在同样的时间内,有些人学到的知识比别人多,做出的成就比别人高,这是因为他们全身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他们做起事来,都有一股忘我的、甚至六亲不认的劲头。据说爱迪生在新婚之夜想到一个问题,就到实验室里研究起来,忘记了新娘,直到有人来叫他,他才想起这是什么日子。他一生中贡献了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对人类生活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发明,以及不计其数的小发明,如果不是一个连睡觉都想着发明的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高效率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的人,他在父亲的造船作坊里迅速掌握了修理航海仪表的技术,工匠们夸他“每根手指头上都刻着好运纹”,事实上,在拥有自己的工作台之前,小瓦特就把课余时间消磨在车间里,观察大人们干活,静静地思考,他是一个非常内向、好静的孩子,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无论他准备做、正在做、还是暂时中断,他的心思都在上面,这样的人所取得的进步,是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望尘莫及的。

  他中学毕业后来到格拉斯哥,想学一门手艺,但是这里竟然没有一个配当他师父的人,那些工匠可以教的,他早就会了。他不得不来到伦敦,从举世闻名的仪器专家中寻找自己的导师。他成了数学家、仪器制造专家约翰·摩根的学徒,一年中,他掌握了别的学徒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学到的东西,他是这样做的:每周在摩根的车间里工作五天,每天从清晨干到晚上九点,在休息时间又揽些零星的修理活来干。他用黄铜制作的法式接头的两脚规被评为全行业中最杰出的作品。出师时他告诉父亲:“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不愁没有饭吃,因为现在我已经能像大多数工匠那样出色地工作了,尽管我还不如他们熟练。”

对于他这样的人,吃饭决不是一个问题。他为格拉斯哥大学修好了一批天文仪器,在校园里得到了一个工作间,也得到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他又与一名建筑商合伙开了仪器制造修理厂,赚了不少钱。自从得到一台老式蒸汽机模型、弄清它的缺陷、意识到改进它的可能性,他就从小安乐窝中走了出来、踏上了伟大的成功之路。他沉浸在对大气压、真空、冷凝、传热、冲程、能量、效率等等错综复杂的环节的思索中,在工作中、在散步时、在水壶边、在床上……不停地考虑那个模型和环环相扣的难题,一旦心有所得,就扑到实验室里检
验。这东西一旦成功,将对工业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此之前人们普遍依赖自然界的不稳定的风力和水力来驱动机械设备,老式蒸汽机由于燃料消耗过大,只能在煤矿里运用,而且它发出的呼哧呼哧、吱嘎吱嘎、扑通扑通的噪音使几英里内不得安宁。瓦特撇开其他事情,一心扑在蒸汽机上,他写信告诉朋友:“除了这台发动机之外,我对任何别的事情都可以一概不加以考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5年的时间里,把60多年中无人改进的震天响的矿井蒸汽机变成了可以牵引轮船和火车的动力,他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第二篇 目标

第一章 梦想和希望

目标——人生永不熄灭的火炬

  年轻人最大的绊脚石往往是这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天才或成功是先天注定的。固然,一粒煮熟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环境下也不会发芽、生长。但是,只是因为成不了高大的橡树,只是因为自己不可能像橡树一样高直,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处在犹豫和彷徨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年又一年,那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固然,橡树种子会成长为橡树,而不会成长为松树
,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世上被称为天才的人,肯定比实际上成就天才事业的人要多得多。

  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雄心勃勃、排除万难、迈向成功的动力。不管一个年轻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有多么聪明、谦逊、和善,如果他缺少迈向成功的发动机,他将难有成就。

  成功人士中几乎没有谁能解释得清为什么自己会执着地追求事业,把全部的精力只集中于一点。好像有一股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在指引着他们,而所作所为不过是顺应内心深处的启示而已。

  威廉·皮特是目标专一、意志坚定的杰出典范。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被教导只有成就一番赫赫伟业,才不会辜负他父亲的期望。这是他所受一切教导的主旨。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忘记过父母赋予他的这一神圣职责——他应该出人头地,应该成为一个公正、睿智、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这个观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地朝着这个明确的目标前进。22岁那年,他就进入了国会;在23岁时,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而到25岁时,他已经成了英国首相。

  他在早期就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接受了专门训练,谁能估计这样做的巨大价值?在大学毕业以后,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浪费时间,为了确定自己最好从事何种职业而瞻前顾后,他毫不犹豫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皮特的一个对手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个人既不会冒进也不会退缩,他一直都在飞翔。”

  开始,没有谁能真正看清希望企及的目标,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即便是起跑以后,他所见的也只是前面不远的道路。他不是靠高挂在天空的星星引路,而是靠手上的火炬照亮脚下的路,这样可以使他信心百倍,毫不畏惧,一直跑下去。尽管远方的路笼罩在暮霭之中,但永不熄灭的火炬会让他看清眼前的路。

  一个人有希望,再加上坚韧不拔的决心,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一个人未来的一切都取决于他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可以重塑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影响他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命运。整个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多姿多彩,尽享人生乐趣。

  人生目标反映了一个人苦苦追寻和魂牵梦绕的东西,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会和自己希望的一样。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出对生活的态度和打算。

  从小,爱迪生头脑里就充满了各种大胆的设想,他还会执拗地去付诸行动。他一动不动地趴在鸡窝里,满心希望靠自己的体温孵出小鸡,他想弄清野蜂窝里的奥秘,就用树枝捅它,结果被野蜂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他看见气球飞起来,就想:要是人肚子里充了气,那可就精彩了。他弄到几种试剂,这些试剂在人肚子里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父亲的佣工迈克尔·奥茨不幸地成了他的实验动物,奥茨吃了这些药没飞起来,反而差点昏死。小爱迪生认为这是奥茨不中用,不是他的失败。当他想了解火苗到底怎样生长时,父亲的仓库便化为了灰烬。当他耐心等待一个小伙伴从水里回来时,别人告诉他,那孩子已经淹死了。周围的人觉得只有傻瓜才会做这些事,小伙伴们唱这样的歌来侮辱他: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父亲会用鞭子将他教训。

  他的童年是孤独的,而这更加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