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核心能力修炼的前提是“企业家追求的升华”和“企业家超凡能力的修炼”。个人狂热的气质、个人的学习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卓越能力的传递等都是企业家超凡能力修炼的内容。
328核心能力的形成
企业家超凡能力修炼,制造时钟机制并形成运行体系,构建并坚持核心思想体系,推行崇拜式文化,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力,组织狂热氛围的形成,制造工作狂机制,锻炼逆境生存能力,追求远大的目标,鼓励大胆尝试和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目光远大地进行超前投资构成核心能力修炼的内容。强有力的洞察预见和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强大的核心技术,强有力的资本运筹能力,娴熟的运作技巧,强大的市场拓展和推广能力,品牌和企业形象,政治和社会资源即构成了核心能力的内容。
329核心能力的发挥
经过核心能力的修炼,就有了发挥能力,从而不断地技术创新。形成核心产品并不断地推出新产品,相关多元化或不相关多元化经营,横向扩张和纵向整合,收购兼并,海外扩张,运用政治和政策,创造名牌并发挥强大效力等都是核心能力形成以后的进一步发挥。经过核心能力的修炼后,即形成诸如洞察预见力、核心技术、动作技巧等能力。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实施这些具有强大威力的战略。
330核心理念体系
核心理念体系的建设是核心能力修炼的一项核心内容。
第一,理念共鸣是企业与员工的黏合剂。作为对事业的追求,如果仅以金钱为联系纽带,而缺乏理念共鸣,社会精英们与企业的联姻是不会长久的。
第二,理念“杏黄旗”。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建立共同愿景,才能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凝聚起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第三,理念渗透。理念能做多大,公司就能做多大,追求卓越的企业家,应该行动起来,理直气壮地树起“理念杏黄旗”。
331战略管理理论评析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变可以归纳为三个线索:(1)将企业的愿景作为研究的主题,并由此探索企业发展的路径。(2)以企业发展的路径作为研究的主题,并以此规划企业发展的步骤。(3)以产业发展研究为主题,将产业置于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确定企业的长远目标,规划企业的发展步骤。增强战略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新方向。
332企业文化理论一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企业形象对企业员工有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此外,企业文化对企业所在社区、企业产品所覆盖的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在企业竞争发展过程中,文化力量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国家,其生存和发展,都与它自身的文化条件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理论二
企业文化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呈观念形态,如价值观、信仰及行为准则等,体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2)企业作风。企业作风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呈行为形态。如员工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应付事变的方式,等等。(3)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呈物质形态。如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企业文化理论三
企业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的经济成就极大地震动了美国。美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对日本企业进行研究,并与美国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对比,终于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信仰等,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于是,从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理论成为发源于美国、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333企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一
威廉·大内,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他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Z理论是一种有关组织发展的理论。
企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二
阿伦·A肯尼迪和特伦斯·E迪尔钻研各种组织文献,进一步了解了构成一种强烈文化的要素。他们把文化分为4种类型:硬汉、胆识型文化,努力工作、尽情玩乐型文化,孤注一掷型文化,按部就班型文化,并阐明了文化的要素。两人合作著有《美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三
艾德加·沙因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学院教授。在组织文化领域中,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演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在组织发展领域中针对组织系统所面临的变革课题开发出了组织咨询的概念和方法。他的主要研究著作包括:《组织文化和领导》、《组织心理》、《重新思考咨询过程》等,另外还有几十篇研究论文。
企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四
拉尔夫·基尔曼在《摆脱救急观念》一书中指出:人类创造的组织系统所衍生出来的复杂问题,无法用简单的救急方法来解决。惟一的方法是发展一套解决现代管理组织的整体规划问题的综合措施。这套整体规划包含文化、管理技术、团队建设、战略结构、报酬系统5个部分。
企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五
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要的影响。
334沙因的组织文化研究
沙因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真正的文化则是隐含在组织成员的潜意识中。而且,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
335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内容:(1)人们进行相互作用时所被观察到的行为准则,包括使用的语言,或者为了表达敬意和态度时类似一些仪式的做法等。(2)群体规范。(3)主导性价值观。(4)正式的哲学。(5)游戏规划。(6)组织气氛。(7)牢固树立的技巧。(8)思维习惯、心智模式、语言模式。(9)共享的意识。(10)一致性符号。
336组织文化的组成
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3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
第一,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
第二,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
第三,基本的潜意识假定:一些潜意识的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
目前的文化研究大多停留在物质层和支持性价值观的层面,对于更加深层的事物挖掘不够。
337组织文化的细分维度一
自然和人的关系:组织的中心人物如何看待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认为是可支配的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或者是协调关系等。组织持有什么样的假定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组织的战略方向,而且组织的健全性要求组织对于当初的组织环境假定具有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检查的能力。
组织文化的细分维度二
现实和真实的本质:组织中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现实的,判断它们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论证真实和现实,以及真实是否可以被发现等一系列假定,并且包括行动上的规律、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概念。在现实层面上包括客观的现实,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现实。在判断真实时可以采用道德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尺度。
组织文化的细分维度三
人性的本质:包含哪些行为是属于人性的,而哪些行为是非人性的,这一关于人的本质假定和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等假定。
组织文化的细分维度四
人类活动的本质:包含哪些人类行为是正确的,人的行为是主动或被动的,人是由自由意志所支配的还是被命运所支配的,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娱乐等一系列假定。
组织文化的细分维度五
人际关系的本质:包含什么是权威的基础,权力的正确分配方法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应有态势(例如,是竞争的或互助的)等假定。
338文化的生成和领导作用
利用群体力学理论——通过观察组织中的各种群体,说明在群体根底中潜在的个人之间情绪变化过程。文化的定义中都包含着诸如被共有的解决方案、被共有的理解、被共有的共识等概念,可是人们的共有是如何发生的却没有被解释清楚。利用群体力学理论可以解释这个共有过程。
339威廉·大内的《Z理论》
Z理论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A型组织的特点为:(1)短期雇佣。(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