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的热衷世事,到后来的归心事佛,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论人生与大道。至于作者是否把儒释道三教的精华发挥到淋漓尽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
怎样才是正确地理解《菜根谭》?怎样才能把它的价值同现代的文化状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成为读者与其作者沟通的桥梁?这是出版《菜根谭》一书所要考虑的问题。本书运用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与事迹,贯串历史典故,援理证事,不避古今,力图使读者得到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也是研究《菜根谭》者对于前贤在会心之余所乐意做出的一些努力。同时,这又能使读者回到经典和历史本身去自行求索,因为事实上书中所引用的儒家经典和老庄列与禅宗公案等都已经超出《菜根谭》所关注的范围,这又使《菜根谭》成为读者与古人沟通的桥梁了。
在编纂这本书的时候,从现在流行的多个《菜根谭》版本中做了一定取舍,合为三百余条,逐条拟写标题,并配以精美图片,在版式与内容的和谐上下功夫,力争使该书兼具阅读与收藏的价值。
三教合一的思路在中国自宋以来就开始成为一大思潮,而实际上三家的取向在许多方面都是极难调和的,《菜根谭》属于即兴创作,对于这种差异的调和工作更不能说做到了位。作者善于感受与表述,但书中条目的自相抵触却未加删汰,这就将其思想来源的复杂性以本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给予现代的读者去进一步思考和开拓的空间。本书沿用这种融合中华典籍与思想的思路也是一个同样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因此常存惶恐之情,但是禀持弘扬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这也是一种探索性的努力。
在此向该书的原作者殷旵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谢,同时感谢殷美满先生在编排过程中的帮助。由于三本书各自成体系,内容又是按条目编排,参错细密,具体操作中一些条件的限制又使得这件工作大费周章,此时终于完成,并不敢说放心交差,只能说为编写本书所做的一些努力也算得所告慰。
书中疏漏不妥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正。
重刻《菜根谭》序
戊子之秋七月既望, 余以抱病在山,禁足阅。适岫云监院琮公由京来顾,出所刻《菜根谭》书命予为序,且自言其略曰:“来琳初受近圆,即诣西方讲席,听教于不翁老人。参请之暇,老人私诫曰:‘大德聪明过人,应久在律席,调伏身心,遵五夏之制,熟三聚之文,为菩提之本,作定慧之基,何急急以听教为哉?’ 居未几,不善用心,失血莫医。自知法缘微薄,辞翁还岫云。翁曰:‘善,察尔因缘,在彼当有大振作,但恐心为事役,不暇研究律部。吾有一书,首题《菜根谭》,系洪应明著。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今授于尔,应知珍重。’时虽敬诺拜受,究竟不喻其为药石意也。厥后历理常住事务,俱忝要职。当空华之在前,不识元由眼里之魔;认水月以为真,岂知惟是天垂之影。由是心被境迁,神为力耗,不觉酿成大病,幸未及于尽耳。既微瘥间,无以解郁,因追忆往事,三复此书,乃悟从前事事皆非,深有负于老人授书时之言焉。惜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蛀,原板无从稽得,于是命工缮写,重为刊刻。请井言于首,启迪天下后世,俾见闻读诵者身体力行,勿使如来琳老方知悔,徒自惭伤,是所望也!”
余闻琮公之说,抚卷叹曰:“夫洪应明者,不知何许人。其首命题,又不知何所取义,将安序哉?”窃拟之曰:“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莱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乃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此书唯静心沉玩者,乃能和旨。是与否与?既不能反质于原人,聊将以侯教于来哲。即此序。
时乾隆三十三年中元节后三日
三山病夫通理谨识
遂初堂主人序
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雠,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著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
遂初堂主人识
第一编 目录
金玉人品烈火中炼
一错百非万全无悔
登高心旷舒啸兴迈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和气致祥欢欣舒畅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独坐观心真常独露
恩里生害败后成功
淡泊明志肥甘丧节
面前放宽身后泽长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脱俗除累超凡入圣
宠利毋前德业毋后
退即是进与就是得
骄矜无功忏悔消罪
远害全身韬光养德
天道忌盈业不求满
诚心和气家有真佛
攻勿太严教勿太高
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伸扬正气显现真心
以事后悔破临事痴
山林情趣治世胸怀
无过即功无怨即德
忧勤勿过淡泊勿枯
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富宜宽厚智宜敛藏
人情世路应识退让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浑噩淡泊清名传扬
降魔降心驭横驭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欲路不染理路当先
居常嗜好浓枯相宜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
高处立身退步处世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人性善恶咫尺之间
进德修行济世经邦
欲人不知己先莫为
少事为福多心招祸
方圆并用宽严互存
一错百非万全无悔
金玉人品烈火中炼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履过:走过。典出《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里比喻经过危险境地。
要想追求那种金玉般纯洁的品德,必须到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去磨炼;要想创立惊天动地的功绩,必须到难关险隘中去拼搏。
一个受了教育有知识有头脑的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韧的毅力。因为无论是自己有建树,还是以天下为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担子,挑上这副担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韧的毅力,是不行的。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说:“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从禅宗的角度来看,禅,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底。然而,要想把这个活活泼泼的禅机参透,却非易事。佛经上强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为了参禅,必须迎风屹立,逆流而上。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参禅必须参到心如墙壁,静观己心,则可安心;参禅就是实践“四行”,使行为与真道冥符;参禅必须严守戒律,远离一切欲念的束缚。这一切,都是对人信念与毅力的严格考验。
一错百非万全无悔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渡海浮囊:古时用牛皮或羊皮制成气囊,做渡海时的防溺工具,相当于救生圈。
凌云宝树:典出佛经《无量寿经》,西方佛地的宝树。
因为一念之差而办错了事,就会使你觉得所有行为都有过失,所以谨防差错就像渡海携带的气囊一样,容不得针尖大的一点裂缝;什么样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凌云宝树要靠众多的林木扶持一样,要多多积累善行。
楚怀王曾与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结果刘邦的十万军队首先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屯住在霸上。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晚到了一步,驻扎在新丰、鸿门。项羽的谋士范增说:“从刘邦入关后的情况来看,他的志向不小。将来能够与大王争天下的必是他,不如趁现在羽翼未丰的时候把他除掉,以免将来后患无穷。”项羽同意设鸿门宴处死刘邦。但是在鸿门宴上刘邦一再称颂恭维项羽,项羽竟非常得意,起了仁义之心,忽然改变主意使刘邦得以脱身。
项羽这一念之差,使得刘邦东山再起,迅速壮大,最后在垓下之战,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使项羽丢了性命,丢了江山。
登高心旷舒啸兴迈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舒啸:舒是伸展,啸是吹而发声,舒啸是发出心中闷气。
丘阜:小山冈。
迈:奋发,豪爽。
登上高山放眼远看,就会使人感到心胸开阔;面对流水凝思,就会让人意境悠远。在雨雪之夜读书,就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爬上小山朗声而啸,就会使人感到意气豪爽。
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心旷神怡,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荀子说,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方眺望,但远不及登上高山见到的广阔无垠;我曾经站在高处伸手招呼,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却看得清楚;我曾经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远方的人却听得清晰。孟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圣人登山的胸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道德修养情操陶冶的结果,德高望重者,胸怀家国,高瞻远瞩,预见未来!什么东西能“使人意远”、“使人神清”、“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