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打下天之后,问群臣治国经验,有一位大臣说:“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乔布斯以无比的气概打下天下之后,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拒绝开放自己的电脑系统,从而失去统一全球电脑市场的机会,这正好验证了这句格言。
这真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结局!
七、对竞争对手的出现麻木不仁
“脚穿阿迪达斯是你取胜的保证!”
在1950~1980年的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上,你都会看到这个充满斗志的广告。事实似乎也证实了这句话。
1954年西德国家足球队正是穿着“阿迪达斯”运动鞋走向了世界杯领奖台的。
1976年蒙特利尔运动会,82%的金牌得主都穿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是运动员能力和运气的象征。
阿迪达斯是德国一个拥有很长历史的运动鞋生产厂家,垄断了世界上高级运动鞋市场达几十年之久,阿迪达斯的经理们怎么也想不到会在短短的几年之间,输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手中,这个公司就是美国耐克公司。
1936年,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脚穿阿迪达斯运动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厂顷刻闻名全世界。阿迪达斯也从这件事情中得到启发,从此大规模地生产运动鞋并开始以极大热情支持体育比赛。
1949年由于经营理念的差异,创建公司的兄弟俩分道扬镳。安道夫创办阿迪达斯公司。在安道夫的积极运作下,阿迪达斯每年都能推出新的运动鞋。该公司产品从田径鞋、足球鞋、网球鞋扩展到各种运动鞋,销售市场达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
阿迪达斯之所以能够把这种小商品做成大生意,主要是采取了正确的宣传方法。他大力向体育产业投资,赞助各种比赛,把国际比赛的场所变成公司广告的集结点,同时还大力向国外扩张,出卖商标和生产专利,把产品推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创造价值,既避免了自己投资,又扩大了产品销售影响,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正当阿迪达斯豪情万丈,要垄断世界体育运动市场的时候,竞争对手出现了,这就是美国的耐克运动鞋。
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兴起了全民健身活动,成千上万的男女走上街头和田野,以各种方式从事锻炼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便是慢跑。伴随美国从事跑步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舒适的跑步鞋的需求量就增大许多,到了70年代末,据估计达到2500万双,如果每双运动鞋的价格在5美元计算,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2亿美元。对任何一个从事鞋类生产的公司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
耐克公司就是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它是由美国中长跑的名将费尔·耐克和他的教练比尔在1972年创办的。所生产的牌子就叫耐克。出身运动员的两位创业者当然知道什么样的运动鞋受欢迎,他们根据力学原理对运动鞋进行改造,使它更能适应锻炼和比赛的目的,产品推出后深受大众的欢迎。
公司的扩展非常迅速,1972年创办时,它的产值才200万元,到了1976年就达到了1400万元之巨,之后一年上一个台阶,1982年达到了6。9亿美元。耐克公司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美国市场占有额最大的企业,阿迪达斯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断缩小,甚至要退出美国市场。
有几十年经验的阿迪达斯为什么会败给耐克公司?为什么对美国蓬勃发展的运动鞋市场,阿迪达反应如此地迟钝?
原因出在阿迪达斯本身,在美国开始兴起跑步的时候,阿迪达斯作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判断。他断定在美国这样一个流行快,消失也快的国家,跑步将只是一个时尚,不久就会烟消云散。但是席卷美国的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使他们丧失了进入美国市场的绝好时机。这中间迟钝的反应是阿迪达斯失败的关键。
但是阿迪达斯瞧不起小公司,对他们的挑战不屑一顾,也是它失败的重要原因。阿迪达斯的经理还在想,耐克公司无非和以前的一些公司一样,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没想到耐克根本不是想象中的等闲之辈,他看准了机会,把阿迪达斯踢了出去。
所以,作为公司的领导者,沉湎于过去的胜利是危险的。《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认为:“过去的成就正是今天的危险所在”。“取得领导权不见得保证今天和明天仍是领袖。”阿迪达斯曾经很厉害,但在成绩面前放松了警惕,结果敞开大门,让耐克抓住了机会。
对于耐克公司而言,击败阿迪达斯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招数,它的制胜法宝就是有效地模仿,从阿迪达斯那里学到经营和销售的经验,然后用来对付阿迪达斯公司。阿迪达斯所有招数几乎都被耐克采纳,而对耐克的创新却置若罔闻,这种对比恰好是两家公司命运的反映。
八、市场判断失误又固执己见
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创建于1802年,在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从事火药制造。后来,杜邦公司转向了化学产品。与一般公司不同,杜邦不但重视产品开发,而且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给杜邦带来辉煌的荣誉,也带来了丰富的收益。其中最著名的是尼龙材料的推广和运用,这也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成功推出尼龙材料后,杜邦又以雄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人造皮革的生产中,在50年代,终于推出了可以使用的人造皮革。但遗憾的是,杜邦因为推出这种新产品不但没有大赚一笔,反而陷入亏损境地。
人造皮革是作为天然皮革的替换物而出现的,这种新材料可以替代天然的牛皮做鞋的面料,在很多方面,这种皮革都胜过牛皮,比如透气、柔软、不变形、重量轻等。杜邦因此对这种产品信心百倍,希望它能和尼龙一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产品。
1963年10月,用人造皮革作材料的皮鞋,在全美皮鞋展示会议上正式亮相,1964年1月,关于人造皮革的广告第一次同时出现在全美的二十多种主要报纸上,同年2月,在美国国家电视台的“杜邦周末特别节目”时间里也介绍了这种新型材料。由于对人造皮革充满信心,杜邦给这种皮鞋的定位是高阶层人士穿的,要求树立它的最时髦、高质量的风格。其远期的经营目标是要打败天然皮革。
杜邦之所以敢于下这样的决心,是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后作出的。然而事与愿违,杜邦开始惹上麻烦。
首先是皮鞋制造业的强烈反对,为了对人造皮鞋进行竞争,美国的皮革贸易协会在其上市后增加了两倍的广告。他们针对杜邦定位于高品位的愿望,故意说:“人们自然喜爱皮革,他们才要试图模仿”,这就把人造皮革看成了一种化学工业生产的廉价替代品。这是因为杜邦新材料威胁到他们的生存,高档皮鞋生产厂家一般都有很长的历史,财力雄厚,一点也不怕杜邦的财大气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对杜帮公司展开残酷的竞争,这种竞争在新产品上市之初,是非常不利于新材料的,杜邦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围攻的境地。
另外,杜邦对自己的产品太过于自信,它把产品定位于高品位是一个重要的错误,在人造皮投入市场之前,美国市场上的中低档皮鞋占据市场的80%,高档皮鞋只有5%。人造皮鞋价格太高,把许多中低收入排除在市场之外。当时的天然皮比人造皮革还要便宜,许多制鞋老板对人造皮革心存疑虑,害怕因价格太高,把顾客吓跑,所以对杜邦公司的产品并不热心。由于上述两种缺点,杜邦的新产品不但无法取代牛皮,反而陷入困境。这时如果杜邦公司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也许可以挽救危机。但是杜邦由于对这种新产品过于自信,一再失去改正的时机,最后不得不取消了人造皮革生产线。
在杜邦公司的人造皮革失败之后,在东欧的波兰,人造皮革却取得了胜利。波兰利用人造皮制造大量的廉价皮鞋,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原因在于波兰的商人吸取杜邦的教训,产品定位从高走低,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
九、盲目实行价格战策略
价格是企业面向市场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时代,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波动是正常的,这也是企业为自己产品定价的一个依据。可是有的公司经营者,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常常以价格为武器,掀起恶性竞争,自己面临亏损,仍然硬着头皮降价,往往搞得两败俱伤。目前国内的市场价格战越来越激烈,民族工业如果不从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上着手,只是一味依靠价格战,最终是不行的。
美国阿皮安公司就是恶性价格竞争的牺牲品。
阿皮安公司是一家经营食品零售业务的公司,在美国的食品市场上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利润水平也很高,但这种情况从1972年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刚刚接任公司董事长的威廉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经营重点转移到“廉价销售,薄利多销”的方针上来。美国有影响的《商业周刊》援引威廉的话说:“我们公司现在必须开始成长,而且将以数量取胜,销售量将以吨来计算。”威廉之所以这样决策,主要是阿皮安公司长期以来没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此番作为就是要消灭对手,成为美国食品零售业的龙头老大。
一夜之间,全美国的消费者和食品零售商人都感受到了威廉旋风的可爱和可怕。
阿皮安公司的所有商品一律打九折:
阿皮安公司的商品经营数量从10000种减少到8000种。
阿皮安公司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