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每个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
(2)合伙的期限以及退出合伙时的相应措施
(3)每个合伙人的投资额以及所占的股份比例
(4)利润的分配比例以及方式
(5)有新合伙人加入时的相应措施
(6)每个合伙人的职责以及失职时的处罚措施
在确立条约时,所有合伙人都应在场,在条约中应当不厌其烦地将所有细节均规定清楚,明确权责及利益分配。合伙条约通常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改,合伙各方也应当严格遵守条约。
当创业者在签订了合伙条约之后,如果有合伙人仍然不按照条约规定的内容办事,那么此时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中止合约,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3。及时恰当地处理双方的矛盾
在日常经营当中,由于每一个人的处事方式、经营理念之间的差异,创业伙伴之间出现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在创业伙伴之间出现的矛盾,有“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之分。
“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因为对于企业的发展、管理以及资金运作等方面产生分歧,从而导致矛盾。“阶级矛盾”就是为了矛盾而矛盾,纯粹为了斗气,对于对方的观点无论对错一概排斥,是一种故意的对抗。这种矛盾一般不太容易调和,最终会导致企业分裂。
为了事业的长久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矛盾还在萌芽期的时候,就通过沟通将其化解掉。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沟通、讨论,找出最佳的办法,而对于“阶级矛盾”,可以通过自我检讨、回避退让、求同存异等方法获得对方的谅解。
其实,大家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来创业,无非都是希望企业能够越办越好,自己能够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只要多加沟通,用这个统一的目标相互激励,创业伙伴之间多多谅解,就会共同推进事业的发展。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1)
【马云语录】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马云创造】马云创造了互联网的许多奇迹,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但是这并不是马云最得意的地方,马云最得意的是他的团队。他曾经说过:“马云的自信不是因为马云,马云的自信是因为阿里巴巴的团队。”
马云正是因为有了这支团队,阿里巴巴才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
打造团队是马云创业的第一件大事,比融资找钱还要重要。马云打造团队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他的用人之道,那就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管你是“土鳖”还是“海龟”,也不管你是“旧臣”还是“新人”。
马云用人坚持的原则就是唯才是举,要符合阿里巴巴的用人原则。你是元老,公司不会亏待你,可以给你原始股份,但是你不一定要进入最高的管理层。进入最高管理层的条件是你的能力和品质,是你的成长速度,而不是你的资历。所以在创业之初,马云已经“丑话说在了前头”:“你们只能够做连排级的干部,团长以上的干部要空降来!”
最初和马云一起奋斗的“十八罗汉”,都是阿里巴巴元老级的人物,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他们也出现了职务的分化。如今有四分之一的人进入了最高管理层,成为核心团队成员,而大多数人只能做中层管理人员,还有人至今仍然是普通的技术人员。
但是马云对于这些“土鳖”并没有拒之门外,只要有能力,能够担当重任,同样可以委以重任。孙彤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马云“团级以上干部要空降”的声明,孙彤宇的回应是:“也许现在是连排长,我们有信心将来变成师长军长,每个人都需要成长。”
当初,马云把打造淘宝的重任交给了孙彤宇。创办一个和世界顶级公司eBay竞争的公司,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孙彤宇勇敢地承担起了这副重任。
受命之时,马云曾经直截了当地问孙彤宇:“淘宝什么时候能够打败易趣?”孙彤宇当场立下了军令状:“三年!”
结果,淘宝只用了半年就做到了全球排名前100名,9个月做到了前50名,一年进入了前20名,到了2005年,淘宝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彻底打败了eBay易趣。
从当初秘密建立淘宝开始,到最终打败eBay这个“巨无霸”,孙彤宇只用了两年!
淘宝的成功,孙彤宇居功至伟。马云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手使用孙彤宇。他第一个任命孙彤宇为阿里巴巴的副总裁。2003年,孙彤宇出任了淘宝总经理,成为“十八罗汉”中第一个独当一面的人。
马云有一段时间曾经非常迷信“精英”,要求“凡是要做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须在海外,如美国、英国受过3至5年的教育,或工作过5到10年”。2001年,他更是建立了一个几乎全部是“海龟”的团队,全面放弃了“土鳖”。
但是以后的事实证明,只靠“海外兵团”是不行的。“海外兵团”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如“本土人才”,他本土作战的能力远远不如“土鳖”。马云说:“我请了那么多外国高官,仗打下来他们都死掉了;结果回过头来一看,倒是这帮土八路还在拿着大刀往前冲。”于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从“海龟团队”过渡到了“土鳖军团”,建立了只剩下一个海龟的管理团队。
但是当阿里巴巴再次扩张,真正走向国际时,马云发现,“土鳖军团”的战斗力远远没有“海龟团队”厉害,光靠本土团队也不行,还得再引进国际精英。于是,在2006年,阿里巴巴终于建立了一支不分新老、不分土洋的第一流的管理团队。
正是由于马云坚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用人原则,所以才打造出了一支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团队中高手云集、人才济济,目标一样、梦想一样、激情一样,成为阿里巴巴无往而不胜的中坚力量。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2)
【创业宝典】一些企业常常强调需要最优秀的人才,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最优秀人才,企业更需要最合适的人才。就像鞋子,太小了夹脚,太大了会掉,只有尺寸合适,才会感到合适。最合适的人才就是最好的。
企业需要那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理念、挑战困难的勇气、非凡的执行能力和善于沟通的领导能力的人才。但是,企业更需要能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接受企业文化,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自律守纪,能够完成各项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热情的员工。
合适的人才最为重要。最好的人才是最合适企业的人才,但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也就是人和企业要相互适应,和谐发展,实现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赢。企业能够为人才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学习机会,而人才则必须能够为企业发展尽心尽智尽责。
最好的人才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人才,最合适的就是性价比最高的。重学历但不唯学历,判断的基石是看他的工作效果。
另外,企业还要会用人。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型,给予区别对待,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促使人才能够互相补充,产生倍增的作用,“才得其序,绩之业兴”。
【创业实战】有些老板总希望自己招收到的人才是最好的。其实,有时候,最好的人才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在对待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不是完人
人人都有缺点,人才也是如此,对于人才绝不可脱离实际拔高要求。人才有缺点,只要不影响他们所负担的工作,就不要斤斤计较。对于他们身上的“弱点”,更要辩证地加以分析,只要无碍于工作,无妨大局,就可大胆使用。
2。人才不等于文凭
人才和文凭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凭和能力之间并不能够画等号,即使文凭与其实际知识相符的人,由于用非所学,或者用学不能够完全一致,仍然不可简单地把文凭当做人才。更何况,现在文凭泛滥,鱼目混珠,更使人难以分辨。
3。人才不等于奇才
奇才如果不能够适应自己的公司,同样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才,才能够左右逢源,获得最大的效益。有的创业者管理得虎虎有生气,有的管理者使公司奄奄一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是否使用了最适合的人才。
4。人才不等于全才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如果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会做,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好,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5。人才不等于“嘴巴”
不可否认,口才好也是一种才能。但是,如果事事“动口不动手”,那就不能当做一个人才了。就说和做两方面来说,最好的就是又能说又能做,说做兼备。那些只知埋头苦干,不善言辞,对于自己的才能、工作成绩羞于启齿的人,往往很难被发现。所以,一个创业者绝不可仅凭“能说会道”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
创业时期不要用高人(1)
【马云语录】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就如同波音飞机引擎一样;但是如此高性能的引擎真的适合拖拉机吗?
【马云创造】马云曾经多次反复强调“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马云也曾经相信过成功的人,想要通过精英将阿里巴巴带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在创业之初,他就对自己的十八罗汉讲过:“你们只能够担任排长、连长的职务,团长以上的职务我要另请高明。”
但是这些“高明人士”并没有给马云带来想象中的效果。马云在《赢在中国》的点评现场就讲到过这样一件事情。阿里巴巴在刚起步的时候,为了能够尽快地步入正轨,他请了一个曾经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这位职业经理人的确魄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