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阅历、学识、德行来坐这把龙椅。
你要去翻老学究们的书,没有哪个不说只有像尧舜禹这样的圣贤才有资格当皇帝。你再翻下去,可能他们还说过,只有孔孟老庄才算是个标准的人。这一点,我看,你应该向陈胜吴广学习,揭竿而起,做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牛人。龙椅又不是谁家的,你凤阳朱元璋、河北赵匡胤坐得,我绵阳的狗娃也坐得!不就是赚钱当老板吗,没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
时刻学习
北大的学生埋怨说,来上学的大腕太多了,伙食都贵了。
确实,不光是北大,只要是稍有名气的大学,都办着名目繁多的进修班,上至MBA,下至短期培训,越是价格不菲,越是门庭若市。只要专业设计得好,再有几个名气大的老师,再高的学费也不愁没有人读。就专业的设置来说,最热门的当然是经营管理,教人如何赚钱,自己也就不愁赚不到钱了。
某策划大师替人洗脑,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买一张200元的门票,还要开后门。听完出来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很开窍的样子。
知识和文化仿佛空前地值钱。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市场化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无非就是买进卖出,赚个差价,只要你不怕背上个“投机倒把”的罪名,南下广州,北上俄罗斯,几年跑下来,没有不赚钱的。
乱世出英雄。当年的陈胜、吴广,一介农民,还称了王,把个秦朝弄得摇摇欲坠。但是最先揭竿的人,总是坐不了江山的,最终把事情搞定的,还是刘邦。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如此,除了客观的诸多原因,恐怕还是与自身的素质有关。
最早起事的人,大多是草莽英雄,靠的是侠肝义胆,甚至一身蛮力,本能的东西多一点,深厚的底蕴少一点,终是难成大事。
现在再来看80年代的倒爷,钱是赚了不少,但素质普遍不高,就凭那几板斧,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很难走得更远。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市场化浪潮,是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时的胆量和体能就已经不太管用了,要想在“双轨制”当中跑出差价,除了有心计,还得有背景,倒服装和倒钢铁、倒土地,那完全是两回事。拿到了批文就等于拿到了钱,权力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资本。那时候的知识是不值钱的,没有人能靠知识赚大钱。
直到第三次浪潮,90年代初期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知识阶层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股市成了富人的孵化器。尽管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员工,要想获得原始股,多少还是得与权力挂钩。但毕竟,有了股民,有了股评家,有了庄家,有了操盘手,这些人都在一个市场里混,而这个市场,是靠头脑吃饭的。
但是知识阶层的全面胜利,还是在第四次浪潮,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与技术市场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柳传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云等等,就是这时出现的。细算起来,也就不过十来年时间,超级富人仿佛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一地,其声势之汹汹,简直有点令人恐怖,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从精神财富落实为物质财富。
同时,权力对经济的影响渐渐淡化,经济越来越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转。当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时,知识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来回味这句话,确实能够体会到它的真谛了。没有知识,不再是没有格调这样的小问题了,而是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关系着生死存亡。
人是需要学习的,生意人更是如此。
但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无穷无尽的具体事务、应酬,再加上奢华享受的诱惑,很多人已经无力他顾。其实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就很容易物质化了,也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陷阱。而一旦陷入物欲,就更加不能充实头脑。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不好,最终可能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实用的知识学起
知识经济火得很,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们老祖宗早在千年之前就给我们描绘好了一幅壮观的知识经济画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只要你有了知识,嘿嘿,那基本上就有房有车,锦衣玉食,荣华富贵,长乐未央。你看,知识这玩意儿是不是个好东西?值不值得你头悬梁锥刺骨、程门立雪、凿壁借光?
书读得好,经济问题,个人问题,一切问题的问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游刃有余。难怪,几千年来,手无“搏”鸡之力、走路病歪歪的士子们,一直排在农、工、商的前面,地位固若金汤,纹丝不动。挑大粪的老农、绣花内裤的工人和走南闯北做生意的坐商行贾们,干得再优秀,也得掏大把的银子去买官来做。而你看隔壁穷秀才,分文不花,读几本破书,考几堂试,就可以升堂做官,不管你是老农小农,老工小工,奸商儒商,统统给老爷跪下,口呼草民。既然是草民,那老爷我就不客气了,来人呀,先给我割几斤下来,扔到沼气池里生产沼气!
只是这几年,排行老幺的商人们才扬眉吐气,在供远远大于求的背景下,才勉勉强强把半个屁股坐到了四民之列的首席上。这一坐不要紧,读书的、做工的、务农的,坐不住了,纷纷扔担子,全民经商,就像当年的全民革命,气氛炽然。这就应了阿Q的逻辑:小尼姑,和尚摸得,我阿Q凭什么摸不得?
讲清楚了这一段,你才搞得明白,穷人做生意,知识是知识,经济是经济。大生意当然都是很讲究知识的,比如要承包三峡工程,你一个菜市场卖肉的,提两把杀猪刀去,怕是搞不定大江截流吧。但反过来要是搞大江截流的总工程师们去杀猪卖肉,那也搞得赢菜市场的胡屠夫了。知识有没有用,能不能生产经济,依我看,穷哥们姐们出来做点小生意,还是实用点好。
放下架子偷师学艺
古人有什么绝招,一般是不外传的,所以才有了“偷师”之说,一来表明绝招之珍稀,二来证明学艺之精诚。
现在生意场上,要学到真正的东西更是不易,这固然因为有宝贝的人通常都秘而不宣,生意场上的激烈竞争更让人要多留几手,所以真正的绝招是不轻易示人的。更重要的是生意不同于武功,不是一招一式,多看几眼就可以模仿。生意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运作方式,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就算师傅愿意教,其间的精髓也不是靠几次“经验交流”就能学到。
生意的精髓,非得你深入其中,去感悟,去体验,把那些师傅没有传授,或者无法讲清的本领学到,这才是偷师之“偷”。
如此看来,偷师也是件好事。但人都是有脸面的,当初还是个小徒弟时,可以忍受师傅的训斥,但是当你自己都成了师傅,受人尊敬了,再回过头去拜人为师,恐怕就有心理障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有的人年轻时进步很快,年纪大了,又有了些成绩,便养尊处优,再难有所突破了。
人一辈子都需要学习,对志存高远的人来说,韬光养晦,虚怀若谷,甚为重要。话又说回来,若真能做到这一点,你又何愁没有登上绝顶,指点江山的那一天呢!
买主才是你最好的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老师和老爸都可以平起平坐,那么可见这师是万万不可乱拜的。就像不能认贼作父,投师傅也切切不可以贼做师。只看前部《 笑傲江湖 》,有君子剑岳不群岳大掌门这样的人做老师,虽然被老岳吹得神乎其神的紫霞神功在江湖上可能狗屁不是,但这并不妨碍令狐冲等一帮小屁孩们,从内心把师傅作为自己的苦海明灯。难怪福建福威镖局的小少爷林平之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老岳要收他入室,那还不像已被镇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孙悟空见到唐僧师傅?管这个和尚是人是鬼,有钱没钱,能救我出山,我就跟他干了!
话虽如此,岳不群这把君子剑到底不是吃素的。向阳老宅子里辟邪剑谱一出世,已等得不耐烦的老岳自然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原来如此!小林子这才知道江湖险恶,老师也是可以要老命的!
说这么多,我的意思是,别以为你杨露蝉在房子上偷学我的陈氏太极,我老陈不晓得。要不是看着你诚意满满,孺子可教的分上,我随便乱舞几下,让你回家就走火入魔,吐血去吧,跟我玩,玩死你!幸好老杨是个好青年,经得起考验,否则,今天我可能练不到他创造的杨氏太极了。
穷人做生意,向你的买主你的客户学习吧,在他们面前,谦虚一点,好学一点,你会受益良多。
不做生意?那就进入成功企业工作吧
自古以来,帮别人打江山的人,自己是坐不成江山的,甚至享不成太平盛世的清福。
首先打江山是个漫长的过程,你要面对敌人的子弹,自己人内部的斗争,还要看你所追随的人运道如何,这一切会将大部分人淘汰出局。
就算你把身上的窟窿都补好了,你命大,熬到胜利那一天,也未必有好结果。“狡兔死,走狗烹”,即使不怕功高盖主,事业的转型也会选择新的人才、新的合作者。
不要以为国与国之间打打闹闹、分分合合,像不懂事的孩子,其实一切外交辞令的背后,都有着深沉的利害因素。之所以同志加兄弟,是因为利益一致,之所以朋友变仇人,也是利益使然。这正是人际关系的缩影。
在一个企业草创时期,不顾一切投身其中是不明智的。创业时期鱼龙混杂,困境重重,内耗不断,前途未卜,一个人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拼杀出来,确立###的身份,就像水中捞月,捞出来的可能性很小。与其把未来压在帮人打下江山,自己得一份厚赏上,不如现在就选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效力。
说到底,已经成功的企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竞争力更强,机制更完善,条件更优越,更能够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