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接美国式的造富运动由此产生了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知识英雄,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内在推动,并使之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在过去的15年里,互联网在中国从无到有,肆意成长,终于自成一体,并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个世界里,本土企业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击败了各自的国际对手,这在其他行业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完胜场面,甚至连Google这样的公司都无法幸免,它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竞争对手百度的一半。这虽然很难说已经是最后的结尾,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对于普罗大众,在信心层面的崛起有着正面而深远的意义。

  从更宏观的层面上说,知识经济利器——互联网的出现正使人类获得空前的资源共享,这个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迁。

  每当这样的时期出现,都源于新兴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诞生。譬如春秋初铁耕问世,奴隶在开发私田的过程中把本人开发出来,奴隶制瓦解,新兴的社会生产力终于成全了大一统的中国。那场变迁,曾使中国出现一个战国时代,那是一个多么剧烈的变迁啊。譬如蒸汽机出现,世界就有了围绕齿轮来运转的道路,1840年的那场战争,中国是军事力量败给了英国的军事力量吗?不是。是农业生产力败给了新兴的工业生产力。英国人由此从大清帝国手里夺走了中心之国的地位。

  我们已经不太提知识经济了,这并不是说知识经济不重要,远未到来,恰恰相反,而是知识经济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你我身边潜移默化的大背景。在一个靠知识相互交换的时代和社会里,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前程的判断,对于机会的抉择,显得弥足珍贵。

  互联网给你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过去的15年时间内,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富豪数量最多、首富密度最高的行业,这个行业也被公认为为数不多的能产生世界级中国大公司的行业之一。在我看来,这个之一的后缀甚至都有些多余。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15年,中国互联网所能创造出的财富传奇只会比上一个15年多得多,作为创业者的我们,如能把握由互联网推动的全民自我意识张显这一大趋势,将能带来的更多商业契机和财富可能。同时,互联网在中国的另一宏伟使命,就是帮助与美国相比,有更多农业经济比重,有着更多负担的制造工业,以及还有相当比例的手工业的中国经济提供更多产业升级的契机。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崛起,难道不是吗?

  还有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现实是:在过去的15年中,每到中国经济的低谷之年,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经济之间的跷跷板定律再度应验。比如,1998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灾难之年,但这一年里网易、搜狐开始起步,新浪、腾讯、联众、3721诞生;再比如,2004年中国经济重新因为紧缩而上下恐慌,但这一年,有9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和香港市场上市,加上2003年12月的携程和慧聪,2005年年初的华友和年中的百度,这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密集的一个上市狂潮,数量也达到惊人的13家。

  在2001年和2008年中国经济的另两个萎靡之年,中国互联网也显示出比其他产业更加强大的复苏能力,2001年,在整个互联网概念遭到崩盘的背景下,网易靠短信和网游解除停牌的故事至今仍为经典,而2008年腾讯、搜狐等诸多公司亮丽的年报给予了这个行业足够的信心。

  回到本书,我希望能表达三个意愿。

  第一个意愿,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从事与互联网、电信、媒体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我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产业是怎么诞生、发展乃至长大的,这个产业中最优秀的公司是怎么做起来的,这个产业的领袖是怎么催生出来的,他们又是拥有怎么样充盈内心世界的一群人。

  第二个意愿,如果你对互联网了解不多或者只是一个希望多了解互联网的人,你更多是一个对中国命运走向关心,对中国未来趋势有所判断的有识之士的话,我希望本书能帮你更好的解读处于变化的世界和正在一天天走向强大的祖国。

  第三个意愿,如果你不是很关心互联网,也暂时不想去创业,你对外部的世界也无暇或者不需要去关注的话,那么,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你能更好的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读出你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这和你的未来休戚相关,也是本书最希冀达到的目的。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世界都会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这样的时期,会使许多昨日的成功者产生被抛弃感,也会给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带来崭新的机会。如何认识这个变迁中的时代,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选择前程,便成为人生极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我苦口婆心讲述的这些关于自我意识张显和自我认知的道理,能在你人生的早晨让你读到,领悟到,我相信,它能让你的人生有所受益。

  我希望,我用心记录下的那些身前身后的成功和失败,能帮助你在这个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的黎明,去开辟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新时代,虽然你未必是最早出发的人。

  现在,让我们开始出发。

  1996 海归归来

  1996年的中国充满了激扬文字。这一年5月,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冷站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的政治评论著作一面市就引发热浪,首版发行5万册,只用了二十多天就一售而空,这本书的5位作者张藏藏、宋强、乔边、古清生、汤正宇都是大学毕业没多久,30岁上下的文化青年。该书最重要的观点,是对美国的超级大国提出质疑,并猛烈批判中国国内的崇美思想,进而大胆的为中国的崛起而呐喊。这书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也邀请作者进行沟通,这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一年的7月,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胡泳受海南出版社委托挑选外版书。在版权公司密密麻麻的巨大书架前,胡泳不经意抽出了一本黑白封面的书。这本书是美国未来学家,MIT数字媒体室的主任尼葛洛庞帝写的《数字化生存》,在美国《纽约时报》的排行榜上连续几周都是第一,一翻之下,胡泳立即建议海南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后胡泳和妻子范海燕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翻译,交给了海南出版社进行出版。这本书在日后也成为年度畅销书。

  学习、追赶甚至超越美国,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众最重要、最强烈、最质朴的情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但在互联网之前,我们更多只是一种徒劳式的呐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无他,我们实在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但我们又不愿意因为直视这种现实而丧失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自信。但互联网不同,从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大西洋彼岸开始落地,开始商业化,开始展现其迷人魅力的时候,对应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1992年之后的又一黄金盛年。进一步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由于一开始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落后太多,因此能以更开放更从容的心态迎接这一场由开放和创新为主要推动的互联网冲击波。

  与此同时,我们曾经很长时间里期盼的海归归来的希冀成为了事实,这批生在中国,学在美国的人,兼容东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竞合的绿色通路。互联网在美国的每一个细小的创新,在大西洋的此岸,都会有人进行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和跟随。这在之后甚至形成一套约定成俗的成功路径:用最快的速度学习美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迅速本土化,赢得用户,获取收入,然后再到美国资本市场上去上市,融资后再进行发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新。这种立足本土,对接美国式的造富运动由此产生了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知识英雄,这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内在推动。

  海归群体和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成为中国互联网早期创业者的生力军,带来的变化和推动还在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接近硅谷模式,靠出售梦想获取VC的投资,争取用户,构建收费模式,进而形成正向盈利,进行资本运做。

  在这一年中,我们重点讲述了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张朝阳和中关村标志性人物王志东的故事:这一年,王志东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和冯波服务的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签订了国际融资服务合同,王志东由此在美国留学生冯波的帮助下开启了新浪成长之路。这一年,已经回国一个年头的张朝阳开始拿着他的商业计划书穿梭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寻求那些可能给他钱的人。

  这两个人,张朝阳是海归的符号,王志东是海外视野的本土创新派代表,他们两人的故事在之后的5年内不断成为媒体报章关注的焦点,虽然之后路径不一,也没能维持中国互联网这个大舞台的最中心地位,但在当时,这两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堪称一时瑜亮。

  因为陈章良,张朝阳回到中国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0月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这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

  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0月3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张朝阳是个文学青年,他仍保留着阅读小说的习惯,他最喜爱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这样的能展示自己纯情一面的小说。张朝阳曾骑自行车去看后者书中写过的永定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